您的当前位置:易达范文网 >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2021年春新苏教版科学四年级下册全册教案+每课知识点+单元测试卷

时间:2022-12-27 09:50:04 浏览次数:
导读: 新苏教版科学四年级下册全册教案备课人:目录2021新苏教版科学四年级下册教学计划2第一单元冷和热22

新苏教版科学四年级下册 全册教案 备课人:
目 录 2021新苏教版科学四年级下册教学计划 2 第一单元 冷和热 22 1冷热与温度 22 2热胀冷缩 30 3水受热以后 40 4水遇冷以后 47 第二单元 地球、月球与太阳 54 5地球 54 6月球 66 7太阳 76 8太阳钟 84 第三单元 昆虫 94 9庞大的“家族” 94 10养昆虫 101 11探究昆虫的奥秘 109 第四单元 繁殖 114 12用种子繁殖 114 13用根、茎、叶繁殖 125 14动物的繁殖 131 第五单元 生物与环境 140 15生物与非生物 140 16动物的庇护所 147 17环境变化以后 156 篇末附赠:每课知识点小结+单元测试卷 2021新苏教版科学四年级下册教学计划 2020—2021学年第二学期 一、教学目标 (一)情感、态度、价值观 小学科学课程的总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并为他们继续学习、成为合格_____和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学生通过科学课程的学习,保持和发展对自然的好奇心和探究热情;
了解与认知水平相适应的科学知识;
体验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发展科学探究能力;
发展学习能力、思维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以及用科学语言与他人交流和沟通的能力;
形成尊重事实、乐于探究、与他人合作的科学态度;
了解科学技术社会和环境的关系,具有创新意识、保护环境的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二)探究与兴趣目标 科学探究的8个要素:
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搜集证据、处理信息、得出结论、表达交流、反思评价。

科学态度目标:
探究兴趣、实事求是、追求创新、合作分享。

(三)科学思考能力 在教学中引导并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解必要的科学技术知识及其对社会与个人的影响,知道基本的科学方法,认识科学本质,树立科学思想,崇尚科学精神,并具备一定的运用他们处理实际问题、参与公共事务的能力。了解并意识到人类对产品不断改进以适应自己不断增加的需求;
了解人 类的需求是影响科学技术发展的关键因素。具体如下:
①发觉与描述自然现象因果问题的能力觉察、产生和叙述另有假说和理论的能力。

②产生逻辑预测的能力。

③计划和实施控制实验测试假说的能力。

④收集、组织和分析实验数据与相关资料的能力。

⑤作出和运用合理结论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本册科学包含五个单元,共17课,但是却包含了()个主要概念的分布:
1.用温度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用温度计测量物体的温度。

2.温度计的使用方法,连续测量一杯热水变凉过程中的温度,并运用图表将数据记录下来,发现一杯热水变凉过程中温度变化的规律。

3.绝大多数物体具有热胀冷缩的X质,运用物体热胀冷缩的X质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4.当温度升高到 100℃时,水会沸腾,冰、水、水蒸气是同一种物质的不同状态。

5.当温度降低到 0℃ 时,水会结冰,水会从一种状态转变为另一种状态,并能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6.人类生活在一个巨大的球形天体上,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经历了从简单直观的想象到根据经验、事实进行推测, 最后通过实践证实的过程。

7.月球概况,月球是地球的一颗卫星,月相的变化规律。

8.太阳这样的天体叫恒星,太阳在一天中的高度变化规律和视运动轨迹,用量角器测量某一时刻的太阳高度角。

9.日晷是古代人根据日影变化规律发明的计时工具,制作简易日晷,了解日晷的种类和工作原理。

10.有顺序的观察,了解昆虫的共同特征,运用文字、数据、图示、列举等方式, 描述昆虫的共同特征。

11.通过饲养活动, 亲历昆虫一生的几个发展阶段,观察日记,整理日记获取有用信息。

12.通过探究活动,描述种子萌发的情况,学会一些用根、茎、叶繁殖植物的方法。

13.知道动物的繁殖包括求偶、交配、生产以及哺育等一系列复杂的本能行为。

14.认识生物的共同特点,理解生物与非生物之间的密切关系。

15.大自然为动植物的生存提供了各种必需的非生物条件,列举动物依赖非生物材料筑巢或作为庇护所的实例 16.设计并制作一个_____给鸟儿安家, 增强保护小动物的情感和意识。

17.思考人类生活生产给动植物带来的影响,并尝试提出解决方案。感受现代科技在改善人类生活的同时所产生的不利影响。

18.举例生物适应季节变化的方式,发现生活在不同环境的生物适应季节变化的方式是不一样的。举例出人类的生产、建造等活动引起环境变化,对生物的生存造成破坏X影响。

在以上18个涉及的概念中,2、3、7、8、9、11、12、13、16是本学期的重点知识,但是在教学中如何把握学生掌握的度,既不过于浅显,让四年级学生感觉没有在科学通过探究得到成就感,也不能加大教学难点,让学生望而却步,所以在教学中引导并激发学生通过多种感官观察及生活经验来系统、科学的学习本册科学知识,并引导及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X,让学生通过自主观察并思考生活中事物间的联系,学习、认识事物的方法,也引导学生通过科学探究,既养成良好的科学探究习惯与科学思维,同时也认识到我们美好的世界,是需要学生自己去爱护、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

三、各单元设计意图 第1单元《冷与热》设计意图:人类生存在季节交替、气候变幻的自然界中。冷和热是人类最早观察和认识的自然现象之一,与冷和热有关的现象称为热现象。热作为能量的一种表现形式,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在远古时代,我们的祖先就学会了使用火,人类对火的认识、使用和掌握,是人类认识自然,并利用自然来改善生产生活的第一次实践,从而开创了人类的文明史;
在生产力高度发达的今天,人类的生产生活仍离不开对热的利用。因此,了解、研究有关冷和热的知识,对于学生了解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冷和热作为一种常见的生活现象,学生普遍对其较为关注,并有探究的_____,如根据天气的冷热学生会增减衣服,把压瘪了的乒乓球浸入开水里烫一下,乒乓球会重新鼓起来等。人们对冷热规律的利用,如加热、制冷、散 热、保暖等,学生也有一定的生活体验,容易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针对学生的这一认知需求,教材结合生活中的冷热现象,充分利用实验、数据、图示等方式,帮助学生建构温度、热胀冷缩、物态变化等科学概念,以掌握热现象中蕴含的科学道理,也为小学高年级学习热传递和水在自然界的循环等知识奠定必要的基础。教材设计了一系列典型实验活动,这些活动新颖丰富,紧密联系生活实际,重在培养学生设计实验、动手操作、连续收集数据、绘制曲线图、分析解释、大胆想象等多项科学技能,以及严谨求实、一丝不苟的科学态度。此外,在小学阶段,学生要理解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和变化的。

第2单元《地球、月球与太阳》设计意图:本单元旨在通过引导学生认识地球、月球、太阳及其运动规律,帮助学生认识“世界是物质的,组成世界的物质是变化的”这一科学思想。人类生活在地球上,地球、月球和太阳属于太阳系中三类主要天体:行星、卫星和恒星。这三类天体占太阳系全部质量的99%以上。它们有规律的运动是太阳系天体运行的主要方式,也是地球上很多自然现象的根源,如日影长短和方向的变化、 昼夜交替现象、四季轮回现象以及天气和气候的变化等。对这三类天体及其运动规律的认识贯穿了整个人类自然探索史。本单元通过引导学生认识地球形状、关注月相变化规律、观察并描述太阳在天空中的位置变化、发现并应用阳光下影长的变化规律,使学生意识到人类对天体的认识是逐步的、渐进的,对这些天体的认识会随着技术的发展和人类实践活动的深入而趋于全面。学生通过观察太阳的运动及阳光下影子的变化,总结出规律,结合人类历史上出现的各种日晷和圭表等计时工具,意识到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互动。这些活动将进一步结构化学生对地球、月球、太阳的认 知,拓展学生对地球形状探索史的认知、对月相变化规律的认知,同时将我国古代计时工具——日晷作为一个重要内容推荐给学生。

第3单元《昆虫》设计意图:昆虫是地球上种类最多、数量最大的动物群体,人类已知的昆虫有100余 万种,还有许多种类尚待发现。昆虫不但种类多,而且同种的个体数量也十分惊人,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庞大“家族”。这个“家族”的踪迹几乎遍及世界的每一个角落,广泛适应各种环境条件,与人类生活密不可分。因此,引导本年段学生以昆虫为对象开展探究活动,了解昆虫的主要特征,知道昆虫的生命活动和生命周期再合适不过。学生大都有捕蝴蝶、捉蜻蜓、养蚂蚁的经历,他们对昆虫并不陌生,但是对昆虫的共同特征及其在生命周期内的变化,他们的认知存在着模糊和不确定。比如,会有凡是虫子都是昆虫的片面认识,知道昆虫有腿但说不准有几条腿、腿长在什么位置,等等。因此,帮助他们纠正认知偏差,形成清晰、完整的昆虫概念,完成阶段X学习是非常有必要的。本单元以“昆虫”为题,延续了低年段的学习方式,强调在亲历中发展科学思维。通过观察、饲养、实验探究等活动,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将动手与动脑结合起来,在发展概念的同时促进学生思维水平的提升。本单元也是专项学习“像科学家那样”的深入,再次呼应“像科学家那样”的教材主线,为学生发展科学探究能力提供了一次实操机会。

第4单元《繁殖》设计意图:繁殖的意义在于使子代继承亲代的特征,使生物得以繁衍生息。作为传 宗接代行为的繁殖,是生物的共同特征,更是生物种群存在、延续的必要手段,它与生物的生长发育阶段共同构成完整的生命周期。同时,多种多样的 繁殖方式,也是生物多样X和我们给生物分类的重要依据。因此,有必要在小学中年段,指导学生认识有关繁殖的重要现象和基本知识,使学生对繁殖建立完整的认识。

在本单元之前,本套教材已经指导学生认识过多种多样的动物和植物以及它们的一生,学生对动植物的生命周期或多或少有所了解和认识,但缺少繁殖这关键而重要的一环。学生对动植物的繁殖有兴趣,但存在一些认知偏差,需要在学习过程中纠偏并满足其求知欲。

从一个角度分析问题、找出一种原因、想出一种方法、了解一种形式,这属于线X思维。在现实生活中,仅有线X思维是远远不够的,还要学会多角度的发散思维。因此,本单元试图通过植物用种子繁殖和用营养器管繁殖、动物的卵生和胎生等,引导学生在了解事物的多样X的过程中,逐渐学会多角度地认识事物、思考问题,增长知识和智慧。本单元将知识建构与满足求知欲相结合,关注思维发展,引领学生经历 完整的科学探究过程,指导学生借助图表记录实验现象,为后续顺利进行科学探究活动,提高科学探究水平做铺垫。

第5单元《生物与环境》设计意图:自然界的事物由生物与非生物构成。生物生存依赖于环境中的非生物,生物会对环境变化作出适应X改变,同时,生物也会引起环境的变化。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人类活动加剧了环境的变化,而环境的变化又会反作用于人类以及其他生物。学生在探索生物与环境关系的过程中,会进一步巩固对生物特征的已有认识,形成关注生命现象的积极态度,理解非生物对生物生存的重要X。生物和环境只有和谐相处,才能相对稳定地处于平衡状态,这正是目前人 类所倡导的和谐、低碳的科学生活观念。

四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的思维技能和探究技能,如比较、概括、推 理、观察、记录、调查等。在本单元中,学生将通过研究生物与非生物的不同特点,发展归纳概括的思维技能,并学习使用图示表达复杂的关系;
在调查动物的家的活动中,学生将进行较长时间的动态观察和原因探究;
在研究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时,学生将通过对相关资料的分析,发展推理、解释、评估等高阶思维能力。在前面的科学学习活动中,学生已经对生物的基本特征进行了观察、认识和研究,本单元在此基础上带领学生进一步研究生物生存与环境(主要是非生物环境)之间的关系。本单元的活动设计围绕“生物”“非生物”“环境变化”三个关键概念展开,按照“生物与非生物—动物的庇护所—环境变化以后”的逻辑线索层层深入,探究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使学生形_____与环境和谐相处的观念。

专项学习《像科学家那样》设计意图:以落实《课程标准》对科学探 究能力发展的目标为指向,结合教材编写组的研究,将科学探究过程细化为八 个步骤,在遵循《课程标准》提出的要素基础上,又有一定的特___,包括:提 出问题、作出假设、查阅文献、设计方案、搜集证据、处理信息、得出结论、 分享交流。这八个步骤在本套教材中遵循螺旋上升的设计思路:在低年段,由 发现问题、寻找证据、分享交流这三个步骤统领;
进入中年段以后,扩充为提 出问题、作出假设、设计方案、搜集证据、处理信息、得出结论、分享交流这 七个步骤;
进入高年段以后,又增加了查阅文献。通过这样的编写安排,对学 生过程技能的训练和提升得以进一步凸显。

本册教材的“像科学家那样”选取了“摆的快慢和什么因素有关”这一 主题,通过提出“摆的快慢与什么因素有关”这个问题,让学生在教师引导下,亲历对这个问题的探究过程。在四年级,重点对提出问题、作出假设、搜集证据和处理信息进行较为细致的指导。首先,让学生进一步掌握提出问题的方法,在之前学习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提出“探究某种变化与什么因素有关” 的问题;
其次,强调在作出假设时,要尽可能把影响结果的因素都罗列出来,但一次只能选择其中的一个作出假设,培养学生“公平实验”的科学态度;
再次,对实验中的观察、记录等证据搜集方法和要求进行指导,要求学生要认真、客观地做好实验记录,有条件的情况下,实验要多做几次,确保证据的准确可靠;
最后,在信息处理上,将数据整理的方法引入科学探究活动,具体提出学生应运用表格,以后还会有更多的信息处理方法被运用在科学探究中。需要指出的是,虽然着重在四个方面提出了新要求,体现探究过程技能的螺旋发展,但并不意味着未被突出强调的方面(如得出结论、分享交流等)在探究过程中不重要,这些过程同样要让学生去经历,特别是之前学习的思考的方法,要给学生一些时间去加以运用。

本册教材的专项学习“像科学家那样”主要由两部分构成。第一部分介绍科学家所具有的共同素养,以李四光、哥白尼、魏格纳和竺可桢为例,用科学家的事迹,使学生体悟科学家关注大自然,并力求解答大自然中无数的 “为什么”,表现出“对世界充满好奇”“不盲从___威”“重视证据”“持之以恒”的科学品质。第二部分从观察摆及摆动现象入手,让学生亲历“提出问题—作出假设—设计方案—搜集证据—处理信息—得出结论—分享交 流”的过程,着重对提出问题、作出假设、搜集证据、处理信息进行指导。从探究技能的提升来看,四年级逐步将学生进行对比实验的能力,从直接观察可见的现象及其变化,向需要通过收集数据、整理数据的对比实验上提升,在对比实验中牵涉的因素更多,更需要学生在细致观察的基础上进行思考与分析,并基于已有经验和所学知识,从现象和事件发生的条件、过程、原因等方面提出假设。对运用观察与测量工具,运用统计图表来记录、整理信息,以及有条理、合逻辑地陈述证据和结果,也有了更高的要求。第一部分引导学生理解科学家所具备的共同素养,总体而言偏重于科学学科所强调的态度、精神。每个学科都承担着学科育人的重任,科学学科在培养完整人格方面,理应突出学科的本质,传递科学的核心价值。而价值观念的塑造,是通过亲历探究活动逐步渗透的,这也就提醒我们,第一部分的内容要引领第二部分乃至整个科学教学活动中的价值追求。

四、教学策略 1.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给课堂教学创设良好的环境。学生学习的常规的培养和训练是保证教学质量的前提。从摆放科学书及实验用具开始,引导学生如何听讲、如何记录实验报告单、如何创新科学作业并将所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都是在每节课中潜移默化、循序渐进的引导、培养学生的过程。在课堂上采取循序渐进的方式,逐步引导学生会独自思考、敢于提问、认真倾听别人的意见、乐于表达自己的想法等内在的学习品质。通过本学期的学习,建立一个良好的开端,以后的学习中仍应充分关注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将此目标贯穿在教学的全过程中。

2.重视学生的生活经验和体验,并结合课程知识和能力目标设计进行教学设计。在教学活动的每一个环节注意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在实际生活中引导与科学间的联系,引导并让学生认识到学科学是真正来源于生活,并应用于生活中。并捕捉有教育意义的内容,根据课程标准的各项规定制定教学计划和教案,全面地,整体地实现课程目标,帮助儿童展开活动。

3.儿童的科学探究习惯及科学素养的形成、知识和能力的发展、经验的积累是一个连续的过程。通过学生适宜接受的生动活泼的游戏活动形式,通过学生直接参与探究实验的方式,实现自我的,主动的教育过程,将科学探究认识转化为学生自觉的将科学知识应用于生活的思维,并对现有的事物敢于质疑,敢于打破常规,敢于创新的能力。

4.建构合理、科学的奖励制度,让学生学正确认识到自己教好的学习习惯及科学探究能力对自己科学学习的帮助。在奖励机制上采取多元的评价方式鼓励学生,让每个学生在这种机制中都有获得成功的机会,感受成功的喜悦,从而培养起学习科学的兴趣和自信心。

5.创造X地使用教材,联系当地和儿童的实际,及时的把社会中新的信息、科学技术,新的科学研发成果、儿童生活中新的问题和现象等吸收到课程内容中去,不断提高科学教育的针对X、实效X和生动X,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五、学情分析 四年级小学生拥有活跃的思维并具备一定的动手能力。根据他们的年龄和心理特征, 此阶段的课程内容以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创造能力,因此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要迸一步扩大学生知识范围,进一步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和自主探究能力,培养学生动手动脑学习科学的兴趣,增加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和自我研究的能力,联系他们的实际生活,用所学得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最终达到将科学知识创造X应用到生活中去。并在活动中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合作交流和主动创新意识。

教学进度安排表 周次 教学内容 课时 教学目标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具 学具 实践 活动 1-2 第1单元 冷与热 1.冷热与温度 1 1.通过感知水的冷热,知道用温度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可以用温度计测量物体的温度。

2.学习温度计的使用方法,能连续测量一杯热水变凉过程中的温度,并运用图表将数据记录下来。

3.通过分析图表,发现一杯热水变凉过程中温度变化的规律。

重点:学会正确使用温度计。难点:在一杯热水变凉过程中连续测量温度,并发现温度变化的规律。

教师材料:玻璃温度计、烧杯、多用夹子、热水。

学生分组材料:实验记录单。

1.学会使用温度计。

2.使用温度计测量水温。

3.连续测量热水变量过程的水温度。

2.热胀冷缩 1 1.通过学习与实践,掌握酒精灯的使用方法。

2.通过实验与分析,知道绝大多数物体具有热胀冷缩的X质。

3.能够运用物体热胀冷缩的X质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4.通过实验与分析,知道绝大多数物体具有热胀冷缩的X质。

重点:认识到液体、气体、固体都具有热胀冷缩的X质。难点:设计实验验证液体、气体、固体具有热胀冷缩的X质。

教师材料:水槽、烧瓶、胶塞、细玻璃管、高锰酸钾水溶液、气球、温度计、铜球实验装置、酒精灯、火柴。

学生分组材料:实验记录单。

1.正确使用酒精灯 2.验证液体、固体、气体热胀冷缩的X质。

3.水受热以后 1 1.通过观察与描述,知道水受热以后形态会发生变化。

2.通过测量与分析,知道在一般情况下, 当温度升高到 100℃时,水会沸腾。

3.通过比较冰、水、水蒸气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知道冰、水、水蒸气是同一种物质的不同状态。

重点:
了解融化和沸腾的条件。难点:利用曲线图, 分析冰融化和水沸腾过程中温度变化的规律。

教师材料:铁架台、三脚架、酒精灯、石棉网、温度计、烧杯、冰块、秒表。

学生分组材料:实验记录单。

1.研究冰融化过程中温度的变化。

2.研究水沸腾前后温度和体积的变化。

4.水遇冷以后 1 1.通过观察与描述,知道水遇冷以后形态会发生变化。

2.通过测量与分析, 知道在一般情况下,当温度降低到 0℃ 时,水会结冰。

3.知道水会从一种状态转变为另一种状态,并能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重点:
了解凝结和凝固的条件。难点:利用曲线图, 分析水结冰过程中温度变化的规律。

教师材料:铁架台、酒精灯、温度计、烧杯、铝箔纸、玻璃棒、冰块、试管、试管夹、秒表。学生分组材料:实验记录单。

1.研究水蒸气遇冷以后的变化。

2.研究水结冰前后温度和体积的变化。

3-5 第2单元 地球、月球与太阳 5.地球 1 1.知道人类生活在一个巨大的球形天体上,知道地球大小、海陆分布等基本信息。

2.阅读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科学史资料, 知道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经历了从简单直观的想象到根据经验、事实进行推测, 最后通过实践证实的过程, 体会随着经验和实践的深入, 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也在不断深入。

重点: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历程。

难点:将“地球是球形”的常识回溯到历史情境,让学生重新经历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

教师材料:
各种关于地球的图片和影音。

学生分组材料:
地球形状模拟器、 模型小船、 充气地球仪、 气球、气筒、陆地板块贴纸、记录用的纸和笔。

1.在球面上模拟帆船回港的情况。

2.在地球仪上标注麦哲伦环球航行路线。

3.参考地球仪,将陆地板块贴纸贴在一个蓝___气球上。

6.月球 2 1.了解人类对月球的探索过程。

2.了解月球概况, 知道月球是地球的一颗卫星。

3.知道月相名称,了解月相的变化规律。

重点:了解人类对月球的探索过程。

难点:知道月相名称,了解月相的变化规律。

教师材料:
有关月球的影音。

学生分组材料:月球仪、塑料盒、沙、石子、泡沫球、手电筒、排球月相图。、 1.模拟环形山的形成。

2.模拟月球的公转,观察“月相”的变化。

3.连续观察月亮。

4.整理月相观察日记。

7.太阳 1 1.知道像太阳这样的天体叫恒星, 了解太阳的概况。

2.知道太阳在一天中的高度变化规律和视运动轨迹。

3.会用量角器测量某一时刻的太阳高度角。

重点:了解太阳的概况。难点:用量角器测量某一时刻的太阳高度角。

教师材料:
相关影音和图片。

学生分组材料:量角器、线。

1.用量角器测量太阳高度角。

8.太阳钟 1 1.知道阳光下物体影子长短与方向的变化规律。

2.知道日晷是古代人根据日影变化规律发明的计时工具。

3.会制作简易日晷, 并了解日晷的种类和工作原理。

重点:知道阳光下物体影子长短与方向的变化规律。难点:制作简易日晷,并了解日晷的种类和工作原理。。

教师材料:
相关影音和图片。

学生分组材料:铅笔、手电筒、灯、影子模拟器、 影子观察器、橡皮、指南针、影子观察记录纸、 硬 卡纸。

1.研究物体影子的长短与方向的变化。

2.用手电筒模拟太阳,观察物体影子的长短与方向是 怎样随“太阳”的位置变化而改变的。

3.研究阳光下小棒影子的变化。

4.用硬卡纸和指南针制作一个地平日晷。

6-8 第3单元 昆虫 9.庞大的“家族” 1 1.能通过有顺序的观察, 了解昆虫的共同特征。

2.能运用文字、数据、图示、列举等方式, 描述昆虫的共同特征。3.能有意识地关注昆虫,提高对昆虫的研究兴趣。

重点:
描述昆虫的共同特征。难点:
通过观察, 了解昆虫足的数量及所在部位。

教师材料:
有关昆虫 ( 包括甲虫)
的实物或实物标本、 图片或教学课件。

学生分组材料:
制作昆虫模型所需的枯树枝、 开心果果壳、热熔胶_____等。

1.观察这些昆虫,找出它们的相同之处。

2.找出下面甲虫的相同之处。

3.用身边的材料做一种昆虫模型。

10.养昆虫 2 1.能通过饲养活动, 亲历昆虫一生的几个发展阶段。

2.能像科学家一样记观察日记, 并通过整理日记获取有用信息。

3.在饲养活动中, 能亲近、关注小动物, 增强责任感。

重点:
能够悉心饲养昆虫, 记观察日记。难点:
能够整理日记, 从中获取昆虫生长的信息。

教师材料:教学课件。学生分组材料:
养蚕相关工具、 蚕卵、 桑叶、方格纸、放大镜、日记本。

1.养蚕,给蚕宝宝记观察日记。

2.把蚕的一生画下来。

11.探究昆虫的奥秘 1 1.能够提出有价值、可以研究的问题, 并进行合理的实验设计。

2.经历完整的科学探究过程,学做科学家。

重点:
能够针对想要研究的问题, 设计合理的实验方案。难点:经历科学探究的完整过程。

教师材料:
相关的课件资料。

学生分组材料:观察日记、研究问题需要的材料。

1.选择一个你想研究的问题,写出实验设计和你的发现。

9-11 第4单元 繁殖 12.用种子繁殖 1 1.能够提取实景和图片中的重要信息, 知道种子的内部构造及其与萌发成的植株的关系。尝试在电路中接入不同的用电器, 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

2.能针对问题提出假设,探究种子萌发的特点和条件。

3.能够根据种子的外形特点, 推测植物传播种子的方式。

重点:
了解植物用种子繁殖的方式。难点:猜测种子的特点与其传播方式之间的关系。

教师材料:
双子叶植物的种子发育成植株的快镜头影音。

学生分组材料:
蚕豆或玉米的种子、苍耳种子、悬铃木的果球、 放大镜、镊子、葵花子、玻璃瓶、纱布、水、土壤、盛土的容器、直尺、小 木牌、毛皮。

1.解剖种子,观察种子的内部构造。

2.探究种子的萌_____况。

3.仔细观察,猜测它们的特点与种子传播方式有什么关系。

13.用根、茎、叶繁殖 1 1.能提取文字或图片中的主要信息,知道一些植物可以利用营养器管—— 根、茎、叶来繁殖。

2.能用红薯的根、菊花的茎、宝石花的叶来繁殖植物并展示成果。

3.能分析和交流用根、茎、叶繁殖植物的成功经验或失败原因。

重点:
知道一些植物可利用根、茎、叶来繁殖。难点:分析用根、茎、叶繁殖植物的成功经验或失败原因。

教师材料:
能用根、茎、 叶繁殖的植物的图片或影音资料。

学生分组材料:红薯、菊花、宝石花、花盆、浅碟、瓷罐、土壤、小土铲。

1.利用根、茎、叶繁殖。

14.动物的繁殖 1 1.能提取图文中的主要信息, 知道动物的繁殖包括求偶、交配、生产以及哺育等一系列复杂的本能行为。

2.知道动物的两种主要繁殖方式。

3.针对观察和排序的结果,说出一些动物繁殖的方式和特点。

重点:
了解动物繁殖的一系列复杂行为。难点:
看图片猜它们分别是哪种动物的孩子。

教师材料:
介绍动物求偶的影音资料、 动物繁殖图卡、 鸡繁殖图卡、胎儿发育图卡。

学生分组材料:
受精的鸡蛋、 未受精的鸡蛋、玻璃碗。

1.观察打开的鸡蛋, 找一找蛋黄上有没有一个明显的 小白点。

12-15 第5单元 生物与环境 15.生物与非生物 1 1.理解并能描述出植物、动物的主要特点。

2.能运用比较分析、归纳概括的方法, 发现生物的共同特点。

3.初步认识生物和非生物的密切关系。

4.丰富对自然事物的认知,发展对未知自然事物的探究兴趣。

重点:能运用比较分析、归纳概括的方法, 发现生物的共同特点。难点:
区分生物和非生物, 分析生物与非生物之间的关系。

教师材料:维恩图、课件、 校园一角或自然界某个场景的放大照片。学生分组材料:探究学习报告单。

1.识别生物和非生物。

16.动物的庇护所 1 1.能理解大自然为动植物的生存提供了各种必需的非生物条件。

2.能列举动物依赖非生物材料筑巢或作为庇护所的实例。

3.能比较和发现动物的生活习X不同, 对庇护所的要求也不同。

4.设计并制作一个_____给鸟儿安家,增强保护小动物的情感和意识。

重点:
能理解大自然为动植物的生存提供了各种必需的非生物条件。难点:
能比较和发现动物的生活习X不同, 对庇护所的要求也不同。

教师材料:
相关教学课件、影音资料、动物庇护所图卡。

学生分组材料:
寻访调查记录表、_____设计图纸、树叶、树枝、草茎、棉线。

1.到校园里、池塘边、大树下寻访动物的家。

2.给鸟儿安个家。

17.环境变化以后 1 1.能举例说出生物适应季节变化的方式, 对比发现生活在不同环境的生物适应季节变化的方式是不一样的。

2.能举例说出急速的天气变化和灾害X事件对生物生存造成的威胁。

3.能举例说出人类的生产、建造等活动引起环境变化, 对生物的生存造成破坏X影响。

4.能以鱼道的设计为例, 依据洄游鱼类的生活习X评估其合理X。

5.能意识到工程设计需要综合考虑多方面因素, 特别是由此引起的环境变化对生物的影响。

重点:
说出生物适应季节更替的方式并说明原因。难点:通过观察和分析, 评估不同鱼道的工程设计是否合理。

教师材料:
多媒体资料。

学生分组材料:学习单。

1.小组合作分工完成学习任务单 16-17 专项学习 像科学家那样 2-3 1.通过自主阅读和交流介绍,了解科学家的事迹,知道科学家的共同素养,体悟科学家的科学精神,激发科学探究的意识。

2.能够从观察单摆运动的现象中发现问题, 经历“ 提出问题— 作出假设— 设计方案— 搜集证据— 处理信息— 得出结论— 分享交流”的科学探究过程,并通过回顾这一探究过程中各个环节的要点,形成对科学探究活动要素的整体认识。

3.学习像科学家那样思考问题,记录实验数据,运用表格进行信息分析经过逻辑推理得出结论,并能够依据证据进行分享和交流。

重点:了解和掌握提出问题、作出假设、设计方案、搜集证据、处理信息等方面的新要求。难点:提出“ 某种变化与什么因素有关”的问题,并根据这个问题作出假设,设计对比实验时通过控制变量来做到公平实验。

教师材料:教学课件。学生分组材料:
可调节摆长、摆重和度量摆幅的单摆装置,铁架台, 细线,钩码,卷尺,秒表,实验记录表等。

1.探究摆的快慢与什么因素有关。

18 期末复习 第一单元 冷和热 1冷热与温度 教学目标 1.通过感知水的冷热,知道用温度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可以用温度计测量物体的温度。

2.学习温度计的使用方法,能连续测量一杯热水变凉过程中的温度,并运用图表将数据记录下来。

3.通过分析图表,发现一杯热水变凉过程中温度变化的规律。

教学重点 学会正确使用温度计。

教学难点 在一杯热水变凉过程中连续测量温度,并发现温度变化的规律。

教学准备 教师材料:玻璃温度计、烧杯、铁架台、夹子、石棉网、三脚架。

学生分组材料:实验记录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新的一学期开始了,欢迎大家再次来到我们的科学课堂中来。这节课,首先请大家阅读一首小诗。

2.出示小诗:
夏天,妈妈 在阳台上洗了一盆衣服。

糟了, 里面有我马上要穿的花裙子呀! 咦,花裙子怎么干啦? 冬天,爸爸 在院子里提了满满一缸水, 水结成了冰。

坏了! 缸怎么破啦? …… 3.学生阅读这首小诗,想一想这首小诗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4.教师引导:同学们,花裙子为什么会干呢?缸又为什么会破呢? 聪明的同学一定会知道这些与温度有关。从今天开始,我们就来探究第1单元——冷和热。

5.冷和热究竟与什么有关呢?(与温度有关。)
这节课我们学习第1个话题——冷热与温度。板书课题:1冷热和温度 二、探究 活动一:感受水的冷热差异,形成温度的概念 1.教师出示一杯热水、一杯冷水和一杯冰水,提出要求:老师这里有三杯水,一杯是冷水,一杯是热水,还有一杯是温水,请同学们先将两手的食指分别插入热水和冷水中,5秒钟之后再同时插入温水中,比较手指的感觉。

2.出示课本第2页上面的两幅图片,引导学生看一看,了解实验的方法及要求。

学生分小组活动,按照要求体验手指_____热水、冷水、温水的感觉。

教师巡视,了解学生活动情况,并强调同小组的每一位同学都要进行体验。

3.全班交流,引导学生准确描述活动的感受,预设:
放入热水中的手指再放入温水中,会感觉到冷,而放入冷水中的手指再放入温水中,会感觉温暖。

4.明明是同一杯水,为什么会有不同的感觉呢? 我们用手测量温度,准确不准确呢?(不准确)
怎样才可以准确的知道水的温度呢?(要想知道水,准确的温度,必须使用温度计。)
5.出示温度计,引导学生看一看,初步了解温度计的外部特征及结构。

温度计主要由液泡、液柱构成。

温度计又该如何使用呢?我们在使用温度计时要注意些什么? 6.出示课本第2页下面一幅图片,引导学生看一看,并读一读旁边温度计的使用方法这段文字,初步了解温度计的使用方法。

温度计的使用方法 1.温度计是易碎品,使用时要轻拿轻放。拿温度计时,用拇指、食指和中指捏住上端。

2.在测量液体的温度时,温度计下端的液泡要完全浸没在液体中,不能碰到容器的底和侧壁。

3.要等温度计的液柱不再上升或下降时才能认读,并且要让视线与温度计液柱的顶端保持水平。

师生共同阅读温度计的使用方法,边读边弄清楚这样使用温度计的原因。

预设:
用手捏住温度计的上端,可以避免手的温度影响温度计内液面的位置;

如果温度计的液泡碰到容器的底或壁,测量的便不是水的温度;

如果不等温度计内液柱稳定就读数,或读数时拿出水面,所读的都不是水的真正温度。

教师再次出示课本第2页正确使用温度计的图片,引导学生再次观察,进一步强化温度计正确的使用方法。

7.学生分小组活动,练习正确的使用温度计的方法。

教师巡视,了解学生练习情况,相机纠正不正确的姿势,并且强调温度计是易碎品,在使用时必须轻拿轻放。

8.出示几种错误的使用温度计的方法,引导学生看一看,并且说一说这些使用温度计的方法错在哪里? 9.教师小结:温度计是测量温度的仪器,在测量温度时,我们必须要正确的使用温度计,这样才能保证测出来的结果更加准确。

活动二:做热水变凉实验,探究水温下降的规律 1.教师引导: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发现这样一个现象:一杯热水倒到杯子中,过一会儿,杯子中的热水就变凉了。大家知道热水在变凉过程中温度是怎样变化的吗?这其中有没有规律呢?下面我们就通过实验来探讨这个问题。

2.出示问题:热水在变凉过程中水温是匀速下降?还是先快后慢的下降?或者其他? 3.教师引导:热水在变凉过程中,温度究竟是怎样下降的?请同学们进行预测,提出自己的假设,并且填写在活动手册上。

下面我们就来进行实验,验证自己的假设是否正确。

4.出示课本第3页上面做实验的图片,学生仔细观察图片,并且阅读旁边的实验设计与记录,了解本次实验所需的材料、方法及注意点。

全班交流 实验材料:支架、温度计、烧杯、热水、三脚架、实验记录表等等。

实验方法:
①安装好测温装置。

②每隔2分钟记录一次水温,连续记录6次。

③把测得的数据记录下来,在方格纸上描点并连成曲线。

教师强调实验注意点:
在实验过程中因为我们使用的是热水,所以请同学们注意安全。

在实验中,我们每隔两分钟就要测量一次水温,并且记录下数据,要连续测量6次到7次。

在整个实验过程中,温度计的液泡始终不能离开水面或者触碰到杯壁和杯底,还要及时准确的记录数据。

各小组同学要相互合作,共同完成这次实验。

5.学生分小组开始实验,教师巡视,了解学生实验进展情况,并且做适当的指导,同时提醒学生注意测量温度的方法要准确,数据要记录清楚,并且填写好活动手册。

6.全班交流,各小组汇报本组的实验情况以及得出的实验结论。

展示各小组绘制的曲线图。

教师小结:刚刚通过实验,我们发现一杯热水在变凉的过程中水温下降的速度一开始很快,后来越来越慢。

7.研讨问题 问题1:实验我们做过了,实验结论我们也得出来了,请大家将自己的实验结果与你的假设比较一下,看一看你的实验结果与你的假设一致吗? (有的同学一致,有的同学不一致。)
教师引导:假设仅仅是我们的主观判断,可能是正确的,也可能是错误的,因此我们的实验结论与自己的假设不一致,这也是很正常的。

问题2:我们刚刚通过实验,懂得一杯热水在变凉的过程中水温下降的速度一开始非常快,后来越来越慢。那么问题来了,假如我们持续观察下去,水温会怎样变化?会不会一直往下降低呢? 全班交流,教师引导学生弄明白,继续观察下去,会发现水温下降速度越来越慢,达到某一个温度(该温度大多数情况下与室温相同),这个时候,温度就会停止下降,保持不变。

学生完善好自己的实验记录。

活动三:观察各种温度计,了解温度计的特点和用途 1.教师引导: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看到各种各样的温度计,它们具有不同的特点和用途。下面我们一起去了解一下。

2.出示课本第3页的4种温度计,引导:你们认识这4种温度计吗? 3.学生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和实践经验,说一说自己知道的温度计的特点和用途。

电子水温计:用来测量各种液体的温度,精度高,读数方便。

电子体温计:用来测量体温,读数更方便。

干湿温度计:用来测量空气的温度和湿度。

红外线感应温度计:探测物体的温度时不需要接触被测物,更方便、快捷。

4.其实还有许多我们平时没有见过的温度计,教师相机出示一些学生不常见的温度计的图片,并作一些介绍,引导学生了解更多温度计的特点和用途,增进学生对各类温度计的了解。

5.教师小结:温度计主要的功能是测量温度,不同的温度计其特点和用途是不一样的,所以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根据不同的需要选择不同种类的温度计。

三、课堂总结 今天这节课,我们初步认识了温度计,学会了使用温度计的方法,并且通过实验明白了一杯热水在变凉过程中,温度下降具有先快后慢的规律。课后,有兴趣的同学可以继续查阅资料,了解更多有关温度的知识。

第一单元 冷和热 2热胀冷缩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与实践,掌握酒精灯的使用方法。

2.通过实验与分析,知道绝大多数物体具有热胀冷缩的X质。

3.能够运用物体热胀冷缩的X质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教学重点 认识到液体、气体、固体都具有热胀冷缩的X质。

教学难点 设计实验验证液体、气体、固体具有热胀冷缩的X质。

教学准备 教师材料:水槽、烧瓶、胶塞、细玻璃管、高锰酸钾水溶液、气球、温度计、铜球实验装置、酒精灯、火柴。

学生分组材料:实验记录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上一课,我们探究了热水在变凉的过程中温度的变化规律。在这个实验中,我们使用温度计测量热水的温度,发现温度计放在热水中,液柱会上升,放在冷水中液,柱又会下降。

2.教师相机出示课本第4页上面两幅图。引导学生看一看。重点引导学生注意温度计在热水中液柱上升,在冷水中液柱下降。

3.大家知道这是为什么吗?温度的高和低对温度计中的液柱又会产生怎样的影响呢?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探讨这方面的问题。

板书课题:2热胀冷缩 二、学习新课 活动一:研究液体受热和遇冷时体积的变化 1.教师引导:在日常生活中,水受热和受冷时,它们的体积会有变化吗?又会有怎样的变化呢?下面我们通过实验来探讨这个问题。

2.出示问题:水在受热和受冷时体积会有怎样的变化? 同学们,你认为水在受热和受冷时体积会有怎样的变化?是变大?还是变小?或者是不变?请大家对这个问题做出自己的预测。

3.学生预测。

出示课本第4页下面的一幅图片,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图片,并读一读旁边的文字,进一步了解本次实验所需的材料、方法以及实验注意点。

4.全班交流 实验材料:中间插有空心管的胶塞和配套的瓶子、红颜___的水、水槽、热水、冷水等等。

实验方法:
①准备一个中间插有空心管的胶塞和配套的瓶子。

②往瓶里加满染了颜___的水,用胶塞塞紧瓶口。

③把瓶子放入水槽中,记下空心管里水面的位置。

④往水槽里加热水,观察空心管里水面的位置有什么变化。

⑤把瓶子放入冷水水槽中,观察空心管里水面的位置又有什么变化。

实验注意点:
玻璃管的粗细是影响实验效果的重要因素,玻璃管越细,液柱高度的变化越明显。

要用加入___素的水做这个实验,便于学生观察。

在使用热水时注意安全。

在这个实验中,有时实验现象不太明显,因此大家在实验过程中注意力要集中,观察要仔细。

5.学生分小组进行实验,教师巡视,了解学生实验情况,并相机进行指导,提醒学生注意填写好实验报告。

6.全班交流,各小组汇报本小组的实验情况,说一说观察到的实验现象及得出的实验结论。预设:
实验现象:放入热水中,玻璃管内液面上升,放入冷水中,玻璃管内液面下降。

实验结论:液体受热时体积膨胀,遇冷时体积缩小。

活动二:研究气体受热和受冷时体积的变化 1.教师引导:我们刚刚探究了水在受热和受冷时体积变化的规律,下面我们来探究一下气体受热和受冷时体积的变化情况。

2.出示问题:空气在受热和受冷时,体积会有什么变化? 3.引导:请同学们针对这个问题做出自己的推测。

学生预设:空气在受热时,体积会膨胀,受冷时体积会缩小。

下面我们也来通过实验验证一下我们的预测。

4.出示课本第5页上面两幅插图,引导学生看一看并读一读上面的实验设计,了解本次实验所需的材料、方法步骤以及注意点。

全班交流 实验材料:烧瓶、水槽、热水、冷水、气球等等。

实验方法:
①把气球嘴套在玻璃瓶口。

②将瓶子放入热水中,观察气球的变化。

③再将瓶子放入冷水中,观察气球的变化。

实验注意点:
做完受热实验后,立即将烧瓶放入冷水中做受热实验,这样实验的现象会明显一些。

同样本次实验要填写好实验报告。

5.学生分小组进行本次实验,教师巡视,了解学生实验情况并做适当的提醒。

6.全班交流,说一说本小组的实验情况及得出的实验结论。

预设:
实验现象:放入热水中,气球鼓起来了,放入冷水中,气球变瘪了。

实验结论:气体受热时体积膨胀,遇冷时体积缩小。

活动三:研究固体受热和_____后体积的变化 1.教师引导:刚刚我们研究了液体和气体受冷和受热时体积的变化,我们发现无论是气体还是液体,受热时体积都会膨胀,受冷时体积都会缩小。那么固体受冷和受热时,体积会有怎样的变化呢? 2.出示一个小铜球,引导:下面我们就通过这只小铜球来探究一下,固体受热和受冷时体积会有怎样的变化? 3.出示问题:铜球在受热和_____后,体积会有什么变化? 4.同样的。下面先请同学们针对这个问题提出自己的预测。

学生预测:铜球在受热时体积会膨胀,_____后体积会缩小。

小铜球在受热和_____后,体积究竟会有怎样的变化?我们仍然要通过实验来验证。

5.出示课本第5页最下面的有关铜球实验的文字和图片,学生仔细观察图片并读一读相应的文字,了解本次实验的材料、方法以及注意点。

全班交流 实验材料:小铜球、铁圈、酒精灯、水槽、冷水等等。

实验方法:
①观察常温下铜球通过铁圈的情况。

②给铜球加热后,观察铜球是否能通过。

③将铜球放入水中_____后,再试着让它通过铁圈。

6.教师指导并强调酒精灯的使用。

出示酒精灯,引导学生认识酒精灯,了解酒精灯的结构及各部分的作用。

出示课本第6页上面有关酒精灯使用方法的图片和文字,学生仔细观察这4幅插图,并读一读旁边的文字,初步了解酒精灯的使用方法。

酒精灯的使用方法 ①打开灯帽,将灯帽竖放在灯旁。

②用点着的火柴从灯芯下端自下而上斜向点燃酒精灯。

③把被加热物体放在火焰的外焰上加热。

④加热完成后,用灯帽自灯芯右上方斜向盖灭火焰,然后取下灯帽再盖一次。

教师和学生一同学习酒精灯的使用方法,进一步强化学生正确使用酒精灯的意识。

教师演示酒精灯的使用方法,一边演示一边强调使用注意点,各小组同学在小组内按照步骤练习使用酒精灯,确保每位同学都能安全使用酒精灯。

教师引导:此项实验,要求我们认真细致做好每一个实验环节,才能完满的完成实验,得出实验结论。

7.教师进行演示实验,边演示边强调实验方法和注意点。

8.学生分小组进行实验并完成实验报告,教师巡视,了解学生实验情况,提醒学生注意安全,并且做适当的指导。

9.全班交流,各小组汇报本小组的实验情况,说一说看到的实验现象以及得出的实验结论。

预设:
实验现象:加热铜球,铜球不能通过铁圈,_____铜球,铜球又能通过铁圈了。

实验结论:固体受热时体积膨胀,遇冷时体积缩小。

10.实验总结 教师引导:同学们,刚刚我们一连做了三次实验,分别探究了液体、气体和固体在受热和遇冷时体积的变化情况。请同学们回顾一下我们在实验中得出的结论。

11.学生回顾实验,并且说一说三个实验中得出的实验结论。

12.出示课本第6页的一段文字 绝大多数物体在受热时,体积会膨胀;遇冷时,体积会收缩。这种现象叫作热胀冷缩。

读一读这段文字,初步了解固体、液体、气体在遇冷和受热时,体积会发生怎样的变化,了解什么是热胀冷缩。

13.教师强调这段话中的“绝大多数”4个字能否去掉? 预设:“绝大多数”这4个字是不能去掉的,绝大多数表明并非所有的物体都有热胀冷缩的特点,也有一些特别的物体没有热胀冷缩的特点。因此我们在科学中语言表达要注意严谨。

活动四:物体热胀冷缩的X质在生活中的运用 1.同学们,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经常会看到这些现象。

2.出示课本第6页下面三幅图片,学生仔细观察,了解图中三幅图片的内容。

轮胎在夏天容易爆胎。

瘪了的乒乓球放到热水里能够复原。

夏天架电线时,电线不能拉得太紧。

3.同学们,这些生活现象我们能够用今天学到的热胀冷缩的X质来解释吗? 预设:
夏天温度高,轮胎内的气体受热膨胀,容易爆胎。

把瘪了的乒乓球放到热水里,乒乓球内气体受热膨胀,可使瘪的乒乓球重新鼓起来。

如果夏天架电线时拉得太紧,到了冬天电线遇冷收缩,就会绷断。

4.无论是轮胎在夏天容易爆胎,瘪了的乒乓球放到热水里能够复原,还是夏天夏电线时电线不能拉得太紧,都是因为物体具有热胀冷缩的X质。除了我们书上提到的这三种生活中常见的现象之外,你还知道有哪些现象与物体热胀冷缩的X质有关? 预设:
温度计就是利用热胀冷缩最简单的例子。因为水银的膨胀系数比较大,变化较明显。人们就把水银或酒精,导入密封的玻璃管,用来测量温度。

铁路专家研究发现,钢轨温度每升降1℃,每1米钢轨就会伸缩0.0118毫米。所以,钢轨之间都预留了缝隙,中国铁路的铁轨接头之间的缝隙在18毫米之内。

人行道的地砖每块之间还留有空缝。

有的门在夏天很紧,开关不方便。

三、课堂总结 今天这节课,我们通过三个实验分别探究了液体、气体和固体在受热和受冷时体积的变化,明白了绝大多数物体在受热时体积都会膨胀,遇冷时体积都会收缩,这种现象叫做热胀冷缩,同时我们还知道在日常生活中有很多地方都体现了热胀冷缩的现象。课后,请同学们留心观察我们的生活,看看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出现了热胀冷缩的现象。

第一单元 冷和热 3水受热以后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与描述,知道水受热以后形态会发生变化。

2.通过测量与分析,知道在一般情况下,当温度升高到100°C时,水会沸腾。

3.通过比较冰、水、水蒸气的相同点和不同点,知道冰、水、水蒸气是同一种物质的不同状态。

教学重点 了解融化和沸腾的条件。

教学难点 利用曲线图,分析冰融化和水沸腾过程中温度变化的规律。

教学准备 教师材料:铁架台、三脚架、酒精灯、石棉网、温度计、烧杯、冰块、秒表。

学生分组材料:实验记录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出示地球上江河湖海的图片,引导学生看一看,知道我们的地球上绝大多数是江河湖海,江河湖海中蕴藏着大量的各种形态的水。

2.今天这一课,我们来探讨水受热以后会有怎样的变化。板书课题:3水受热以后 二、探究 活动一:交流冰、水和水蒸气之间的相同与不同之处 1.出示课本第7页上面两幅插图,引导学生看一看,教师提问:同学们,在这两幅插图中,你能看到水了吗? 预设:冰、水和水蒸气都是水。

2.那么冰、水和水蒸气是同一种物质吗?它们有哪些相同和不同之处? 3.出示冰块、一杯常温水、一杯热水,引导学生看一看,仔细观察,体会冰、水和水蒸气的相同和不同之处。

4.教师提醒:再找冰、水和水蒸气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时,我们可以运用多种感官,用眼睛看,用鼻子闻,用舌头尝,用手摸等等各种方法。

预设:
冰、水、水蒸气的相同之处:无___、无味、透明 …… 冰、水、水蒸气的不同之处:冰有固定形状,不会流动,是固体;
水没有固定形状,会流动,是液体;
水蒸气没有固定形状,会流动,是气体。

5.出示课本第7页的一句话 冰受热后从固态变成液态,这种现象叫作融化。

6.学生齐读这句话,理解什么是融化。

7.教师讲解,冰是水的固体形态,我们称之为固态,水是液体形态,我们称之为液态。从固态冰变成液态水,需要的条件就是加热。

活动二:研究冰融化过程中温度的变化 1.教师引导:冰融化成水的过程中,温度会有变化吗?又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呢?下面我们通过实验来探究这个问题。

2.出示课本第7页下面的一幅图,学生仔细观察这幅图,并读一读旁边的文字,初步了解本次实验的材料、方法及注意点。

3.全班交流 实验材料:支架、三脚架、酒精灯、冰、温度计、等等。

实验方法:
①取少量冰,测量它的温度。

②用酒精灯加热冰,每隔1分钟测一次温度,直到烧杯中的水温达到10°C时为止。

③将测得的数据记录下来。

实验注意点:
(1)强调酒精灯的使用 教师引导:上一课我们使用了酒精灯,大家还记得酒精灯的使用方法及注意点吗? 全班同学一起回顾酒精灯的使用方法及使用注意点。

(2)温度计的使用 教师引导:除了酒精灯,温度计在使用时也要注意使用方法,请同学们再次回顾之前的学习的知识,想一想温度计在使用中要注意些什么? 教师小结:在本次实验中安装加热装置时,要注意温度计不能碰到烧杯的底部和烧杯的内壁,另外烧杯中的冰块要盖过温度计底部的红___液泡。

4.学生分小组进行实验,观察实验现象,完成实验报告,教师巡视,了解学生实验情况,并且相机加以指导。

5.全班交流,各小组汇报实验情况,说一说看到的实验现象及得出的实验结论。

6.分析冰融化的温度变化曲线图 (1)出示课本第8页上面冰融化的温度变化曲线图,初步了解冰融化的温度变化情况。

(2)出示旁边的三个问题,学生读一读三个问题,并思考和交流。

问题1:冰融化前,温度是否持续上升? 问题2:冰开始融化时的温度是多少? 问题3:在融化的过程中温度是怎样变化的? (3)学生交流,教师小结:通过刚才的实验及我们的分析,我们知道冰融化前,温度持续上升,当温度达到0摄氏度时,冰开始融化,并且在融化的过程中,温度保持不变。

活动三:做水沸腾实验,观察记录并分析水和水蒸气状态转化的特点 1.教师引导:大家平时都有烧水的经历,大家有观察过水沸腾时的样子吗?知道水沸腾前后温度和体积有哪些变化吗?下面我们通过实验来探究这个问题。

2.首先请大家来预测一下水沸腾后会出现什么现象?它的体积和温度有什么变化? 学生预测:
给水加热,水就会沸腾,在水沸腾之前,温度会持续上升,水沸腾之后,温度不再持续上升,水沸腾之后,水的体积会变小。

同学们预测的是否正确呢?下面我们通过实验来验证。

3.出示课本第8页的实验图片,引导学生看一看,并读一读旁边的文字,初步了解本次实验的材料、方法以及注意点。

4.全班交流 实验材料:酒精灯、支架、三脚架、烧杯、水、温度计等等。

实验方法:
①加热前,记录烧杯中水面的位置。

②用酒精灯继续加热烧杯中的水,每隔1分钟测一次水温,直到水沸腾。记录所测得的数据。

③水沸腾后4分钟,停止加热,待水面平静后,观察、记录烧杯中水面的位置。

实验注意点:在本次实验中,给水加热到沸腾状态,一定要注意安全。

5.学生分小组进行实验,填写好活动手册上的实验报告,并且思考下面的4个问题。

教师巡视,了解学生实验情况,并相机加以指导和提醒。

6.全班交流,各小组汇报实验情况,展示本小组画出的水沸腾前后的温度变化曲线图。

7.出示课本第9页上面的水沸腾前后温度变化曲线图,按照要求先把点连成线,再分析并且回答下面的问题。

预设:
水沸腾前,温度持续上升,当温度达到100摄氏度时,水开始沸腾,但是在沸腾的过程中,温度不再持续上升。停止加热后,能够发现烧杯中水面的位置下降了。

8.交流研讨:烧杯中的水面为什么会下降呢?水去了哪里呢? 教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进行小结:停止加热后,烧杯中水面的位置下降了,是因为产生了水蒸气。

9.出示课本第9页的一段文字 在一般情况下,当温度升高到100°C时,水会沸腾,并产生大量气泡。水沸腾时的温度叫作水的沸点。

10.学生认真朗读这段文字,了解水的沸点,知道水的沸点的含义,并且知道100摄氏度是水的沸点,当水达到水的沸点时,水就会沸腾。

活动四:讨论水烧开后产生的现象及原因 1.同学们,你们见过烧开的水吗?烧开的水有什么现象呢?为什么会产生这些现象呢? 2.出示课本第9页下面这幅图,引导学生观察这幅沸腾的水图片,联系生活实际思考这个问题并回答。

预设:
现象:水壶里的水变少了,产生了大量气泡;
在壶盖和壶把手上有水珠形成。

原因:分别发生了沸腾和凝结(对于凝结,只要能说出有水珠出现即可,为下节课的学习做铺垫)。

三、课堂总结 今天这节课,我们探究了水受热以后的变化,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到冰、水和水蒸气是同一种物质的不同状态,冰是固态,水是液态,水蒸气是气态,三者之间是会互相转化的,并且我们通过实验,探究了冰融化过程中温度的变化以及水沸腾前后温度和体积的变化。课后,请同学们仔细观察水沸腾时会有哪些现象?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现象?进一步巩固本节课的所学的知识。

第一单元 冷和热 4水遇冷以后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与描述,知道水遇冷以后形态会发生变化。

2.通过测量与分析,知道在一般情况下,当温度降低到0°C时,水会结冰。

3.知道水会从一种状态转变为另一种状态,并能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教学重点 了解凝结和凝固的条件。

教学难点 利用曲线图,分析水结冰过程中温度变化的规律。

教学准备 教师材料:铁架台、酒精灯、温度计、烧杯、铝箔纸、玻璃棒、冰块、试管、试管夹、秒表。

学生分组材料:实验记录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上一节课,我们探究了水受热以后的变化,那么水遇冷以后,又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呢? 2.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探究这个问题。

板书课题:4水遇冷以后 二、学习新课 活动一:交流露水的形成时间及气温,做水蒸气遇冷实验 1.教师引导:你们见过露水吗?你在什么时候见过露水?那个时候的气温在一天中是高还是低? 2.出示课本第10页上面两幅有关露水的图片,唤起学生对露水的回忆。

生回答:露水大多出现在温差较大的凌晨时分,这时候的气温在一天中比较低。

3.教师提问:为什么露水会出现在早上呢?下面我们来继续探究 4.研究水蒸气遇冷以后的变化 (1)出示课本第10页下面的两幅图片,学生仔细观察图片,并读一读旁边的文字,了解本次实验的材料、方法以及注意点。

(2)全班交流 实验材料:烧杯、酒精灯、铝箔纸、玻璃棒等等。

实验方法:
①用铝箔纸包住装有温水的烧杯口,在铝箔纸上开个小洞。

②用酒精灯加热烧杯中的水,直到水沸腾。

③在铝箔纸洞口上方斜放一根温度较低的玻璃棒。

教师强调,在实验过程中,要正确使用酒精灯,避免意外的发生,时刻注意安全,不要被水蒸气烫伤。

(3)学生分小组实验,注意观察实验现象,完成实验报告。教师巡视,了解学生实验情况,并做相应的指导。

(4)全班交流,组织学生交流:水蒸气遇冷以后,会发生什么变化?说一说在玻璃棒上,出现了什么? 预设:
实验中,在玻璃棒上出现了流下来的水滴。

(5)全班研讨:从玻璃棒上流下来的水滴是怎样形成的呢? (6)学生讨论,教师小结:水蒸气遇到了温度较低的玻璃棒的时候,就从气态变成了液态,就在玻璃棒上凝结成了水滴。

(7)出示课本第10页下面的一句话 水蒸气遇冷后从气态变成液态,这种现象叫作凝结。

学生认真的读一读这段话,了解什么是凝结?凝结的条件是什么? 活动二:做水结冰实验,观察、记录并分析水结冰状态转化的特点 1.出示冰的图片,引导:大家见过水结冰吗?水结冰前后温度和体积又会有怎样的变化呢? 2.请同学们想一想,猜一猜水在什么温度时就会结冰?学生猜测水结冰的温度。

3.出示课本第11页上面研究水结冰前后温度和体积变化的实验图片,学生认真观察图片,并读一读旁边的实验设计,初步了解本次实验的材料、方法以及注意点。

全班交流 实验材料:试管、试管夹、水、温度计、加了盐的水、冰等等。

实验方法:
①在试管中加少量水,插入温度计,再记下水面的位置。

②把试管连同温度计放到加了盐的碎冰中,每隔1分钟读取温度,直到温度降到-2°C时为止。

③观察试管中冰面与原来水面的位置有什么不同。

实验注意点:在本次实验中,要注意温度计不能碰到试管的底部和内壁,水要浸没温度计底部的红___液泡。完成实验后,要绘制出水结冰前后的温度变化曲线图,并且思考下面的两个问题。

问题1:水开始结冰时的温度是多少? 问题2:水在结冰的过程中,温度是怎么变化的? 4.学生分小组进行实验。仔细观察实验现象,做好实验记录。

教师巡视,提醒学生可以采用分批次在碎冰中加食盐并搅拌的方法,降低碎冰的温度,使冰的温度尽可能的低一些。

5.全班交流,各小组说一说本小组实验观察到的现象以及得出的实验结论。

6.出示课本上学生绘制的水结冰前后的温度变化曲线图,引导学生看一看,想一想并回答曲线图下面的两个问题。

预设:
水结冰时的温度是零摄氏度。

在水结冰的过程中,温度计的示数先是下降,然后不变,再下降。因为水的温度降到零摄氏度时开始结冰,结冰的过程中,水的温度一直保持在零摄氏度,一直到水完全结冰后,温度就会又开始下降。

7.出示课本第11页下面的一段文字 在一般情况下,当温度降低到0°C时,水会结冰。水结冰时,体积会膨胀。

8.学生认真的读一读这段文字,了解水结冰的温度以及水结冰前后体积会有怎样的变化。

活动三:解释生活中的凝结和凝固现象,归纳总结水的三态变化 1.教师引导: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会看到这样的现象。

2.出示课本12页上面的6幅插图,学生观察这6幅插图,了解六幅插图的内容。

预设:
图片1:盛冰的瓶子外壁有很多水珠。

图片2:屋檐下挂满冰凌。

图片3:水缸里的水结冰后,水缸裂开。

图片4:冬天进入室内,镜片上出现小水珠。

图片5:瓶子里的水结冰后,塑料瓶鼓胀。

图片6:冬天水管容易爆裂。

3.同学们,为什么会出现这些现象呢?大家能够运用今天所学到的知识来解释这些现象吗? 预设:
图片1:盛冰的瓶子外壁有很多水珠,是因为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温度较低的瓶子外壁时,凝结成水珠,这是一种凝结现象。

图片2:屋檐下挂满冰凌,是因为融化的雪水在往下流的过程中遇冷凝固成冰凌。

图片3:缸里的水结冰后水缸裂开,是因为冬天室外温度比较低,当达到零摄氏度时,水会结冰,体积膨胀,缸就会被撑破。

图片5瓶里的水结冰后,塑料瓶鼓胀,图片6冬天水管容易爆裂,也是一样的道理。

图片4:冬天进入室内,镜片上出现小水珠,这是因为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温度较低的镜片时,会凝结成水珠,这与图片1是一样的道理。

4.出示课本12页下面的一段文字 水是在自然界中能以液态、气态、固态三种状态存在的物质。当外界温度发生变化且达到一定程度时,水会从一种状态转变为另一种状态。

学生认真读一读这段文字,了解水的三态——液态、气态、固态是怎样转化的。

5.出示学生活动手册的第2题,学生认真思考并且在括号里填写变化的条件。

全班交流,共同完成这一道题目,归纳总结水的三态变化,引导学生进一步认识水三态变化的条件。

三、课堂总结 今天这节课,我们了解了水蒸气、水和冰转化的过程,了解了凝结和凝固的概念,认识了生活中的一些凝结与凝固现象,懂得了水在自然界中以液态、气态、固态三种状态存在,当外界温度发生变化并且达到一定程度时,水就会从一种状态转变为另一种状态。课后,请同学们继续观察身边的水的各种状态及水的三态转变的现象,并试着用我们所学的知识去解释这些现象。

第二单元 地球、月球与太阳 5地球 教学目标 1.知道人类生活在一个巨大的球形天体上,知道地球大小、海陆分布等基本信息。

2.阅读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科学史资料,知道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经历了从简单直观的想象到根据经验、事实进行推测,最后通过实践证实的过程,体会随着经验和实践的深入,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也在不断深入。

教学重点 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历程。

教学难点 将“地球是球形”的常识回溯到历史情境,让学生重新经历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

教学准备 教师材料:各种关于地球的图片和影音。

学生分组材料:地球形状模拟器、模型小船、充气地球仪、气球、气筒、陆地板块贴纸、记录用的纸和笔。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出示课本13页的小诗:
太阳 用灿烂的阳光, 描绘白天的画卷。

月亮 用柔和的月光, 讲述夜晚的故事。

...... 仰望苍穹的人啊, 从未停止过 对它们的 探寻与思索。

2.学生读一读这首小诗,想一想这首小诗主要写了什么内容?里面提到了哪些事物? 3.教师引导:大家知道我们生活的星球叫什么吗? 学生答:地球。

教师问:大家知道,白天照亮地球,给地球送来光明和温暖的是什么吗? 学生答:是太阳。

教师问:那同学们知道每天晚上给地球送来月光的是什么吗? 学生答:是月亮。

4.教师引导:大家对我们生活的地球以及与地球密切相关的月球和太阳了解吗?又了解多少呢?从今天开始,我们就来探讨地球、月球和太阳的有关知识。

板书课题:第二单元 地球、月球与太阳。

5.今天这节课,我们先来认识一下我们生活的地球。板书课题:5地球 二、探索 活动一:阅读资料,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 1.同学们现在都知道,我们所生活的地球是一个球体。不过,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大家知道古人是怎么认识你做的吗? 2.出示课本第14页的几幅图片,学生认真观察,并读一读相关的文字,了解我们人类的祖先是怎样认识地球的。

3.全班交流,师生共同观察图片,研读相关的文字,进一步体会古人认识地球形状的漫长历史。

预设:
这四种观点具有典型X,涵盖中外不同认识:
盖天说是中国古代人的一种直观感受;

海面弯曲是古希腊人根据船只进出港时的现象作出的猜测;

浑天说是张衡根据日月星辰的运动提出的一种抽象模型;

而古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根据月食变化提出的观点则是一个推论。

课本这样编写实际上暗含着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逐步由感X走向理X。

4.交流讨论:同学们,刚刚我们了解了古人是怎么认识地球和宇宙的?下面请大家想一想,古人的这些宇宙观,哪些地方和现在人们的日常观察相一致,哪些地方与日常观察不一致? 预设:
盖天说是中国早期的宇宙模型,其合理部分为符合观察,不能自圆其说的地方是大地的方和天空的圆之间如何结合;

古希腊人根据船只进出港时的现象作出的猜测,超越了人眼所见;

张衡的浑天说和现代宇宙观最接近,但是难以解释日月星辰的周期运动现象;

亚里士多德的推测是有依据的,解释也是合理的。

5.大家想一想,为什么在海边看到帆船回港,人们总是先看见船帆,后看见船身;
而船离开岸边时,都是船身先消失,桅杆后消失。

学生思考,尝试解释原因。预设:
因为地球是圆的,因此当帆船回港时,总是比较高的船帆先进入人们的视线,而比较低的船身后进入人们的视线,船离开岸边,正好相反。

6.出示亚里斯多德提出的根据月食的形状变化推测地球是球形物体这一推断以及旁边的图片,引导学生仔细观察这幅图片,阅读旁边的文字,想一想亚里士多德根据月食的形状变化,为什么能推测地球是球形物体? 预设:
发生月食时,_____影边缘总是圆弧形,而当时人们已经知道月食是因为地球挡住了阳光,因而猜测地球是一个球体。

7.教师相机补充古人猜测地球是球体的另外一些证据资料:古代牧羊人向南方行进,会看到南部天空总是会出现一些新的星座,而北部天空则有些星座落到地平线以下;
向北方行进则相反,南部天空的星座会落到地平线之下,北方天空的地平线上会看到一些新的 星座。

8.教师小结:经过刚才的学习,我们初步了解了古人的一些宇宙观,知道古人因为科学条件的_____,对地球以及宇宙有一些错误的认识,但是随着人们观察的深入,古人逐渐认识到了地球是一个球体。

活动二:模拟帆船进港和出港的现象 1.教师引导:古人在岸边看到帆船离港时,总是船身先消失,桅杆后消失;
帆船返港时,总是先看见桅杆,后看见船身,这种现象是生活在海边的古希腊人最先观察,并且记录下来的,据说古希腊人根据这个推测地球是球形的。下面,我们通过一个模拟实验来探究一下。

2.出示课本第15页上面的图片,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初步了解本次探究活动的材料、方法及要求。

3.全班交流 活动材料:海面演示仪、小船、观察记录表等。

方法:
第1步,将实验演示仪的“海面”调整为平直状态,在桅杆顶部、桅杆中部和船身分别做上记号。负责操作的学生由远及近或由近及远移动模型小船,负责观察的学生记录三个记号出现的先后顺序。第2步,将实验演示仪的“海面”调整为弯曲状态,重复第一步。

教师强调实验注意点:
用模型小船在平面上模拟帆船进港、出港时,观察者要平视海面,开船者的速度要控制好,不要太快。

这是一个对比实验,同学们在做这次实验时,一定要注意比较模型小船在平面上与曲面上航行时,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

4.学生分小组活动,按照要求进行模拟实验,并且做好观察记录,教师巡视,了解学生活动情况,并适当的加以指导。

5.全班交流,各小组分享自己观察到的实验现象以及由此得出的结论。

预设:
实验现象:模型小船在平面上航行,无论是进港还是离港,都是同时看见帆船的全身,而模型小船在曲面上航行时,离港时是船身先消失,桅杆后消失,返港时,是先看见桅杆,后看见船身。

实验结论:由此可以证明,地球不是平面的,而是球形的。

6.教师小结:刚刚大家通过模拟帆船进港出港的实验,进一步验证了古希腊人的推测,说明地球是球形的。

活动三:模拟麦哲伦环球航行的经过 1.出示航海家麦哲伦的图片,问:同学们,你们认识这个人吗? 学生答:麦哲伦。

教师问:大家知道麦哲伦的有关资料吗? 学生介绍自己知道的有关麦哲伦的资料。

教师小结:麦哲伦最大的一个贡献就是进行了环球航行,证明了地球是球形的。

出示学生活动手册第5页上有关麦哲伦环球航行的故事,学生独自读一读,进一步了解麦哲伦的环球航行故事。

2.引导:麦哲伦的环球航行究竟经过了哪些地方?又是怎样证明地球是球形的?下面我们就通过一个模拟实验在现麦哲伦的环球航行。

3.出示课本15页下面的一幅图,引导学生看一看,初步了解本次模拟实验的要求。

4.全班交流 学生说一说本次模拟实验的要求:
①阅读麦哲伦环球航行的故事。

②用彩笔在地球仪上标注出麦哲伦航行路线的主要停靠点。

③在主要停靠点上插一面小旗,并用棉线将小旗按航行路线连起来。

5.学生分小组活动,仔细阅读麦哲伦环球航行的故事,并用彩笔在地球仪上标注出麦哲伦航海路线的主要停靠点,在主要停靠点上插一面小旗,然后用红___的线按航行的路线将小旗连接起来。

教师巡视,了解学生模拟实验的情况,并且做适当的指导。

6.全班交流,各小组展示自己小组的小红旗连线情况,观看麦哲伦的航海路线,想一想,麦哲伦的航海路线,会是一个什么样的形状? 预设:
在地球仪上标注麦哲伦环球航行路线后,你会发现:当取下连接小旗的棉线时,棉线呈环状。这是因为麦哲伦从西班牙出发后始终朝着一个方向——西边航行,最终又回到了起点。

7.教师小结:麦哲伦的环球航行,再一次证明了地球是球形的,证明了浑天说、盖天说等等都是错误的。

活动四:阅读地球的相关资料 1.教师引导:大家现在知道地球是太阳系中的一员,那么地球在太阳系中是一个怎样的位置呢? 2.出示课本16页上面的地球和太阳的关系图,引导学生看一看,初步了解地球和太阳之间的关系,再读一读旁边的相关文字,想一想从哪里可以看出地球是一颗行星? 预设:
地球围绕着太阳做有规律的转动;
自身不发光,并且质量足够大,从这两点可以看出,地球是一颗行星。

3.除了这些,同学们还知道,有关地球的哪些知识呢? 预设:
地球是一颗蓝___的星球,地球表面有液态的水,温度适宜,是太阳系中目前唯一已知有生物,特别是有高级智慧生物的行星。

地球在围绕太阳公转的同时,自身也在自转。

地球是一个近似球形的星球,月球是地球的卫星。

4.出示课本16页地球的图片,引导学生看一看,教师引导:这是一幅地球的图片,是从太空拍摄的,大家想一想,照片上白___部分可能是什么?蓝___部分可能是什么?咖啡___和绿___部分又可能是什么?请大家比较一下蓝___、咖啡___、绿___部分的面积哪个更大? 教师出示地球仪,引导学生观察地球仪,进一步思考,我们刚才提出的问题。

预设:
白___部分可能是云层或冰川;
蓝___部分可能是海洋;
咖啡___部分可能是荒漠;
绿___部分 能是森林或草原。其中,蓝___部分面积最大,因为海洋占地球表面的绝大部分。

5.教师小结: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初步知道,地球是太阳系中的一颗行星,它围绕太阳转动。并且在地球上,海洋的面积最大,因此蓝___是地球的主要颜___。课后,有兴趣的同学,可以阅读地球的相关资料,进一步了解有关地球的知识。

活动五:在气球上粘贴陆地板块贴纸 1.教师出示地球仪,引导:这是一个地球仪,模拟了地球上海洋、陆地的分布情况。

学生分别说一说地球仪上海洋和陆地的位置。

2.再出示一个蓝___的气球,提出要求:请同学们看一看这个蓝___气球,再看一看地球仪,想一想蓝___气球和地球仪的相同之处,然后参考地球仪,将陆地板块贴纸贴在这个蓝___气球上。

3.教师提供地球陆地板块贴纸,提醒学生注意分清亚欧大 陆、非洲大 陆、北美洲大 陆、南美洲大 陆、大洋洲大 陆、南极洲大 陆等板块,一定要找到相应的位置。

4.学生分小组活动,对照地球仪在气球上贴上个陆地板块贴纸。

教师巡视,了解学生活动情况,并且做适当的指导。

5.全班交流,各小组展示本小组贴好的蓝___气球,再将它与地球仪比较一下,看看哪一组贴的最好,最与地球仪吻合。

6.讨论交流:刚刚我们对照地球仪,在气球上粘贴了各个陆地板块的贴纸,通过这个活动。请大家比较一下各个大 陆的分布情况,并说一说自己有什么发现。

预设:
在地球上,海洋的面积比陆地的面积要大得多,所有陆地面积加起来,也没有海洋的面积大。

在陆地面积当中,亚欧板块的面积是最大的,最小的是大洋洲板块的大 陆面积。

三、课堂总结 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我们初步了解了地球的相关知识,知道古代对于地球的认识有盖天说、浑天说等等,人们对地球和宇宙的认识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接着通过模拟帆船进港活动和麦哲伦环球航行活动,知道了地球是一个球体。最后通过阅读资料了解了地球是太阳系当中的一颗行星,在地球上,海洋的面积占绝大部分,陆地仅仅是一小部分。课后,有兴趣的同学可以继续阅读有关地球的资料,进一步了解一些地球的有关知识。

第二单元 地球、月球与太阳 6月球 教学目标 1.了解人类对月球的探索过程。

2.了解月球概况,知道月球是地球的一颗卫星。

3.知道月相名称,了解月相的变化规律。

教学重点 了解人类对月球的探索过程。

教学难点 知道月相名称,了解月相的变化规律。

教学准备 教师材料:有关月球的影音。

学生分组材料:月球仪、塑料盒、沙、石子、泡沫球、手电筒、排球、月相图。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上一课我们了解了有关地球的知识,指生说一说上一课学习的有关地球的知识。

在我们地球附近,有一颗始终围绕地球旋转的卫星,同学们知道他的名字吗? 是月球。

2.是的,月球是地球的卫星。大家知道月球的有关知识吗?今天我们就来探讨,有关月球的知识。

板书课题:6月球 二、探索 活动一:阅读有关环形山的资料,做环形山形成和_____影变化的模拟实验 1.教师引导:月球的历史由来已久,我们古人是怎样认识月球的呢? 2.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说一说古人对月球的认识。

3.400多年前,意大利的天文学家伽利略用自己制作的望远镜观察了地球,让我们跟随伽利略一起去看一看,月球上究竟有什么? 4.出示课本17页伽利略观察月球的图片和月球表面的图片,学生认真观察并读一读旁边的文字,初步了解伽利略观察到了月球表面有什么?。

预设:
伽利略通过自己制作的望远镜观察月球,看到了月球表面众多的环形山、高地和月海。

5.学生看旁边的月球表面图片,分别在这幅图上找一找环形山、高地和月海。

6.对于这些环形山,人们又是怎样认识的呢? 预设:
许多年来,科学家一直认为环形山是由火山喷发而形成的,直到大约50年前,科学家又得出新的结论,这些环形山大部分是来自宇宙的流星撞击而形成的。

7.教师出示火山喷发及火山喷发后的图片,引导学生看一看,并且与月球上的环形山比较一下,想象两者的相同之处。

8.教师引导:到了大约50年前,科学家对于环形山又有了新的结论,认为这些环形山大部分是由来自宇宙的流星撞击而形成的。来自宇宙的流星撞击为什么会形成环形山呢?下面我们通过模拟实验来体验一下模拟环形山的形成。

9.出示课本第17页下面模拟环形山形成的图片,学生看一看,并读一读旁边的相关文字,初步了解本次模拟实验的所需材料、方法及要求。

10.全班交流 实验器材:托盘、细沙、石子、泡沫球、手电筒等等。

实验方法:
①在一个盘子里铺上约3厘米厚的细沙。

②从不同的高度和不同位置往沙盘里丢相同大小的石子。

③再从同一高度、不同位置丢大小不同的石子。

实验注意点:
本次实验是一个对比实验,分别要从不同的高度和不同位置往沙盘里丢大小相同的石子,再从同一高度、不同位置丢大小不同的石子,然后比较沙盘里沙坑的情况。

11.学生分小组活动,进行模拟实验,教师巡视,了解学生实验情况,并做相应的指导。

全班交流,各小组说一说本小组的实验情况以及得出的实验结论。

预设:
从不同的高度、不同的位置往沙盘里丢相同大小的石子,高度越高,沙坑越大,高度越低,沙坑越小。

从同一高度、不同位置丢大小不同的石子,石子越大,沙坑越大,石子越小,沙坑越小。

手电筒代表太阳,当阳光从不同角度照射月球上的环形山时,形成的_____影不同,太阳光斜射月面,环形山最为明显,而直射时环形山不太明显。

实验结论:月球上的环形山主要由陨石撞击形成。

12.教师小结:刚刚我们模拟了环形山的形成,观察了环形山投影的变化,从这个模拟活动中,我们初步可以得出结论——月球上的环形山主要是由陨石撞击而形成的。

活动二:模拟月球公转,观察月相变化 1.教师引导:大家都知道,我们地球是太阳系中的一颗行星,而月球是地球的一颗卫星,地球始终围绕太阳转,而月球始终围绕地球转。那么,我们在地球上看到的月相会有什么变化呢?这种变化又有怎样的规律呢?下面我们通过模拟实验来探究这个方面的问题。

2.出示课本18页上面的模拟月球公转的图片,学生仔细观察这幅图片,并读一读旁边的文字,初步了解本次模拟实验的材料、方法及注意点。

3.全班交流 实验材料:台灯、排球等。

实验步骤:
①拉上窗帘,关上顶灯,打开台灯并放在教室中央。

②手臂伸直,双手托住一只排球,球的位置比头稍高。

③原地转动身体,让球一直保持在身体的前方。

④观察球面受光的情形。

教师强调本次实验的注意点:
实验时,教室里面要保持黑暗状态,这样效果更好。

在这个实验中,落地台灯相当于太阳,排球相当于月球,人的头部相当于地球。地球转动一周,相当于月球绕地球公转一周,地球上的人就可以看到台灯的光照在排球上的反光,由于照射角度的不同,可以看到月相的变化。

4.教师请一位同学做演示实验,其他同学认真看一看,进一步了解本次实验的方法以及注意点。

学生分小组活动,做一做这个模拟实验,进一步体会月球公转时月相的变化。

5.全班交流,学生说一说自己观察到的实验现象以及得出的实验结论。

预设:
我们可以看到8个方向的排球受光部分的情形。

可以知道月球按逆时针方向绕着地球公转。

活动三:阅读月球的相关资料 1.出示课本18页中间的一段文字,学生独自读一读,初步了解这段文字的内容,进一步了解有关月球的知识。

在宇宙中,环绕行星运行的天体被称为卫星。月球围绕地球运行,是地球的卫星,也是距地球最近的一个天体。它还是至今人类唯一登陆过的地外天体。月球上没有空气,没有水分,缺乏生命存在的必要条件。月球自己并不发光,但能够反射太阳光。

2.出示18页中间有关月球以及月球围绕地球转动的图片,引导学生再看一看,结合有关月球的介绍,进一步体会月球的知识。

3.讨论交流:请同学们仔细观察月球的表面和地球的表面,想一想月球表面和地球表面有什么不同? 预设:
①地球表面有大气、土壤、岩石,还有液态水形成的海洋、河流、湖泊等自然水体;
月球表面没有大气(因而没有风),没有液态水,有岩石,月壤因热胀冷缩而呈粉末状。

②地球表面有地壳结构和地质作用,所以有山地、平原、盆地等地形;
月球表面没有地质作用,月表虽也有高低不同的地形,但大部分是由陨星撞击形成的。二者有完全不同的成因。

③月球表面的重力加速度只有地球表面的1/6,人受到的重力要比在地球上小得多,走起来很容易,但容易摔跤。

4.教师相机补充一些有关月球的知识 月球绕地球的公转周期是27.3天,月球在绕地球公转的同时也在自转,自转周期也是27.3天。由于月球自转周期和公转周期相等,所以我们在地球上只能看见月球的正面,而看不见月球的背面,因此模拟月球的排球需要保持静止状态。

5.讨论交流:同学们,假如我们要登陆月球或者参加月球基地建设,需要做好哪些准备呢?需要带哪些物品? 出示课本18页最下面一幅图片,引导学生了解人类第1次登上月球的情景。

活动四:连续观察月亮并整理月相观察日记,总结月相变化规律 1.教师引导:月亮每天升起,把淡淡的月光洒向地球,月亮每天有哪些变化?这些变化又有什么规律呢?请同学们观察月亮。出示课本19页上面连续观察月亮的要求。

2.提出要求:
①每晚6点对月亮进行观察。

②将观察到的月亮形状和它的位置画在月相记录单上。

3.指导学生观察月相和记录月相 月相的画法:先画一个圆,再通过圆心画圆的一条中心线,_____暗部分涂上黑___,光亮部分涂上黄___,这样一个月相就记录好了。

4.教师强调:每天观察月相要在固定时间观察,要记录月亮的相对位置,因为月亮和太阳一样,也会东升西落,同一天中晚上6:00、9:00和夜里12:00,月亮在天空中的位置是不一样的,因此,每天观察月亮的时间要固定。

说明:本次活动持续的时间比较长,因此课堂上可以将活动要求布置下去,引导学生每天坚持观察月相,并且记录整理。一个月后,再利用时间进行交流展示。在本次课堂上,教师可以事先提供1-2个月的月相记录,引导学生在课堂上讨论学习,得出月相的变化规律。

5.整理月相观察记录 出示月相记录,引导:这是老师观察记录的月相记录表,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并且按照要求完成相关的活动要求。

6.出示课本19页中间的整理月相观察记录要求。

①根据形状认识各种月相名称。

②将你记录的月相对照形状进行归类。

③根据月相观察记录,数一数两次满月大约间隔多少天。

学生读一读,初步了解本次月相观察日记的整理要求。

7.学生分小组活动,进行月相观察日记的整理活动,并且思考要求中提出的问题。

出示课本19页各种月相名称图片,引导学生看一看,认识各种月相的名称。

8.讨论:从新月到满月,月相是怎样变化的?从满月到残月,月相又是怎样变化的? 预设:
从新月开始,月亮亮右边一点点,随着日期的增加,亮的部分愈来愈多;
满月之后,月亮右边亮的部分由边缘逐渐消失而_____影慢慢增多,变成亮左边一半的下弦月。右边_____影部分愈来愈多,而到亮左边一点点的残月,再后来就看不见了。

9.教师相机出示一些月相,引导学生看一看,说一说这些月相的名称。

10.交流讨论:根据月相观察记录,大家想一想,两次满月大约间隔多少天? 预设:两次月圆之间相隔29.53天,月相变化的顺序是:新月——娥眉月——上弦月——盈凸——满月——亏凸——下弦月——残月——新月,就这样循环,月相变化是周期X的,周期大约是一个月。

11.同学们,经过月相的观察日记的整理,我们发现月亮升起的位置变化有什么规律呢? 每天固定时间观察,6点或者9点都可以,这样可以观察到月亮出现在天空的不同位置。总体是上半夜上弦月出现在西部天空,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圆,下弦月出现在东部天空或者看不见(一天比一天出现得晚);
下半夜则相反,上弦月基本上看不见,下弦月出现在东部天空。

三、课堂总结 今天这节课,我们了解了人类对月球的探索过程,模拟了月球环形山的形成实验,并且在此基础上,观察了环形山投影的变化。接着我们又模拟了月球的公转,观察了月相的变化,了解了月相变化的规律。课后,请大家坚持每天观察月相,做好观察记录。

第二单元 地球、月球与太阳 7太阳 教学目标 1.知道像太阳这样的天体叫恒星,了解太阳的概况。

2.知道太阳在一天中的高度变化规律和视运动轨迹。

3.会用量角器测量某一时刻的太阳高度角。

教学重点 了解太阳的概况。

教学难点 用量角器测量某一时刻的太阳高度角。

教学准备 教师材料:相关影音和图片。

学生分组材料:量角器、线。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有一样东西,每天给我们带来了光和温暖,没有他,地球上的生命将不复存在。大家知道这是什么吗?(太阳)
2.教师引导:大家了解太阳吗?知道太阳的哪些知识?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探究太阳的有关知识。

板书课题:7太阳 二、探究 活动一:阅读太阳的相关资料,了解太阳的概况 1.出示课本20页太阳的图片,学生看一看,初步了解太阳的形态,并读一读旁边的文字,了解太阳的有关知识,说一说从这段文字中,你了解了太阳的哪些知识? 全班交流,预设:
发光发热,太阳是一个自身能发光发热的气体星球。

温度,太阳表面温度约为5500摄氏度,内部温度可达1500万摄氏度。

体积,它的体积相当于130万个地球那么大。

恒星,太阳是银河系中一颗普通的恒星,是离地球最近的一颗恒星。

2.除了这些,大家还了解太阳的哪些知识呢? 学生说一说自己知道的有关太阳的知识。

3.刚刚我们了解了太阳本身的一些知识,那么,太阳究竟离我们地球有多远呢? (1)出示课本20页下边的一段文字:
太阳离地球约有1.5亿千米,光每秒的传播距离约为30万千米,请你计算一下,此刻照在你身上的太阳光,是什么时候发出来的? (2)学生读一读这段文字,了解太阳到地球的距离,并计算一下太阳光从太阳照射到地球需要多长时间? (3)全班交流,说一说自己的计算结果。预设:
用路程1.5亿千米除以速度30万千米/秒,得到的答案是500秒,换算成分钟约为8分20秒。也就是说,此刻照在我们身上的太阳光,是太阳8分20秒之前发出来的。

(4)1.5亿千米究竟有多远?我们刚刚利用太阳光体验了一下。下面我们继续体验1.5亿千米究竟有多远? (5)出示课本20页旁边的卡片,学生独自读一读,进一步体会1.5亿千米究竟有多远? 预设:
假如乘坐速度为1000千米/每小时的飞机,要连续飞行17年;

假如乘坐速度为4万千米/每小时的火箭,要连续飞行5个多月。

4.教师小结:太阳离我们有1.5亿千米,即使利用我们现在地球上最快的交通工具——飞机,也要连续飞行17年。由此看来,太阳离我们的确非常遥远。

活动二:描述不同时刻太阳在天空中的位置 1.教师引导:太阳每天从东边升起,从西边落下,不同的时候在天空中的位置是不一样的。我们在语文书上也学到过很多与太阳运动有关的成语,大家能够来说一说吗? 预设:
东升西落 日上三竿 日出而作 日落而息 日落西山 2.这些成语所描述的都是太阳在不停的运动,那么,怎样才能清楚的表示太阳的位置在一日内的变化呢? 要想清楚的表述太阳在一天中的位置变化,就需要用到一个科学名词——太阳高度。

3.出示课本21页太阳高度的词语解释:阳光照射到地面上,阳光与地平面的夹角就是太阳高度角。用太阳高度角可以表示太阳的高度。

4.利用场景图和示意图,讲解太阳高度角 (1)出示场景图,描述太阳高度角。

(2)画出示意图,讲解太阳高度角。

(3)观察同一时刻阳光下不同物体的太阳高度角有什么规律,出示两幅图 (4)引导学生观察图片及画出的不同物体的太阳高度角,从中得出规律。

预设:在同一时刻、同一地点的任何物体,他们的太阳高度角是相同的。

5.出示课本21页上面的5幅图,引导学生看一看,初步了解太阳在7:00、9:00、12:00、16:00和18:00时不同的高度。

6.教师小结: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知道要想知道太阳的高度,就需要用太阳高度角去描述。太阳高度角就是阳光与地平面的夹角,同一时刻、同一地点的任何物体,他们的太阳高度角都是相同的。

活动三:用量角器测量太阳高度角 1.教师引导:我们该怎样测量太阳的高度角呢? 2.出示课本21页学生在操场上测量太阳高度角的图片,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并读一读旁边的文字,初步了解测量太阳高度角所需的材料、方法以及注意点。

3.全班交流 测量材料:细绳子、量角器等。

测量方法:
①一名同学背对太阳站定。

②在人影前端与头顶之间拉直一根线,测出线与地平面的夹角角度。

教师强调测量注意点:
选择一个晴朗的日子去测量,效果会更好。

细绳子要从学生的头顶开始拉起,另一端固定在影子的末端。

4.学生分小组活动,去室外测量太阳高度角。

5.全班交流,学生说一说自己的测量过程,并且汇报测量的数据。

6.教师引导:测量太阳高度角的方法有很多,大家还有哪些测量高度角的方法呢? 学生提出自己的测量高度角的方法,预设:
测量太阳高度角的方法二 ①在有阳光照射的地方,用铅笔在地面上画一条从东到西长10厘米左右的直线。

②将木棍立在直线中央,一人站在木棍东侧或西侧并用手扶住木棍,另一人蹲下用量角器测定木棍是否与地面垂直,特别是木棍一定要垂直于木棍北侧的地面。

③阳光下,木棍北侧的地面会形成木棍的影子,在影子的最北端用铅笔画下一条线。这时,木棍、影子和太阳光线组成一个直角三角形,影子线和东西线的夹角就是当时的太阳高度角。

测量太阳高度角的方法三。

①把太阳高度测量器放在水平桌面或地面上,让铅垂线和90° 线重合。

②旋转测量架,让太阳光线通过它的圆孔投影到下一段的圆 面上,保证投影圆面和太阳光斑重合。

③读出测量架箭头所指刻度盘上的度数,就是当时的太阳高度角。

7.教师引导:测量太阳高度角的方法很多,大家可以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去测量。课后,有兴趣的同学,可以用其他的方法测量某一时间,某一地点的太阳高度角。

8.交流讨论 (1)问题1:不同时间,不同地点的太阳高度角是不一样的。那么上午9:00和下午3:00的太阳高度,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呢? 预设:
一日内,太阳位于上中天时,其高度达到最大值,称为“正午太阳高度”。以正午太阳高度为对称点,上午和下午的太阳高度呈轴对称。如上午9点和下午3点的太阳高度相同,只是方向不同。正午太阳高度的大小,随纬度和季节变化而有规律地变化。

教师小结: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以正午为界,呈现出轴对称X。上下午的太阳高度相等,只是方向不同。

(2)问题2:一天中什么时候太阳高度角最小?什么时候太阳高度角最大呢? 预设:一天当中,正午12:00太阳直射的时候,太阳高度角最大,接近于90度,而太阳升起和太阳落下的那一瞬间,太阳高度角最小,接近于0度。

三、课堂总结 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我们初步了解了太阳的有关知识,了解了太阳到地球的距离,同时学会了测量太阳高度,懂得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的太阳高度角是不一样的,同一时刻、同一地点的任何物体,他们的太阳高度角都是相同的。课后,有兴趣的同学可以继续测量太阳高度角,进一步体会太阳高度变化的规律。

第二单元 地球、月球与太阳 8太阳钟 教学目标 1.知道阳光下物体影子长短与方向的变化规律。

2.知道日晷是古代人根据日影变化规律发明的计时工具。

3.会制作简易日晷,并了解日晷的种类和工作原理。

教学重点 知道阳光下物体影子长短与方向的变化规律。

教学难点 制作简易日晷,并了解日晷的种类和工作原理。

教学准备 教师材料:相关影音和图片。

学生分组材料:铅笔、手电筒、灯、影子模拟器、影子观察器、橡皮、指南针、影子观察记录纸、硬卡纸。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当我们站在阳光下,就会发现我们的身前或身后有一道影子。

2.其实,太阳照在任何物体上都会产生影子,影子是怎样变化的?影子的变化又有什么规律呢? 3.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探讨这个问题。

板书课题:8太阳钟 二、探究 活动一:做物体影子变化的模拟实验 1.教师引导:阳光下影子的方向与长短究竟是怎样变化的?有没有规律呢?下面我们通过模拟实验来研究影子方向与长短变化的规律。

2.出示课本22页上面的模拟实验插图,引导学生看一看,想一想本次模拟实验所需的材料、方法步骤及注意点。

3.全班交流 实验材料:手电筒、铅笔、橡皮等。

实验方法:
①用手电筒照射一支竖立的铅笔,观察它的影子。

②改变照射的方向和高度,观察铅笔的影子有什么变化。

③试试在什么情况下,影子会不见。

出示学生活动手册的第1题。

4.学生分小组进行模拟实验,初步研究影子的方向与长短变化的规律,并完成学生活动手册。

全班交流,各小组说一说看到的实验现象。

5.讨论交流 问题1:如果我们改变照射的方向和高度,铅笔的影子会有什么变化? 预设:
改变照射的方向,铅笔的影子的方向也会随之变化。

改变照射的高度,手电筒越高,影子越短;
手电筒越低,影子越长。

问题2:在什么情况下,影子会不见呢? 当手电筒垂直于铅笔照射的时候,桌子上就不会出现铅笔的影子。

问题3:影子的形成需要哪些条件? 影子的形成需要三个条件:光源、不透明物体和承接影子的屏。

6.教师引导:通过刚才这个模拟实验,我们发现只要我们改变手电筒照射的方向和高度,铅笔的影子就会发生变化,那么物体影子的长短与方向,是怎样随太阳的位置变化而改变的?下面我们继续通过实验来探究 7.提出实验要求:用手电筒模拟太阳,观察物体影子的长短与方向是怎样随太阳的位置变化而改变的? 8.出示课本22页下面模拟实验的图片,学生仔细观察图片,想一想本次模拟实验需要哪些材料?方法步骤是怎样的? 9.全班交流 教师引导:太阳在天空中的位置变化轨迹呈半圆形,因此我们可以用竹篾和手电筒来模拟这个实验。

实验材料:手电筒、铅笔、橡皮、竹篾等等。

实验方法:
将长竹篾弯成弧形,表示太阳的运行轨道(黄道),在竹篾上标注好相应的整点时刻,让手电筒沿着竹篾移动,照向铅笔,在整点时刻位置作停留,观察铅笔影子的变化。

教师强调本次实验的注意点:这个实验需要一个比较暗的环境,教室应该进行遮光。

10.学生分小组活动,探讨物体影子的长短与方向是怎样随太阳的位置变化而改变的。

全班交流,学生说一说本小组模拟实验的情况,分享本小组得出的实验结论。

11.讨论交流:太阳位置变化对物体影子的长短与方向究竟有哪些影响呢? 预设:阳光下物体影子的方向随着太阳方向的改变而改变,影子的方向总是和太阳的位置相反;
阳光下物体影子的长短随着太阳高度的变化而变化,太阳位置最高时影子最短,太阳位置最低时影子最长。

12.教师小结:刚刚我们通过模拟实验初步了解了影子的长短和方向是怎样随太阳位置的变化而改变的,知道了影子和太阳照射的方向正好相反,影子的长短随着太阳高度的变化而变化,太阳位置最高时,影子最短,太阳位置最低时,影子最长。

活动二:做阳光下物体影子变化的观察实验 1.教师引导:刚刚我们探讨了物体影子的长短和方向怎样随太阳位置的变化而改变,下面,我们来做一做阳光下物体影子变化的观察实验。

2.出示课本23页上面的两幅图片,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图片,了解这次实验的材料、方法及注意点。

3.全班交流 实验材料:小棒、橡皮、记录纸、指南针、活动记录表等等。

实验方法:
①把小棒插在橡皮上,固定在记录纸的观察点上。选择空旷处放置,不要移动。

②利用指南针确定方位,并在记录纸上标出来。

③每隔1小时,在记录纸上标出小棒的影子,并记下时间。

实验注意点:
本次实验要选择空旷处。在实验过程中,小棒不要移动。中途每隔15分钟,就要在记录纸上画出小棒的影子,并记下时间。

说明:本次实验活动所需的时间比较长,因此鼓励学生利用空余时间记录整个上午每个下课时间的影子数据,给学生半天的影子纪录数据,让学生推测下午的影子。

4.学生分小组在空旷处进行实验,及时记录下小棒的影子,并想一想实验结论。

各小组展示本小组的记录纸以及实验报告。

5.交流讨论 问题1:最长的影子会出现在什么时候?最短的影子会出现在什么时候? 一般来讲,最长的影子会出现在太阳升起和太阳落下的那一刻,最短的影子出现在太阳与小棒垂直的时候。

问题2:早晨和上午的影子为什么都在西边?而下午和傍晚的影子为什么都在东边? 因为影子与太阳的方向是正好相反的,早晨和上午太阳在东方,因此影子都在西边,而下午和傍晚太阳在西方,因此影子是在东方。

问题3:影子长短的变化是均匀的吗? 影子长短的变化不是均匀的,越接近正午,影子长短变化越慢,越接近太阳升起和太阳落下的时候,影子长短变化越明显。

问题4:小棒影子的长短、方向与太阳的位置变化有什么关系呢? 预设:
一天中,被太阳照射到的物体投下的影子在不断有规律地改变着:(1)影子的长短有规律地变化。早晨的影子较长,随着时间的推移,影子逐渐变短,一过正午它又重新变长。(2)影子的方向有规律地变化。在北回归线以北的地方,早晨的影子在西方,正午的影子在北方,傍晚的影子在东方。

6.教师小结:通过刚才的活动,我们初步探究了阳光下物体影子变化的规律,懂得了影子的长短变化是有规律的,影子的方向也是有规律的。

活动三:认识日晷,了解其工作原理 1.我们的祖先在很早很早以前就懂得利用太阳照射与地面物体影子的长短和方向的变化之间的联系制造出了可以计时的工具,这个工具我们称之为日晷。

2.出示课本24页上面的赤道日晷,引导学生看一看,初步了解赤道日晷的组成结构,再读一读旁边的文字,了解赤道日晷制造原理。

3.全班交流 日晷是由哪几个部分组成的? 日晷是有晷盘和晷针两部分组成,赤道日晷的晷盘平行于赤道面,晷针指向北极星。

(1)晷盘:圆形,石制,盘面上有刻度,盘面与地平面成30°角斜对正南方向。

(2)晷针:铁制细圆柱,安在晷盘中心,与盘面垂直。

日晷的工作原理是怎样的? “阳光”下,晷针影子投于晷盘,影子随着太阳在天空中的移动而移动,古人根据晷针的影子落在晷盘上的刻度确定当时的时间——×时×刻。

4.引导学生继续观察日晷的晷盘,了解一刻钟的来历。

教师问:一刻钟等于多少分钟? 学生答:15分钟。

教师问:为什么一刻钟会等于15分钟呢? 教师介绍一刻钟的来源,问:一天有多少个小时? 学生答:24个小时。

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日晷的晷盘上有多少大格?每一大格又有多少个小格? 学生答:晷盘上一共有12个大格,每一大格又有8个小格。

教师分析:晷盘上一共有12个大格,代表一天24小时,那么一大格就代表两个小时,每一大格又有8个小格,这样算下来一小格就是15分钟。

教师小结:晷针的影子经过晷盘上一刻度的时间为15分钟,现代人便引用古人的说法,称15分钟为一刻钟,一刻钟的概念就是来源于日晷。

5.教师引导:除了我们刚刚认识的赤道日晷之外,还有哪些日晷呢? 6.出示课本24页中间的三幅插图,分别为牛顿钟、立式日晷、地平日晷,引导学生仔细观察这3插图,了解牛顿钟、立式日晷、地平日晷的外形特征,想一想,这些日晷是怎么工作的?他们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 牛顿钟属于地平日晷,根据竖立在平坦地面的竿子在不同时刻的影子和线条的相对位置,直接读取时刻,是最原始的地平日晷。

地平日晷的晷针始终指向北极星,也就是晷针与晷盘的夹角是当地的纬度。

立式日晷的晷盘垂直于地平面,晷针的反向延长线指向北极星。

7.教师小结:不管是哪一种日晷,都是古人用来计时的工具,利用的原理都是影子的长短与方向跟太阳的位置之间的关系。

活动四:制作简易日晷 1.教师引导:刚刚我们认识了一些日晷,也知道了日晷的工作原理,同学们有没有兴趣动手制作一个简单的日晷呢? 2.出示课本24页下面的一幅插图,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并读一读上面的文字,初步了解制作地平日晷的所需材料、方法。

3.全班交流 制作材料:硬卡纸、量角器、指南针等等。

制作方法:
①在一张半圆形的硬卡纸上按左下图标明刻度和方向。

②如右下图所示,把一张三角形的硬卡纸竖直粘贴在半圆形硬卡纸上。

③确定好方向后,根据三角形硬卡纸的投影确定时间。

教师强调,我们在制作地平日晷的时候,硬卡纸上的刻度一定要均匀,方向要准确。

4.学生分小组活动,动手制作地平日晷,教师巡视,了解学生日晷制作情况,并且做适当的指导。

5.全班交流,各小组展示本小组制作的地平日晷,教师引导:我们的简易日晷已经制作好了,同学们有没有兴趣利用自己制作的简易日晷来计时呢? 三、课堂总结 今天这节课,我们了解了影子形成的条件以及影子的长短、方向的变化规律,知道影子的长短与方向是随着太阳位置的变化而变化的,同时我们还认识了古人的计时工具——日晷,了解了它们的制作原理与工作原理。课后,请同学们利用自己制作的简易日晷进行计时,看一看自己的日晷计时是否准确。

第三单元 昆虫 9庞大的“家族” 教学目标 1.能通过有顺序的观察,了解昆虫的共同特征。

2.能运用文字、数据、图示、列举等方式,描述昆虫的共同特征。

3.能有意识地关注昆虫,提高对昆虫的研究兴趣。

教学重点 描述昆虫的共同特征。

教学难点 通过观察,了解昆虫足的数量及所在部位。

教学准备 教师材料:有关昆虫(包括甲虫)的实物或实物标本、图片或教学课件。

学生分组材料:制作昆虫模型所需的枯树枝、开心果果壳、热熔胶_____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出示课本25页的一首小诗:
我们的家族很庞大, 大到超乎你的想象! 从天空到草地, 从沙漠到森林, 从高山到平原, 从河流到海洋 ……… 到处都有我们的身影, 到处都有我们的足迹。

2.学生读一读这首小诗,想一想这首小诗描述的是什么? 昆虫家族。

这首小诗向我们描述了昆虫家族的哪些特点? 昆虫的家族很庞大,世界上每个角落,都有他们的身影。

3.教师引导:你们对昆虫这个家族又有多少了解呢?从今天开始,我们就一起来走进昆虫大家庭。板书课题:第3单元 昆虫 4.这节课,我们首先来大致了解一下昆虫这个庞大的家族。板书课题:9庞大的家族 二、学习新课 活动一:观察昆虫,找出它们的相同之处 1.教师引导:我们周围有许多昆虫,大家知道哪些昆虫呢? 学生说一说自己知道的昆虫的名称。

2.下面的这些昆虫你们都认识吗? 出示课本26页上面的昆虫图片,引导学生认一认,并相机出示这些昆虫的名称。

3.教师出示课本27页上面的一句话:
至今,科学家已经发现了约150 万种动物,其中数量和种类最多的是昆虫,约占动物总数的61%。

学生认真读一读,体会昆虫家族的庞大的数量。

4.提出要求:下面请同学们观察课本26页上的一些具有代表X的昆虫,找出它们的相同之处。

教师引导学生在观察这些昆虫的时候,可以数一数它们各有几条腿?这些腿长在身体的什么部位? 全班交流,学生说一说自己观察到的昆虫的相同之处,预设:
他们都有6条腿。

这些昆虫都有翅膀。

昆虫头上都有触角。

5.出示课本27页蚂蚁和蝴蝶的身体结构图,引导学生认真看一看,了解蚂蚁和蝴蝶的身体结构,并读一读旁边的一段文字,进一步了解昆虫的共同特点。

预设:
昆虫的身体分为头、胸、腹三部分,昆虫的头部有一对触角,____部有三对足,大多数昆虫都有一对或者两对翅膀。

6.出示蜜蜂、蚊子、鸣蝉的放大图片,引导学生观察这三种昆虫的身体结构,找出这三种昆虫的头、胸、腹三部分,再找出这三种昆虫的触角、翅膀等等,进一步强化学生对昆虫身体结构的认识,体会昆虫的共同特点。

7.教师小结:我们学习了昆虫的共同特点,就可以利用昆虫的这些特点来判断一些动物是否是昆虫。

出示学生活动手册第一道题目,引导学生看一看,了解这些动物中哪些是昆虫?哪些不是昆虫?把不是昆虫的找出来,在圆圈里打“×”。

学生独力完成作业,然后全班交流,说一说这些动物中哪些不是昆虫? 8.教师相机引导学生说一说自己是从哪里判断出这些不是昆虫的,进一步强化学生对昆虫概念的认识。

预设:
在这8种动物中,西瓜虫、蜘蛛、马陆和蜗牛不是昆虫。

活动二:观察甲虫,找出它们的相同之处 1.教师引导:在庞大的昆虫大家族中,甲虫是数量最多的一种昆虫。

2.出示课本27页的甲虫图片,学生观察这些甲虫,找一找它们的相同之处。

3.学生观察甲虫,找出甲虫的相同之处,教师相机引导:甲虫作为昆虫家族中种类最多的成员,和其他昆虫一样具有昆虫的共同特征,不过他们也有自己的独有的特征,大家只需要找出甲虫独有的特征就可以了。

4.全班交流,教师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并小结。

预设:甲虫除了具有昆虫特有的特征之外,还具有自己独有的特征,这些特征主要表现为:身体外部有硬壳,前翅变成硬的鞘翅覆盖在能飞的后翅上。

5.学生再次观察这些甲虫,看一看甲虫独有的特征,体会甲虫外形上的特别之处。

活动三:用身边的材料做一种昆虫模型 1.教师引导: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已经对昆虫有了一定的了解,对昆虫的共同特点也有了一定的认识。下面我们用身边常见的材料来做一种昆虫的模型。

2.出示课本28页上面的制作昆虫模型的三幅图片,学生认真观察这些图片,并读一读相关的文字,初步了解制作昆虫模型所需的材料及方法。

3.全班交流 所需材料:枯树枝(有细的、稍微粗一些的、比较粗的三种枯树枝)、熔胶、开心果果壳、小刀等。

制作方法:
第1步,准备所需的材料。

第2步,用热熔胶把昆虫头部与胸、腹连接起来,然后把开心果果壳贴在背部上,在头部粘上触须。

第3步,在____部的两侧分别粘上三对足。

4.教师引导:我们在制作昆虫模型的时候,哪个部位使用哪种材料才比较合适呢? 学生思考并回答,预设:
用最细的枯树枝做触角,用稍粗一点的枯树枝做足,用最粗的枯树枝按照身体比例截取做头、胸、腹,用开心果果壳做翅。也可以用橡皮泥、火柴梗、牙签等材料制作。

5.学生分小组活动,制作昆虫模型,教师巡视,了解学生昆虫模型制作情况,并作适当的指导。

6.全班交流,各小组展示本小组制作的昆虫模型,并且介绍自己制作的昆虫模型的身体结构,进一步加强同学们对昆虫身体结构的认识。

活动四:描述一种熟悉的昆虫 1.教师引导:在我们身边,有许许多多各种各样的昆虫,他们具有昆虫共同的特点,也具有自己独有的特征。下面我们来做一个“你来描述我来猜”的游戏活动。看看大家对昆虫的熟悉程度。

2.游戏要求:一位学生描述昆虫的身体特征、生活习X,其他同学来猜一猜这是什么昆虫? 3.教师示范描述一种昆虫的身体特征和生活习X,引导同学们来猜一猜。

教师描述:他的眼睛很大,翅膀是透明的,他不仅可以朝前、朝后、朝侧面飞,还会像直升机那样悬停在空中。大家来猜一猜这是什么昆虫呢? 同学们猜:蜻蜓。

4.学生分小组活动,一位同学仿造老师一样来描述昆虫的身体特征和生活习X,其他的同学来猜一猜是什么昆虫。

5.全班交流,请2-3名学生描述一种昆虫的身体特征和生活习X,其他同学来猜一猜,看看能不能猜正确。

6.教师小结:通过“你来描述我来猜”的游戏活动,我们进一步了解了昆虫的身体特征和生活习X。下面,请同学们在学生活动手册上,描述一种自己熟悉的昆虫,并画一画这种昆虫。

7.学生独力完成活动手册第2题。

全班交流,展示学生描述的昆虫和为昆虫所画的画像。

三、课堂总结 今天这节课,我们初步了解了昆虫庞大的家族,知道了昆虫的共同特点,了解了甲虫是数量最多的昆虫,知道了甲虫的相同之处,并且我们还利用身边常见的材料制作了一种昆虫模型。课后,有兴趣的同学可以继续观察我们身边的昆虫,查阅有关昆虫的资料,进一步了解昆虫的有关知识。

第三单元 昆虫 10养昆虫 教学目标 1.能通过饲养活动,亲历昆虫一生的几个发展阶段。

2.能像科学家一样记观察日记,并通过整理日记获取有用信息。

3.在饲养活动中,能亲近、关注小动物,增强责任感。

教学重点 能够悉心饲养昆虫,记观察日记。

教学难点 能够整理日记,从中获取昆虫生长的信息。

教学准备 教师材料:教学课件。

学生分组材料:养蚕相关工具、蚕卵、桑叶、方格纸、放大镜、日记本。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上一课,我们初步了解了昆虫的特点,下面谁来说一说,昆虫的特点是什么? 学生回答:昆虫的身体分为头、胸、腹三部分头部,有一对触角,____部有三对足,多数昆虫有一对或两对翅膀。

2.教师引导:同学们,你们知道吗?昆虫的一生在形态、生活习X方面会有很大的不同,下面,让我们通过饲养昆虫,来了解他一生的变化。板书课题:10养昆虫 二、教学新课 活动一:养蚕(或者菜青虫),给蚕宝宝(菜青虫)记观察日记 1.教师引导:如果让大家去养昆虫,你们打算养什么昆虫呢? 学生说一说自己喜欢养的昆虫。

2.教师出示蚕宝宝的图片,引导学生看一看,问:同学们,你们认识这种昆虫吗?(蚕宝宝)
这一次,老师和同学们一起来养蚕,通过养蚕来了解蚕宝宝的一生的变化。

3.出示课本29页养蚕的四幅图片,学生仔细观察这四幅图片,并读一读旁边相关的文字,初步了解养蚕的一些知识。

4.师生共同观察这四幅图片,并阅读下面的文字,进一步了解养蚕的知识。

图片1:在春天天气变暖以后,留意蚕卵的变化,等待蚁蚕孵出。

养蚕的时间:春天天气变暖以后,气温一般达到20°C以上就可以了。可以根据当地昆虫食物情况灵活调整。

图片2:在纸盒里铺上干净的纸,在盒盖上扎几个孔。

蚕宝宝的家:准备好一个纸盒,里面放上干净的纸巾,盒盖上打几个孔,方便透气。

图片3:放入洗净擦干的桑叶,再用毛笔将蚁蚕轻轻扫入盒内。

挪动和取食:蚁蚕很弱小,不能用手拿,可以用干毛笔轻轻扫。桑叶必须洗净擦干再给蚕宝宝吃。

图片4:每天清除粪便、换桑叶,观察、记录蚕宝宝的成长情况。

日常照料:每天都要清理粪便、换桑叶。要像科学家一样记观察日记。

5.教师强调,要想养蚕,必须要有足够的耐心、细心和恒心,要精心的照料蚕宝宝,还要细心的观察,坚持不懈的做观察记录。

6.出示课本29页的下面一段文字:
很多科学家都有记日记的习惯,他们会从日积月累的日记中获得许多有益的启发。我们通过给蚕宝宝记观察日记,也会有很多发现。

学生认真的读一读这段文字,认识到给蚕宝宝记观察日记的重要X。

7.讨论交流:我们如何给蚕宝宝己观察日记呢?可以用哪些方式来记观察日记呢? 预设:记观察日记可以用文字、数据、图画、拍照片、录影音等方式做记录。

说明:因为养蚕是一个长期的饲养观察活动,因此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在课后精心饲养蚕宝宝,认真观察并且记观察日记,事先教师可以准备好各个阶段的蚕,以便于上课教学的正常进行。同时养蚕会受地域条件的_____,因此没有条件养蚕的,可以饲养菜青虫或者面包虫代替养蚕。

8.给蚕宝宝记观察日记 同学们,要想给蚕宝宝记观察日记,我们可以从哪些方面入手呢? 预设:
可以按照蚕宝宝的生长过程给蚕宝宝记日记。

在蚕的生长过程中身体发生了哪些变化? 都是什么样子的? 身体的颜___有什么变化? 在吃的食物方面有什么情况? 是怎样蜕皮的? 蜕下来的皮是什么样子的? 粪便情况也可以记一记。

9.教师引导:下面,我们就来看一看怎样给蚕宝宝记观察日记。

(一)观察产卵和蚁蚕的样子 出示课本30页上面的一幅蚕卵和蚁蚕的图片,引导学生看一看,读一读旁边相关的文字,并说一说蚕卵和蚁蚕是什么样子的。

预设:蚕卵是淡灰___的椭圆形,快孵出蚕的卵会变大变白,卵壳接近透明。刚出生的小蚕,全身乌黑,布满细毛,形似蚂蚁,因此叫蚁蚕。

(二)记录蚕宝宝身体长度的变化 出示课本30页记录蚕宝宝身体长度的图片,学生仔细观察并读一读下面的文字,初步了解怎样测量蚕宝宝身体的长度。

第一步,将蚕宝宝放在方格纸上,在头部、尾部的位置画记号。

第二步,连接两个记号,这条线的长度就是蚕宝宝的身体长度。

教师分发课前准备好的蚕宝宝,每小组分发一条,引导学生运用学到的方法给蚕宝宝测量身体的长度。

全班交流,各小组汇报本小组的测量情况以及测得的数据。

(三)记录蚕宝宝的蜕皮过程 教师引导:在蚕的一生中要蜕几次皮,蚕蜕皮前静止不动,称眠。眠是分龄的界限,每眠一次增加1龄,常见的是四眠5龄蚕。

(四)记录蚕宝宝吐丝结茧 出示课本31页上面蚕宝宝吐丝结茧的图片,学生仔细观察,看一看蚕宝宝吐丝结茧时的样子,并读一读旁边的文字,进一步了解蚕宝宝吐丝结茧的过程。

教师强调,在蚕宝宝吐丝结茧的时候,需要在盒内放置方格蔟,蚕宝宝会自己爬进去结茧。

(五)记录飞蛾破茧而出 出示课本31页飞蛾破茧而出的图片,学生观察图片并读一读旁边的文字,了解飞蛾破茧而出的情景。

10.交流讨论:我们了解了蚕宝宝的一生,请大家回顾我们刚才的学习情况,思考:
问题1:蚕宝宝的一生可以分为哪几个主要阶段? 预设:
蚕的一生可以分为卵、蚁蚕、幼虫、结茧(蛹)、蛾(成虫)、雌雄交配几个阶段。

教师相机出示蚕宝宝每一个阶段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这些图片,再次回顾蚕宝宝的一生,了解蚕宝宝一生的几个主要阶段。

问题2:蚕宝宝的寿命大概有多长呢? 学生根据刚才的学习,估算蚕宝宝的寿命,全班交流,教师小结,出示:
蚕的生长发育与温度、湿度、食物等都有关系。一般孵化期10-11天,幼虫期25天左右(具体为1龄期4-5天,2龄期3-4天,3龄期4天,4龄期6天,5龄期7-9天),蛹期14-18天,蛾期3-5天,共约50天。

学生认真阅读这段文字,进一步了解蝉的寿命及各主要阶段的时间分布,认识到蚕的生长发育与温度、湿度、食物等有关系。

活动二:整理观察日记 1.刚刚我们了解了蚕的一生,请大家想一想,我们可以从哪些方面总结蚕的一生? 预设:
主要从蚕的形态变化、各时期身体颜___、取食、粪便的变化等方面进行汇总整理。

2.教师引导:刚刚我们了解了蚕的一生,大家想一想,除了养蚕,我们还可以养些什么? 预设:养菜青虫,养面包虫等等。

3.菜青虫和面包虫的饲养是不是和养蚕一样的呢? 4.出示课本32页上面的几幅图片,引导学生看一看,并读一读旁边的文字,初步了解菜青虫的养殖方法及要求。

①到菜地里找几条菜青虫,用毛笔轻轻刷到盒子里,然后带回家。

②找一个洗干净的玻璃瓶,在瓶底放些小石子,铺上土,再把菜青虫放进去。

③用锥子在瓶盖上扎几个孔,让瓶子内外空气流通。

④每天用新鲜的菜叶喂菜青虫。

5.教师引导:虽然我们饲养的昆虫不一样,但是饲养的要求是一样的,都需要我们精心饲养,仔细的观察,并且坚持不懈的做观察日记,这样我们才能从养殖活动中有所收获。

教师小结:虽然不同的昆虫整理的内容是不一样的,但是我们在整理时,都要围绕昆虫一生的几个主要阶段进行。

活动三:用自己的方式把蚕或菜青虫的一生画下来 1.教师引导:这节课我们主要了解了蚕宝宝的一生,请大家回顾一下,蚕宝宝的一生可以分为哪几个阶段?如果让你们把蚕宝宝的一生画下来,你们打算用什么方式画出蚕宝宝的一生呢:
学生交流回答,教师小结:无论用哪种方式把蚕宝宝的一生画下来,都需要表现出蚕宝宝一生的几个主要阶段。

2.出示课本32页下面的一幅图片,引导学生看一看,初步了解别人是怎样画出蚕宝宝的一生的。

3.学生自主完成作业,试着用自己的方式画出蚕宝宝的一生。

三、课堂总结 今天这节课,我们通过饲养蚕宝宝了解了蚕宝宝的一生,知道蚕的一生分为卵、蚁蚕、幼虫、结茧(蛹)、蛾(成虫)、雌雄交配几个阶段,同时,我们还学会了如何给蚕宝宝记日记。课后,请同学们继续饲养我们的蚕宝宝,坚持养蚕日记。

第三单元 昆虫 11探究昆虫的奥秘 教学目标 1.能够提出有价值、可以研究的问题,并进行合理的实验设计。

2.经历完整的科学探究过程,学做科学家。

教学重点 能够针对想要研究的问题,设计合理的实验方案。

教学难点 经历科学探究的完整过程。

教学准备 教师材料:相关的课件资料。

学生分组材料:观察日记、研究问题需要的材料。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上一课,我们通过饲养蚕宝宝,分析和整理观察日记,探索了有关蚕宝宝的知识。除了通过观察分析和整理观察日记,我们还可以通过哪些方式探究昆虫更多的奥秘呢?(做实验)
2.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用实验探究更多的昆虫的奥秘。

板书课题:11探究昆虫的奥秘 二、学习新课 活动一:讨论交流谁的实验设计更合理 1.教师引导:一次科学课上,老师提出了“莴笋叶能不能代替桑叶喂蚕”这个问题,让同学们通过实验去探究一下。同学们根据老师提出的问题,设计了不同的实验。以下是三位同学的实验设计,请大家来看一看,你认为哪个同学的实验设计更为合理? 2.分别出示课本33页三位同学的实验设计,学生认真读一读,比较这三位同学的实验设计,并想一想哪个同学的实验设计更合理?为什么? 3.全班交流,学生选择自己认为更为合理的实验设计,并说一说自己的理由。

4.教师小结:在这三名同学的实验设计中,阳阳的实验设计更合理,这份实验设计考虑到了实验的公平X,除了对比因素不同之外,其他因素保持一致。第一,两个饲养盒;
第二,放在相同的地方。另外,一条蚕宝宝的实验结果存在偶然X,而10条蚕宝宝的实验结果则更具有说服力。

活动二:还有哪些可以通过实验研究的问题 1.教师引导:对于昆虫,我们有许多奥秘想要去探究。但是,有一些问题更值得我们去通过实验研究,而有一些问题不太适合通过实验探究。因此,我们要对提出的问题进行选择。

2.出示课本34页上面的三幅图片,引导学生看一看,并读一读旁边的文字,初步了解这三个问题是什么问题?是针对什么而提出的问题?想一想这三个问题,哪些问题值得通过实验研究? 问题1:蚕宝宝喜欢生活在明亮的地方,还是黑暗的地方? 问题2:大米在什么情况下不容易生虫子? 问题3:蚂蚁是如何传递信息的? 3.教师引导:这三个问题中,哪个问题是我们现在通过实验就可以找到答案的? 预设:第1个问题,蚕宝宝喜欢生活在明亮的地方还是黑暗的地方? 4.教师强调,大米在什么情况下不容易生虫子,也是一个需要通过实验探究的问题,不过这个问题需要一段时间才能找到问题的答案。

活动三:选择一个你想研究的问题,写出实验设计和你的发现 1.教师引导:刚刚我们列举出了三个问题,通过讨论讨论交流,发现“蚕宝宝喜欢生活在明亮的地方还是黑暗的地方”这个问题,我们现在就可以通过实验去解决。下面我们就来就“蚕宝宝喜欢生活在明亮的地方还是黑暗的地方”这个问题进行探究,请同学们就这个问题写出自己的实验设计,并且进行实验,得出实验结论。

2.学生分小组活动,针对“蚕宝宝喜欢生活在明亮的地方还是黑暗的地方”这个问题设计一个实验。

3.全班交流,各小组展示本小组的实验设计。

全班交流,看看哪一组的实验设计更为合理。

4.出示实验设计的范例(课本34页姚乐乐同学的实验设计),学生认真阅读姚乐乐同学的实验设计,并且将姚乐乐同学的实验设计与本小组的实验设计进行对照,取他之长,补己之短。

5.学生修订自己的实验设计,使自己的实验设计更为优秀、合理。

6.教师引导:我们的实验方案已经设计好了,下面就请大家根据自己的实验设计来进行实验,寻找问题的答案。

7.学生分小组活动,根据自己的实验设计进行实验,仔细观察实验现象,并且得出实验结论。教师巡视,了解学生实验情况并加以适当的指导。

8.全班交流,各小组展示本小组的实验,并且说一说自己得出的实验结论。

预设:
实验现象:发现蚕宝宝全都聚集在盒子昏暗的地方。

实验结论:蚕宝宝喜欢生活在昏暗的地方,不喜欢明亮的地方。

9.教师小结:刚刚我们自己提出问题,然后根据问题设计实验,接着根据自己的实验设计进行实验,最后得出了实验结论。这个过程就是科学家科学研究的方法。其实关于昆虫还有许多问题值得我们研究。同学们还想探究关于昆虫的哪些问题呢? 学生说一说自己想要探究的关于昆虫的问题。

预设:
问题1:菜青虫冬天去了哪里? 问题2:知了是怎么发声的? 问题3:蚊子喜欢生活在什么样的环境中? 10.教师引导:关于昆虫的世界,有许多的奥秘等着我们去探索,课后,有兴趣的同学可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设计实验,然后进行实验,找出问题的答案。

三、课堂总结 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我们认识到我们除了通过观察分析和整理观察日记,还可以通过实验探究昆虫更多的奥秘。让我们像科学家那样勤于观察,善于提问,善于思考,善于动手实验,走进昆虫的世界,探究更多的奥秘吧。

第四单元 繁殖 12用种子繁殖 教学目标 1.能够提取实景和图片中的重要信息,知道种子的内部构造及其与萌发成的植株的关系。

2.能针对问题提出假设,探究种子萌发的特点和条件。

3.能够根据种子的外形特点,推测植物传播种子的方式。

教学重点 了解植物用种子繁殖的方式。

教学难点 猜测种子的特点与其传播方式之间的关系。

教学准备 教师材料:双子叶植物的种子发育成植株的快镜头影音。

学生分组材料:蚕豆或玉米的种子、苍耳种子、悬铃木的果球、放大镜、镊子、葵花子、玻璃瓶、纱布、水、土壤、盛土的容器、直尺、小木牌、毛皮。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出示课本35页的一首小诗:
呼—— 吹一口气, 蒲公英的小伞飞满天空, 它们会在哪里安家? 折一段柳枝, 插在河边。

来年春天, 它会不会长大? 那一群毛茸茸的小鸡, 是刚从蛋壳里出来的吗? 它们长大后, 会不会也有自己的娃娃? …… 2.学生朗读这首小诗,想一想,在这首小诗里面向我们介绍了哪些东西? 预设:这首小诗主要向我们描述了蒲公英、柳树、小鸡繁殖后代的方法。蒲公英的种子飞向各地,到处安家。春天,把一根柳枝插在河边,它就会长成一棵小柳树。小鸡从蛋壳里孵出来了。

3.教师引导:蒲公英、柳树、小鸡他们繁殖后代的方式是不一样的。蒲公英靠种子繁殖后代,柳树靠树枝繁殖后代,小鸡靠鸡蛋繁殖后代。其他的动物、植物是依靠怎样的方式繁殖后代的呢? 4.从今天开始我们就来探究动植物的繁殖后代的方式。板书课题:第四单元 繁殖 这节课,我们先来探究植物繁殖后代的方式。

板书课题:12用种子繁殖 二、教学新课 活动一:解剖种子,观察种子的内部构造 1.教师引导:种子是植物的繁殖器管,它能萌发成新的植株与种子的结构是密不可分的。

2.出示课本36页中间的一段文字:
种子是有生命的。一粒种子就是一个新生命,只要落在适合的环境里,它就能生根、发芽,长成一株新的植物。

学生读一读这段文字体会,种子的作用。

下面我们就来观察种子的内部构造,了解植物为什么能用种子繁殖后代? 3.出示用水浸泡过的蚕豆或玉米种子,引导学生看一看,初步了解用水浸泡过的蚕豆或玉米种子的外部特点。

提出要求:用镊子轻轻剥开经水浸泡过的蚕豆或玉米种子,并用放大镜仔细观察它的内部构造。

4.教师示范解剖种子,并且提醒学生动作要轻,要慢。

5.学生分小组活动,解剖种子并用放大镜仔细观察种子的内部构造。

全班交流,学生说一说自己解剖种子之后,用放大镜观察到的种子的内部构造。

6.出示课本36页下面的种子的内部构造图,引导学生仔细观察这幅图片,初步了解种子的内部构造。

7.教师讲解:一粒完整的种子,它的内部分为子叶、胚芽和胚根三个部分。

师生共同观察这幅图片,教师借助图片引导学生认识种子内部子叶、胚芽和胚根的位置及样子。

8.相机出示课本36页最下方的一幅图片,引导学生看一看,从这幅图片中认识植物的种皮、根和子叶,并将这幅图与种子的内部构造图联系起来看,进一步认识种子的内部构造。

9.教师小结:经过刚才的学习,我们初步了解了种子的内部构造,知道种子的内部主要有子叶、胚芽和胚根三部分组成。

活动二:探究种子的萌_____况 1.教师引导:我们已经知道了种子的内部构造,那么种子究竟是怎样萌发的?对于种子的萌发,大家又有哪些感兴趣的问题呢? 2.学生提出对于种子的萌发感兴趣的问题。

预设:
种子的根都会向下长吗? 种子要埋在土里多深才会发芽? 种子发芽需要要哪些条件? 没有土壤,种子也会发芽吗? 3.教师引导:看来,关于种子的萌发,大家有很多问题要问,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探究两个方面的问题。

4.问题一:把蚕豆种子按不同的方向摆,根都会向下长吗? (1)出示一粒蚕豆的种子,引导学生看一看,引导:我们的爸爸妈妈在种蚕豆的时候,是随便把蚕豆种下去,还是特意的把蚕豆横着或竖着摆下去?大家有注意过这个问题吗? 学生回答:种蚕豆的时候,蚕豆是被随意放进泥土中去的。

那么随意种下去的蚕豆,根都会向下长吗?针对这个问题,我们通过实验来探究。

(2)首先,请大家对这个问题提出自己的假设。

学生提出自己的假设,预设:
根都会向下长。

(3)出示课本37页上面的实验设计,引导学生看一看,读一读相关的文字,初步了解本次实验的材料及方法。

(4)全班交流 实验材料:透明的瓶子、蚕豆种子、水、纱布等等。

实验方法:
①选几颗蚕豆种子放在水中浸泡几小时。

②向瓶内倒水,使水位达到1厘米。将纱布弄湿后贴在瓶壁。

③将种子摆放在纱布和瓶壁之间,有正放的,有倒放的,有横放的。把瓶子放在温暖的地方。

④几天以后,观察种子的萌_____况。

(5)学生分小组活动,按照实验方法进行实验,在瓶子中种下蚕豆的种子。

说明:由于种子发芽需要几天时间,因此教师可将此活动分为两段时间,先利用一段时间,安排提出假设和实验操作,等待各小组的种子发芽后,再利用一段时间组织学生交流实验现象和探讨实验结论,完成活动手册。

(6)学生观察瓶子中蚕豆种子的发芽情况,并且完成活动手册上的题目。

(7)全班交流,各小组展示本小组发芽的蚕豆种子,并且说一说得出的实验结论。

预设:经过实验,我们发现瓶子中的蚕豆不管是横着放,还是竖着放,他们的根都是向下生长,芽都是向上生长。

(8)教师小结:通过这个实验,我们可以发现植物的种子,不管怎样摆放在泥土中,种子萌发的时候,根都是向下生长,芽都是向上生长的。

5.问题二:葵花子埋在多深的土里可以出苗? (1)教师引导:葵花子就是向日葵的种子。这是大家都非常熟悉的,现在我们要探讨的问题是葵花子埋在多深的土里可以出苗。请同学们先对这个问题作出自己的预测。

(2)学生预测,教师引导:我们仍然要通过实验来验证自己的预测是否准确。

(3)出示课本37页下面有关葵花子的实验,学生仔细观察图片,认真读一读相关的文字,初步了解本次实验的材料及方法。

(4)全班交流 实验材料:葵花子、水、盆子、泥土等等。

实验方法:
①选择10多粒差不多大小的葵花子,放在水中浸泡半天。

②2粒葵花子为一组,尖头朝下分别插入不同深度的湿润松软的土里。

③把坑填平,做好深度标记。

④10天后,观察哪些深度的种子发芽了,哪些没有发芽。

(5)学生分小组活动,按照实验的方法进行实验,将葵花子按照要求种在盆子里。

(6)教师引导学生认真观察葵花子的发芽情况,并且填写好种植记录。

说明:本次实验需要10天左右的时间,因此建议将本次实验分为两部分,第1阶段引导学生进行预测,种植好葵花子并引导学生每天坚持观察,做好种植记录,等到葵花子发芽后,再进行第2阶段的学习,也就是全班交流实验结论。

(7)全班交流,各小组展示本小组的种植记录,并且说一说得出的实验结论。

(8)教师小结:一般来讲,葵花子出苗土深是由葵花子的长度、土壤硬度等因素决定的,通常情况下,土深超过4厘米,葵花子就很难出苗。

活动三:交流植物传播种子的方式 1.教师引导:各种各样的植物,它们传播种子的方式是不一样的 2.出示课本38页上面的5幅图,学生仔细观察,分别了解凤仙花、蒲公英、椰子、野樱桃、鬼针草等5种植物传播种子的方式。

全班交流,预设:
凤仙花是借助果皮的_____力传播种子的;

蒲公英是借助风传播种子的;

椰子是借助水传播种子的;

野樱桃是借助动物传播种子的,因为野樱桃的种子果皮肥厚多汁,小鸟比较喜爱吃,小鸟吃进野樱桃的果实,会排出种子。

鬼针草是借助动物传播种子的,因为鬼针草种子的外面长着尖刺,可以挂在动物的身上,利用这一点,鬼针草才得以传播种子。

3.除了这5种植物传播种子的方式之外,大家还知道哪些植物利用什么方式传播种子呢?学生说一说自己知道的植物传播种子的方式,预设:
一般在豆类植物中较为常见的一种传播种子的方法是_____射传播。

像山楂等植物,借助经过的飞鸟将其果实吞咽后携带种子飞往其他地区,或者是被其他动物采摘果实搬移到别的地方贮藏使其种子被带走。

水流传播。例如生长在水中的荷花等植物,其果实成熟以后,种子就会自然而然的掉落在水中,随后让水流带其到新的地方落地生根。

4.教师小结:刚刚我们通过分析,了解了植物传播种子的方式,主要有4种分别是借助果皮_____力、利用风、利用水、利用动物。

活动四:观察种子,猜测他们的特点与种子传播方式的关系 1.出示课本38页悬铃木、苍耳两种植物的种子,学生仔细观察,了解这两种植物种子的特点。

预设:
悬铃木种子外面长有冠毛,容易被风吹走。

苍耳种子外面长有带钩的尖刺,容易挂在动物的皮毛上,到达远处。

2.教师出示悬铃木、苍耳两种植物种子的实物,引导学生扒开悬铃木的果实,取出一粒种子,用放大镜观察它的特点,然后用嘴吹一吹,感受一下悬铃木种子的特点。

3.引导学生用放大镜观察苍耳果实的特点,并把苍耳果实投到毛皮上,看看苍耳是否能够挂在毛皮上。

4.教师引导:我们刚刚了解了悬铃木和苍耳两种植物种子的特点,悬铃木和苍耳这两种植物的种子有这样的特点,那么,这两种植物会怎样传播自己的种子呢? 学生根据植物种子的特点猜测植物传播种子的方式,预设:
悬铃木依靠风力传播种子。

苍耳依靠动物传播种子。

5.教师小结:正因为悬铃木和苍耳这两种植物的种子具有这样的特点,那是因为自然选择的结果。他们利用种子的这种特点借助风和动物传播自己的种子。不仅仅是悬铃木和苍耳这两种植物,其他的植物也是这样。种子传播种子的方式与种子的特点都有一定的关系。请同学们也来举举例子。

预设:
苹果、葡萄的果实味道甜美,一些动物非常喜爱吃。这一类植物借助动物传播种子。

油菜、大豆的种子成熟后,就会_____开。这一类植物就依靠自身_____力实现种子的传播。

6.教师小结:经过刚才的讨论,我们发现,种子传播的方式与种子本身的特点存在着关系,可以这样说种子本身的特点决定了种子传播的方式。

三、课堂总结 今天这节课,我们了解了植物种子的内部构造,探究了种子的萌_____况,并且还了解了植物传播种子的方式。认识到植物传播种子的方式与种子的特点有很大的关系。课后,请同学们继续观察植物的种子,进一步了解种子的特点及传播方式。

第四单元 繁殖 13用根、茎、叶繁殖 教学目标 1.能提取文字或图片中的主要信息,知道一些植物可以利用营养器管——根、茎、叶来繁殖。

2.能用红薯的根、菊花的茎、宝石花的叶来繁殖植物并展示成果。

3.能分析和交流用根、茎、叶繁殖植物的成功经验或失败原因。

教学重点 知道一些植物可利用根、茎、叶来繁殖。

教学难点 分析用根、茎、叶繁殖植物的成功经验或失败原因。

教学准备 教师材料:能用根、茎、叶繁殖的植物的图片或影音资料。

学生分组材料:红薯、菊花、宝石花、花盆、浅碟、瓷罐、土壤、小土铲。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上一课,我们了解到植物依靠种子繁殖后代,植物除了依靠种子繁殖后代之外,还可以依靠什么来繁殖后代呢。

2.出示句子:
植物除了用种子繁殖外,还可以用营养器管来繁殖。

3.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板书课题:13用根茎叶繁殖 二、学习新课 活动一:交流哪些植物可以利用根、茎、叶繁殖 1.教师引导:刚刚我们知道,植物除了用种子繁殖之外,还可以用营养器管来繁殖。那么,植物的营养器管有哪些呢? 植物的营养器管主要包括根、茎、叶。

哪些植物可以分别利用自己的根、茎、叶来繁殖后代呢? 2.出示课本39页上面的6幅图片,学生仔细观察这6幅图片,了解这六幅图片上的植物分别是什么?再读一读旁边的文字,了解这6种植物分别利用什么来繁殖后代的? 图片1:红薯的块根可以长出新的红薯苗;

图片2:蓟的根钻出地面,长成一株新的植物;

图片3:生姜块茎上的小芽能继续萌发;

图片4:把水仙的球茎浸入水中,水仙就能生根、发芽、开花;

图片5:落地生根的幼芽,落到土里就能长出新苗;

图片6:长寿花的叶子插在土里就能成活。

3.教师进一步引导:这些植物分别利用的是什么营养器管来繁殖后代的? 预设:
第1行的红薯和蓟是用根繁殖后代,第二行的生姜和水仙是用茎繁殖后代,第3行的植物幼芽、长寿花是用叶繁殖后代。

4.交流讨论:除了书上列举的这6种植物之外,还有哪些植物也可以利用根、茎、叶繁殖? 预设:
用根繁殖的植物:蔷薇、茶花、杜鹃、胡萝卜、郁金香…… 用茎繁殖的植物:紫藤、桂花、夜来香、杜鹃、山茶花、吊兰、草莓、荸荠、山药…… 用叶繁殖的植物:燕子掌、石莲花、长生草、宝石花、神刀、玉扇、万象…… 5.教师相机出示胡萝卜、郁金香、桂花、山药、宝石花、燕子掌等植物的图片,引导学生、进一步了解利用根、茎、叶繁殖后代的植物。

活动二:用根、茎、叶繁殖植物 1.教师引导:刚刚我们了解了哪些植物是利用根、茎、叶来繁殖后代的,下面,我们就用。植物的根、茎、叶来繁殖植物。

2.用红薯的根繁殖 出示红薯的图片,引导学生看一看,了解红薯的根的特点,明确红薯是利用根来繁殖后代的。

出示利用红薯的根繁殖后代的方法:
把红薯浸在水中,当长出小牙之后,用小刀切下带芽的小块,埋入土中。

教师引导学生掌握利用红薯的根繁殖后代的方法,并且回家在父母的帮助之下,利用红薯的根繁殖红薯植物。

3.利用菊花或其它植物的茎繁殖 出示菊花,引导学生看一看,欣赏美丽的菊花,引导:同学们,如此美丽的菊花,你们知道是用什么来繁殖的吗?(菊花的茎。)
是的,菊花是利用茎来繁殖后代的。我们只要从一棵健康的菊花主茎上剪下一根枝条,插入一盆松软的土中,精心照料,就可以长出一盆新的菊花了,大家愿意试一试吗? 教师发放菊花的茎,学生准备好花盆、泥土、水等等,然后分小组活动,按照要求将菊花的茎插入土中。

教师小结:我们的菊花已经栽种下去了,接下来的几天,请同学们认真照料我们的菊花,相信不久之后,我们的菊花就会成活了。

4.用宝石花等多肉植物的叶繁殖 教师出示一盆宝石花,引导学生观察宝石花,特别引导学生观察宝石花的叶子,说一说宝石花的叶子有什么特点? 预设:宝石花的叶子比较肥厚。

教师引导。宝石花被称之为多肉植物。很多同学家里都长着宝石花,大家知道宝石花是依靠什么来繁殖的吗?(叶子。)
是的,宝石花是靠叶子来繁殖后代的。大家知道如何利用宝石花的叶子来繁殖后代吗? 学生介绍利用从宝石花的里子繁殖后代的方法。

预设:从宝石花植株上摘下一片叶子,摆放在花盆的土上,浇上水,过几天宝石花的叶子上就会长出小根,一颗新的宝石花就长出来了。

5.教师小结:其实除了宝石花,其他的很多多肉植物,都可以用叶子来繁殖后代。

三、课堂总结 今天这节课,我们了解了植物除了用种子繁殖后代,还可以用根、茎、叶这些营养器管来繁殖后代。课后,请同学们任选一种植物的营养器管来繁殖后代,并且记录下它的繁殖过程(相机出示活动手册上的题目)。两个星期之后我们来交流。

四、两个星期之后的交流活动 1.教师引导:上一次我们布置大家利用植物的一种营养器管来繁殖后代,并且记录下它的繁殖过程,今天我们就来交流一下。

2.学生出示自己繁殖的植物,可以是实物,也可以是拍摄的图片。

3.学生分小组活动,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活动记录,说一说自己繁殖的植物是什么?是用什么营养器管来繁殖的?再说一说自己记录的繁殖过程,在交流中不断的完善自己的活动记录。

4.全班交流,各小组推选一名同学展示自己的活动记录,并且讲解自己利用植物的营养器管繁殖的过程。

5.教师对利用植物的营养器管繁殖植物成功的同学进行表扬,同时引导繁殖失败的同学思考一下自己失败的原因是什么,并且鼓励这一部分学生吸取失败的教训,重新再做一次。

第四单元 繁殖 14动物的繁殖 教学目标 1.能提取图文中的主要信息,知道动物的繁殖包括求偶、交配、生产以及哺育等一系列复杂的本能行为。

2.知道动物的两种主要繁殖方式。

3.针对观察和排序的结果,说出一些动物繁殖的方式和特点。

教学重点 了解动物繁殖的一系列复杂行为。

教学难点 看图片猜它们分别是哪种动物的孩子。

教学准备 教师材料:介绍动物求偶的影音资料、动物繁殖图卡、鸡繁殖图卡、胎儿发育图卡。

学生分组材料:受精的鸡蛋、未受精的鸡蛋、玻璃碗。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上两课我们探讨了植物繁殖后代的方式,知道了植物可以利用种子繁殖后代,也可以利用自己的营养器管,也就是根、茎、叶来繁殖后代。大家知道动物是怎样繁殖后代的吗? 2.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探讨动物繁殖后代的方式。

板书课题:14动物的繁殖 二、教学新课 活动一:交流动物的求偶方式 1.出示课本41页上面的一段文字:
在自然条件下,大多数动物通过雌雄结合产生后代。动物的繁殖包括求偶、交配、生产以及哺育等一系列复杂的行为,这些行为都是动物与生俱来的本领。

2.学生认真读一读,了解动物繁殖后代的方式。

交流:动物繁殖后代的方式主要是什么?(雌雄结合)
动物的繁殖又包括哪些行为呢? 动物的繁殖包括求偶、交配、生产以及哺育等一系列复杂的行为,这些行为都是动物与生俱来的本领。

教师引导:下面我们先来了解一些动物的求偶方式。

3.出示课本41页的四幅图片,学生仔细观察,了解这四幅图片上分别描述了哪4种动物?他们是利用什么方式求偶的? 预设:
图片1:青蛙。青蛙通过鸣叫来求偶的。鸣叫能够表现出动物个体的强健程度。

图片2:_____涂鱼。_____涂鱼是通过“跳舞”来求偶的。因为跳舞能表现出动物个体的运动避险本领。

图片3:孔雀。孔雀是通过开屏来求偶的。孔雀通过展示身体的尾部,能表现出自身的健康状态。

图片4:角马。角马是通过搏斗来求偶的。因为搏斗能够表现出动物个体保护自己的能力。

4.教师引导:动物求偶的方式真是多种多样、千奇百怪,除了课本中提到的这4种求偶方式之外,你还知道哪些有趣的动物求偶的方式? 预设:
燕鸥喜欢在求偶时送“彩礼”;

啄木鸟通过有节奏地敲打树干,发出“爱情电报”;

蝴蝶、毒蛾分泌有气味的物质以吸引远处的雄X;

雄X锦龟用触碰的动作求偶;

信天翁求爱时非常有礼貌,不断弯腰向对方示爱…… 教师相机出示燕鸥、啄木鸟、蝴蝶、信天翁等等动物的图片,引导学生进一步了解动物多种多样的求偶方式。

教师引导:动物求偶成功之后,就会进行交配,然后以不同的方式产生后代。

5.出示课本41页蚕蛾交配的图片和猫交配的图片,引导学生看一看,初步了解动物的交配。

活动二:观察打开的鸡蛋,看蛋黄上有没有一个明显的小白点 1.教师引导:鸡蛋在我们平常是司空见惯的,鸡蛋是我们常见的食物,也是鸡繁殖后代的卵。是不是所有的鸡蛋都能够孵出小鸡来呢?什么样的鸡蛋才能够孵出小鸡来呢? 2.教师出示鸡蛋,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初步了解鸡蛋的外部结构。

教师引导:从外面能不能看出哪些鸡蛋能够孵出小鸡?哪些鸡蛋不能够孵出小鸡?(不能。)要想知道鸡蛋能不能孵出小鸡,必须打开鸡蛋看一看。

3.教师出示两枚鸡蛋,引导:同学们,老师这里有两枚鸡蛋,一枚是可以孵出小鸡的,另一枚是孵不出小鸡的。下面老师将这两枚鸡蛋打开,请大家比较一下,这两枚鸡蛋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 教师打开两枚鸡蛋,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比较这两枚鸡蛋的不同之处。

预设:
一个鸡蛋黄上有明显的小白点,另一个鸡蛋黄上没有小白点。

4.教师引导:鸡蛋黄上有明显小白点的鸡蛋才能够孵出小鸡。大家知道这个小白点是什么吗?为什么有小白点鸡蛋才能够可能孵出小鸡? 预设:
鸡蛋黄上有小白点,说明这枚鸡蛋已经受精,是受精鸡蛋,因此,它可以孵出小鸡,而没有小白点表示这枚鸡蛋不是受精鸡蛋,是孵不出小鸡的。

5.教师讲解:在小鸡孵化工厂,人们不需要打开鸡蛋,而采用光照的方法,也能够辨别出哪些鸡蛋是受精鸡蛋?哪些鸡蛋不是受精鸡蛋?具体的方法是用强光照射鸡蛋,看其中是否有一个小黑点,如果有小黑点,说明是受精鸡蛋,反之,就不是受精鸡蛋。

6.出示课本42页右上方的图片,引导学生看一看,找一找这枚鸡蛋中有没有小黑点? 7.出示课本42页小鸡孵化的过程图片,引导学生看一看,初步了解一枚鸡蛋孵化成小鸡的过程。

活动三:给胎儿生长发育的图片排序 1.教师引导:我们每个人都是爸爸妈妈结合之后生下来的,大家知道我们在妈妈肚里是怎样生长发育的吗? 2.出示课本42页下面的5幅图片,引导学生看一看,初步了解我们在妈妈肚里的生长发育情况。

3.提出要求:这五幅图片是我们在妈妈子宫里不同时期的生长发育图,请按照发育的先后给这些图片排序。

4.学生观察这五幅图片,初步了解我们在妈妈肚子里不同时期的生长发育情况,并且把这些图片按照先后顺序排列。

预设:把上面5幅图片按照从左到右、从上到下编号为1-5,则排序的结果是25431。

5.播放人类胎儿在母亲子宫里发育的影音,引导学生看一看,进一步了解我们在妈妈肚子里生长发育的情况。

6.认识胎生和卵生 (1)教师引导:刚刚我们了解了小鸡的孵化过程和我们人类在妈妈子宫里的生长发育的过程。大家想一想小鸡繁殖后代和人类繁殖后代的方式一样吗?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 预设:
小鸡繁殖后代是用鸡蛋繁殖,而人类繁殖后代是直接生出婴儿。

(2)教师出示卵生和胎生的概念:
像鱼和鸟那样产卵或下蛋的繁殖方式叫卵生。像人、马、猫等哺乳动物那样直接生出小动物的繁殖方式叫胎生。

(3)出示课本43页上面4幅图片,引导学生看一看,初步辨别这四幅图片中的动物繁殖后代的方式是卵生还是胎生? 预设:
图片1是鳄鱼卵和小鳄鱼,鳄鱼是卵生的。

图片2是青蛙卵,青蛙是卵生的。

图片3是_____中的鸟蛋和刚孵出来的小鸟,小鸟是卵生的。

图片4鲑鱼正在产卵,鲑鱼是卵生的。。

(4)除了鳄鱼、青蛙、小鸟、鲑鱼之外,大家还知道哪些动物也是卵生的? 预设:鸭、鹅、企鹅、蛇等。

(5)教师相机出示鸭子、鹅、企鹅以及蛇等动物的图片,引导学生了解这些动物,进一步认识卵生。

(6)出示课本43页小猫出生的图片,引导学生看一看,认识到小猫是胎生的。

除了小猫是胎生的,我们人类是胎生的,还有哪些动物也是胎生的呢? 学生列举自己知道的胎生动物,预设:狗、兔子、老虎、狮子等等。

教师相机出示一些胎生动物,引导学生认识更多的胎生动物。

(7)出示课本43页下面的两幅图片,问:同学们,你们知道他们分别是谁的孩子吗?说一说你的猜测及猜测的依据。

预设:
左边这幅图是刚产下的大熊猫的幼体;
右边这幅图是刚产下的刺猬的幼体。

活动四:阅读介绍动物保护卵、孵化卵、哺育后代行为的资料 1.教师引导:有些动物产卵以后,卵会在适合的环境里自然孵化,而有些动物产卵以后,要尽自己的最大努力去保护卵、孵化卵。

2.出示课本帝企鹅孵化卵的图片,引导学生看一看,并读一读旁边的文字,了解企鹅孵化卵的辛苦。

补充帝企鹅孵化卵的资料,进一步引导学生了解南极地区的恶劣气候以及企鹅孵化后代的辛苦。

雌企鹅生下唯一的一枚蛋后,就把它交给雄企鹅,暂时告别,重返海洋觅食去了。南极狂风呼啸,长夜漫漫,气温降到-50℃以下。然而,仁慈的雄企鹅却把蛋放在生有厚蹼的双脚上,蹲下身躯,用自己身躯的温暖和绒羽进行艰苦的孵化。为了后代的生存,雄企鹅一蹲就是3个月。在此期间,不吃不喝,寸步不移,完全依靠体内脂肪的消耗来维持生命。当小企鹅快要出生时,雌企鹅才从远处回来,从声音中辨认出自己的配偶,来接班育儿。雄企鹅交了班,已是筋疲力尽,骨瘦如柴,体重减轻了一半了。

3.教师引导:很多动物的父母不仅要承担繁重的哺育任务,还要教会小动物生存的本领。

4.出示课本44页下面的三幅图,学生认真观察这三幅图,初步了解这三幅图中是哪些动物,再读一读相关的文字说明,进一步了解这些动物是如何哺育后代的? 除了课本中介绍的这些动物保护卵、孵化卵、哺育后代的资料之外,大家还知道哪些动物保护卵、孵化卵、哺育后代的知识。

5.学生列举自己知道的动物保护卵、孵化卵、哺育后代的知识。

预设:
鲶鱼:鲶鱼爸爸用嘴孵化卵子 蟑螂:雄蟑螂为了哺育嗷嗷待哺的后代,会吃下鸟粪,仅为了给小蟑螂提取氮这一营养物质。

绒猴:雌绒猴生下子女后,只在喂奶时抱上它们一小会儿,照料孩子的工作全落在雄绒猴身上。雄绒猴会为小绒猴清洗身体,等到小绒猴不再吃奶时,它还会自己喂小家伙们进食。

6.教师相机出示一些动物保护卵、孵化卵、哺育后代的图片。

三、课堂总结 今天这节课,我们了解了动物繁殖后代的方式,知道在自然界中,大多数动物是通过雌雄结合产生后代的,动物繁殖后代的方式有胎生和卵生两种。课后,有兴趣的同学可以收集更多的有关动物繁殖后代的知识,去看一看。

第五单元 生物与环境 15生物与非生物 教学目标 1.理解并能描述出植物、动物的主要特点。

2.能运用比较分析、归纳概括的方法,发现生物的共同特点。

3.初步认识生物和非生物的密切关系。

4.丰富对自然事物的认知,发展对未知自然事物的探究兴趣。

教学重点 能运用比较分析、归纳概括的方法,发现生物的共同特点。

教学难点 区分生物和非生物,分析生物与非生物之间的关系。

教学准备 教师材料:维恩图、课件、校园一角或自然界某个场景的放大照片。

学生分组材料:探究学习报告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出示课本45页的一首小诗:
土壤是蚂蚁的家, 山林是猴子的家, 草原是马儿的家, 高原是牦牛的家, 池塘是蝌蚪的家, 海洋是鲸鱼的家, …… 地球是所有生物的家, 让我们一起来爱护她! 2.学生朗读这首小诗,想一想这首小诗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这首小诗主要讲述了地球为所有生物提供了一个家。

3.地球为哪些生物提供了家呢?他们的家又分别在哪里? 蚂蚁的家在土壤中,猴子的家在森林中,马儿的家在草原上,牦牛的家在高原上,蝌蚪的家在池塘中,鲸鱼的家在海洋中…… 4.大家还知道哪些动物的家在哪里吗? 小草的家在泥土中,蚯蚓的家在泥土中,鱼儿的家在河流中…… 5.教师引导:几乎所有的生物都有自己的家,不同的生物有不同的家,他们的家在不同的环境中。从今天开始我们就来探究第五单元——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6.通过前几课的学习,我们认识了番茄、黄瓜等植物,了解了蚊子、蜜蜂等昆虫,小鸡、小猫等动物,这些都具有生命,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名称,是什么呢?(生物。)
7.相对于生物来说,世界上还有一些没有生命的东西,他们也有一个共同的名称,是什么呢?(非生物。)
8.大家知道生物和非生物之间的相同和不同之处吗?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生物和非生物。

9.板书课题:15生物与非生物 二、学习新课 活动一:总结植物和动物的特点,概括生物的共同特点 1.地球上生活着无数的动物,也生活着无数的植物,这些统称为生物,大家能概括出生物的共同特点吗? 2.出示课本46页上面的一幅图片,引导学生看一看,分别想一想动物的共同特点,植物的共同特点。再想一想生物的共同特点是什么? 全班交流,预设:
植物的共同特点:能够长大,会繁殖,不能运动,需要水、阳光、空气等等。

动物的共同特点:能够长大,会繁殖,能运动,需要食物、空气、温度、阳光等等。

生物的共同特点:
有生命的物体的共同特点:①几乎都需要阳光、空气、水、适宜的温度;
②需要营养;
③会生长变化;
④会繁殖;
⑤会对环境变化作出反应。

3.出示课本46页中间的一句话:
有生命的物体又称为生物。所有的生物都会生长变化,会繁殖,会对环境变化做出反应,几乎都需要水、空气、温度、阳光…… 4.学生独自读一读这句话,进一步了解生物的共同特点。

活动二:判断石笋、青苔、地衣等是否是生物 1.教师引导:刚刚我们分别了解了动物、植物的各自特点,又概括了生物的共同特点,下面我们就可以根据生物的共同特点来辨别一种物体是否是生物。

2.出示课本62页下面石笋和青苔的两幅图片,引导学生看一看,初步了解这两幅图片上的物体是什么,并读一读相关的文字介绍,了解它们各有什么特点,再想一想,他们是否是生物,为什么。

3.全班交流,预设:
石笋不是生物。石笋会“长高”,但不是靠自身吸收营养长高;
会长出小石笋,但不是大石笋生出来的,也不是种子长成的;
对环境变化作出的“反应”,是石笋反射不同颜___的光形成的,并不是它自身发生了变化。

青苔是生物。青苔需要阳光、空气、水、适宜的温度、营养,会生长、繁殖,会对环境变化作出反应,具备生物的特征。

4.讨论交流:我们怎样才能知道一个物体是不是生物呢? 预设:
要想知道一个物体是不是生物,首先要查找资料,了解这个物体的特点,然后依据生物的共同特点进行分析判断。

5.教师引导:要想知道一个物体是不是生物,首先要了解这个物体是什么,有什么特点,然后才能辨别他是否是生物。下面我们就利用这种方法来辨别一下地衣、松萝、水绵这三种物体是否是生物? 6.学生分小组活动,交流课前查阅的有关地衣、松萝、水绵这三种物体的有关资料,然后辨别这三种物体是否是生物。

7.全班交流,教师引导并小结,预设:
这三种物体都是生物。

地衣是真菌和藻类共生的植物,形状有枝状、叶状、壳状,需要阳光、空气、水、营养才能生长,会繁殖,具备生物的特征。

松萝生于深山的老树枝干或高山岩石上,呈悬垂条丝状,适合_____暗潮湿的环境,需要阳光、空气、水、营养才能生长,会繁殖,具备生物的特征。

水绵分布于池塘、沟渠、河流等地方,需要阳光、空气、水、营养才能生长,会繁殖,具备生物的特征。

活动三:观察大自然的某个画面,认识画面中的生物和非生物,思考它们之间的关系 1.教师引导:在大自然中,生物和非生物种类多样,数量繁多,它们之间存在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下面我们就以大自然中的某一个地方来分析一下。

2.出示课本47页下方的一幅图片,引导学生仔细观察这幅图片,初步了解这幅图片的内容。

3.提出要求:识别图中的生物和非生物,分别用两种不同颜___的笔写下它们的名称,判断哪些生物与非生物之间有关系,用另一种颜___的笔将它们连线。

4.学生分小组活动,识别图中的生物和非生物,并且思考这些生物和非生物之间的关系。

教师提醒,要仔细寻找,将图中的生物和非生物都能够标注出来,还要仔细思考,将与生物有关的非生物都能够用线连起来。

5.全班交流,预设:
生物有松树、山羊、青草、鱼、乌龟、老鹰等等。

非生物有岩石、高山、白云、阳光、空气、雪、溪流、土壤等等。

生物与非生物之间的关系:
与松树有关系的有岩石、高山、白云、阳光、空气、雪、溪流、土壤。

与山羊有关系的有白云、阳光、空气、溪流、土壤。

与青草有关系的有阳光、空气、溪流、土壤、白云。

与鱼有关系的有阳光、空气、溪流。

与乌龟有关系的有岩石、阳光、空气、溪流、土壤。

与老鹰有关系的有高山、白云、阳光、空气、溪流。

6.教师小结:这里生物和非生物之间的关系,有些非常复杂,他们有的是直接的关系,有的是间接的关系。不管是哪一种关系,我们都要把他们找出来,不要遗漏。

三、课堂总结 1.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生物和非生物,了解了生物的共同特点,知道所有的生物都会生长变化、会繁殖、会对环境变化作出反应,几乎都需要水、空气、温度、阳光等等。同时我们还学会了根据生物的共同特点来辨别一种东西是否是生物,还初步了解了一些生物和非生物之间的关系。

2.课后,请同学们观察校园一角或者菜园一角、小河一角,看一看这些地方有哪些生物和非生物,想一想这些生物和哪些非生物之间存在关系,又存在怎样的关系。

第五单元 生物与环境 16动物的庇护所 教学目标 1.能理解大自然为动植物的生存提供了各种必需的非生物条件。

2.能列举动物依赖非生物材料筑巢或作为庇护所的实例。

3.能比较和发现动物的生活习X不同,对庇护所的要求也不同。

4.设计并制作一个_____给鸟儿安家,增强保护小动物的情感和意识。

教学重点 能理解大自然为动植物的生存提供了各种必需的非生物条件。

教学难点 能比较和发现动物的生活习X不同,对庇护所的要求也不同。

教学准备 教师材料:相关教学课件、影音资料、动物庇护所图卡。

学生分组材料:寻访调查记录表、_____设计图纸、树叶、树枝、草茎、棉线。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我们都有一个家,我们住在家里可以看书,可以游戏,可以休息,与家人享受幸福生活时光,不怕风吹雨淋日晒。那么动物他们有家吗?他们的家在哪里?又有怎样的特点呢? 2.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探索动物的家。板书课题:16动物的庇护所 二、学习新课 活动一:观察并交流野生动物的家,发现生物的生存离不开周围的非生物 1.教师引导:和我们人类一样,动物也有自己的家。同学们,你们见过哪些动物的家? 学生展开头脑风暴,尽可能多的讲出各种各样的小动物的家。

预设:
狗熊的家在山上的树洞或石洞里;

蛇的家在泥土洞里;

野兔喜欢栖息在低矮干燥的灌木丛中;

野鸭常在堤岸附近的洞穴、大树的树杈间、倒木下的凹陷处筑巢;

麻雀一般在屋檐下、管道处、空调外机、外接线盒上筑巢;

蚂蚁的家在土壤巢穴里。

2.那么大家见过这些动物的家吗? 3.出示课本48页上面4幅图,引导学生看一看,了解这四幅图上的动物分别是什么?他们的家又是什么样子的? 全班交流,预设:
松鼠在树木主干的松软处挖一个洞,主要用来储存食物、躲避天敌、遮挡风雨。

燕子在农家屋檐下营巢,巢多是将衔来的泥和草茎用唾液黏结而成,内铺以细软杂草、羽毛、破布等,还有一些青蒿叶。

黄鳝常在稻田、小溪、池塘等处的淤泥里自己打洞或在天然的泥洞、石洞中穴居和冬眠。

蜜蜂会用蜂蜡筑造成六角形的巢房,然后拼合成蜂巢,以便蜂王产卵、储存蜂蜜、养育幼虫等。

4.讨论交流:这4种动物把他们的家分别安在不同的地方,大家想一想,这4种小动物为什么要在这些地方,安家而不是在别的地方安家呢? 5.学生说一说自己的理解,教师相机出示课本48页下面的一段文字:
大自然为植物提供了生存所需要的水、空气、温度、阳光和土壤,还为动物提供安家所需要的各种材料。生物的生存离不开这些非生物。

6.学生认真读一读这段文字,明白动物们把家安在这些地方是因为这里有他们需要的各种安家材料和生活资料。可以这样说动物建起的这些家,既能够为动物提供生存所需要的阳光、空气、水、适宜的温度等等,还能为动物提供安家所需的各种材料。

活动二:设计寻访调查记录表,寻访一个动物的家 1.同学们,校园里、池塘边、大树下、草丛里,到处都是动物的家,各种动物在自己需要的地方建造自己的家。课前,老师让大家寻访一个动物的家,然后完成好学生活动手册上的记录单。下面我们就来交流一下同学们寻访到的动物的家。

2.出示学生活动手册上的寻访调查记录表。

3.学生分小组活动,说一说自己寻访的是什么动物的家,自己寻访调查的动物的家的位置、形状、大小、材料、搭建方式以及周围环境对动物的影响等各方面的内容。

同小组成员之间相互交流,针对小组成员的寻访调查记录表,提出自己的看法,发表自己的见解,并且推选出优秀的寻访调查记录表。

4.全班交流,各小组推选一名代表展示自己的寻访调查记录表,并对自己的寻访调查记录表作适当的讲解。

提供一个范例:
我观察了 蚂蚁 的家 位置 筑巢于地下或树上,有着良好的排水、通风措施。

大小 地下巢穴的规模非常大,包含一系列彼此du连通的地下小室,与地面经通道连通。

地下小室包含育儿室,食物贮藏室,交配室等。

材料 野外蚂蚁基本都是挖洞,还有用树叶的。

搭建方式 蚂蚁窝由工蚁们负责建筑和维护,由工蚁从地表开始一粒粒地把泥土、沙搬开,慢慢挖出一下地底世界。平时,工蚁们将窝里小颗粒状的脏东西叼到出口附近,形成常见的蚂蚁窝“土堆”。

周围环境对 动物的影响 蚂蚁建巢是根据周边环境进行建造的,只有周围的环境有利它们生存才会进行筑巢类 5.教师引导:刚刚大家交流了自己寻访调查小动物的家的结果,下面请大家回顾自己寻访调查动物的家的过程。说一说自己从这次寻访调查中获得了哪些体会? 学生说一说自己寻访调查的体会,预设:
在调查寻访过程中,要慢慢的接近小动物的家,静静的观察,不要惊吓和伤害小动物。

如果到校外寻访,一定要注意安全,最好有大人陪同。

要把自己的发现及时的记录下来,以免忘记。

还要及时的查阅一定的资料,解决自己在寻访调查过程中产生的疑问,补充自己对调查寻访小动物的知识方面的了解。

7.教师小结:同学们说的都非常好,我们从调查寻访中能够获得知识,但是如果仅仅止于调查寻访,那么所获得的就非常有限了,我们要把调查寻访和查阅资料结合起来,才能获得更全面的知识,取得更好的效果。

8.讨论交流:老师通过寻访和查阅资料发现一个问题,蚂蚁和蚯蚓同样是在土里生活,燕子和麻雀都生活在自己的巢里,但是蚂蚁生活的土和蚯蚓生活的土不一样,燕子的巢和麻雀的巢也不一样。这是为什么呢? 学生认真思考,并且交流,教师引导并小结:动物的生活习X不同,对庇护所的要求也不同,虽然蚂蚁和蚯蚓同样生活在土里,燕子和麻雀同样生活在自己的窝里,但是它们的生活习X是不一样的,所以对家的要求也不一样。

9.通过寻访和刚才的讨论交流,请大家想一想,动物们为什么会把家建在这些地方?他们会一直住在家里吗? 预设:
动物们之所以把家建在这些地方,是因为这些地方有适合动物们生存的环境条件,比如阳光、空气、水、适宜的温度等,还有充足的食物,有利于躲避天敌等等。但是动物们不会一直住在家里,他们总是忙忙碌碌,会出去寻找食物,寻找配偶,寻找安家的材料,季节变化时有些动物还会迁徙到别的地方。

活动三:根据寻访记录,设计并动手搭建一个_____ 1.教师引导: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见过各种各样的鸟,大家知道鸟儿一般把家安在哪里?他们的家是什么样子的?又是怎样搭建起来的呢? 2.下面我们来看一看出示课本50页上面的几幅插图,引导学生仔细观察这些鸟儿的家,想一想这些_____是哪些鸟的家?他们有哪些特点?又是怎样建造起来的? 3.全班交流,教师相机引导,预设:
左边一幅图是喜鹊的窝,是用树枝搭建的支架巢。

中间上面一幅图是金丝燕的巢,是用羽毛、苔藓或海藻等混合唾液胶结而成的杯状巢。

中间下面一幅图是织布鸟的巢,是用草茎、纤维在树杈或树枝上编织成的吊巢。

右边一幅图是的巢,是用芦苇和水草在水面上搭成的浮巢。

4.总结起来看,鸟儿的家有哪些共同的特点? 预设:
鸟儿的家一般安在屋檐下、庭院树木的枝头上、大树的树杈间等隐蔽的地方。

鸟儿的家一般用枝条、草茎以及毛、羽等材料搭建。

鸟儿的家都比较舒适,适合鸟儿自己的需要以及鸟儿生活的特点。

5.教师引导:我们已经认识了鸟儿的家的一些特点及搭建的材料,假如让同学们给鸟儿安个家,你需要考虑哪些因素呢?下面我们来试一试给鸟儿安个家。

6.出示课本50页下面的图片,引导学生看一看图片上的内容,并且读一读旁边的相关文字介绍,想一想给鸟儿安一个家,需要哪些材料和运用哪些方法步骤?还要注意些什么? 7.全班交流 所需材料:小木棍、细树枝、树叶、草根等等。

方法:
①选择一个合适的地方,用类似真_____的材料和搭建方法搭建一个巢。

②检查搭建的_____是否安全、牢固。

③观察搭建的_____是否有鸟儿入住。

④如果没有鸟儿入住,想一想可以用哪些方法吸引鸟儿,然后再试一试。

8.讨论交流:为鸟儿安一个家,我们需要注意些什么? 预设:
要考虑_____是否安全、牢固。

要考虑到我们搭建的_____是否有鸟儿入住。

要考虑到搭建的材料是否是鸟儿容易找到的。

9.学生分小组活动,利用自己准备的材料试着给鸟儿搭一个家。

10.全班交流,各小组展示本小组搭建的_____,相互评价,指出_____的优点和缺点。

11.各小组针对_____的不足之处再进行修改,教师建议学生将_____完善之后,回家找一个比较合适的地方挂上自己的_____,看看有没有鸟儿入住。

三、课堂总结 今天这节课,我们了解了一些动物的庇护所,知道动物会根据自己需要寻找合适的位置,建造自己的家。课后,请各位同学仔细观察周围小动物的家,并且查阅资料,进一步了解动物庇护所的有关知识。

第五单元 生物与环境 17环境变化以后 教学目标 1.能举例说出生物适应季节变化的方式,对比发现生活在不同环境的生物适应季节变化的方式是不一样的。

2.能举例说出急速的天气变化和灾害X事件对生物生存造成的威胁。

3.能举例说出人类的生产、建造等活动引起环境变化,对生物的生存造成破坏X影响。

4.能以鱼道的设计为例,依据洄游鱼类的生活习X评估其合理X。

5.能意识到工程设计需要综合考虑多方面因素,特别是由此引起的环境变化对生物的影响。

教学重点 说出生物适应季节更替的方式并说明原因。

教学难点 通过观察和分析,评估不同鱼道的工程设计是否合理。

教学准备 教师材料:多媒体资料。

学生分组材料:学习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我们的地球上生活着各种各样的动物和植物,这些生物在地球上生息繁衍,有的已经经历了上万年。

2.当生物生存的环境发生变化以后,这些生物又会怎样呢?是随着环境变化而改变?还是因为环境变化而灭亡? 3.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探讨这个问题。

板书课题:17环境变化以后 二、学习新课 1.教师引导:我们都知道,生物的生存与非生物有着很大的关系,这些非生物包括哪些呢? 预设:阳光、水、温度、土壤等等。

2.出示课本51页上面的一段话:
大自然中的非生物因素总是在不断地变化,如温度、降水量等。为应对某些变化,生物有自己适应环境的方式。

3.学生认真读一读这段话,初步了解大自然中的非生物是在不断的变化的,为了适应大自然,生物有自己适应环境的方式。

活动一:交流季节更替和自然灾害对动植物的影响 1.季节更替对生物的影响 (1)同学们,在我们地球上,由于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原因,地球上会有四季更替。当季节更替时,生物会有哪些方式来适应呢? (2)出示课本51页上面的5组插图,引导学生仔细观察这5种插图,了解这5组插图中的动植物分别是以怎样的方式来适应季节更替的? 左边三组图片是动物应对季节更替的方式。

图片1:雷鸟在季节更替时会变换羽毛的颜___。冬天,雷鸟的羽毛会变成白___与雪地的颜___是一样的。

图片2:麻雀的脂肪和毛量会发生变化。天气温暖时,麻雀体内的脂肪含量降低,毛量减少;
天气寒冷时,体内的脂肪含量增加,毛量增加,以应对季节的变化。

图片3:北极狐的毛___和毛量会发生变化。天气温暖,北极狐的皮毛颜___为褐___,毛量稀少;
冬天,为了使自己身体的颜___与白雪的颜___一样,北极狐身上的毛___也会变成白___,并且毛量增加,以应对严寒。

右边两幅图片是植物应对季节更替的方式。

上面一幅图是猴面包树,依靠粗壮的树根蓄水来度过旱季。

下面一幅图是普通的树木,一到秋天,这些树木的叶子就会变黄飘落。

(3)除了这些,同学们还知道哪些动植物应对季节更替的方式呢? (4)学生列举其他一些动植物应对季节更替的方式,教师相机出示一些相关的图片,引导学生看一看,了解更多的动物应对季节更替的方式。

动物:
以卵或幼虫过冬,如蚕卵、蚊子的幼虫等;

储存食物过冬,如松鼠、老鼠、星鸦等;

改变体___、增加毛量、增厚脂肪过冬,如雷鸟、麻雀、北极狐等;

冬眠过冬,如青蛙、蛇等;

迁徙到南方过冬,如大雁等;

夏眠过夏,如蝾螈、青蛙等;

迁徙度过旱季,如角马等。

植物:
落叶过冬,如杨树、柳树等;

树干储存水分度过旱季,如猴面包树等。

2.自然灾害对动植物的影响 (1)教师引导:同学们,动物为了应对季节更替想出了各种各样的方法来适应环境的变化,不过,当出现下面这些情况时,动物和植物们还能适应吗? (2)出示课本52页的6幅图片,学生仔细观察图片,说一说这些图片中的环境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这些生物还能适应吗?他们会面临怎样的挑战? 预设:
旱灾使得生物缺水、脱水、生病甚至死亡。

雪灾使得气温极低,冻伤或冻死动植物,动物刨开雪层找食物时容易受伤或找不到食物而饿死。

土壤沙化使得土壤水分、养分流失,植物的种子被风吹走、幼苗连根拔起、禾苗被吹干,草场退化,动物缺少水分和食物被迫迁徙甚至死亡。

森林火灾烧毁林木,益兽益鸟减少,甚至造_____畜伤亡,还会破坏土壤,更加不利于生物生活。

海水倒灌造成土壤盐碱化,土地荒芜,植物无法生长,还会加剧水污染,影响人类生活。

火山喷发影响周围环境,导致气温下降,火山灰影响生物呼吸,产生的酸雨造成危害,导致生物死亡甚至灭绝。

(3)教师引导:环境的变化除了有规律的季节变化以外,还有一些无法预估的灾害X变化。当这些无法预估的灾害X变化发生时,生物会面临怎样的结局呢? (4)出示课本53页上面的一段文字:
自然环境在不停地发生变化,有缓慢的、有规律的气候变化,也有急速的天气变化,还有海啸、火山喷发、陨石撞击这些灾害X事件。当生物无法适应这些变化时,等待它们的只有死亡。人们普遍认为,恐龙、猛犸象的灭绝就是由于环境的突然变化造成的。

学生认真读一读这段文字,了解自然环境的变化对生物的影响。

(5)出示课本53页的上面两幅图片——恐龙灭绝图片和猛犸象灭绝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这两幅图片,并且将这两幅图片与上面的文字结合起来,进一步体会环境的变化对生物的影响。

大约6500万年前,一颗巨大的陨石撞击地球,产生了大量的粉尘,扩散至整个大气层,导致地球持续数月处于黑暗状态,以恐龙为首的许多生物灭绝。生物史上的恐龙时代就这样结束了。

大约2万年前,气候变暖,猛犸象被迫向北方迁移。由于栖息地缩小,草场植物减少,猛犸象得不到足够的食物而数量锐减,最后灭绝。

(6)教师相机出示一些有关恐龙的图片,引导学生了解恐龙家族的庞大,再结合恐龙的灭绝,进一步体会环境变化对生物的巨大影响。

活动二:了解人为原因造成的环境变化对生物生存的影响 1.教师引导:环境的变化除了火山爆发、陨石撞击地球等自然原因以外,还有很多的人为的原因。

2.出示课本53页下面的四幅图片,引导学生看一看,哪些人类的因素影响了环境的变化?对生物的生存又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预设:
砍伐森林会破坏植被,造成水土流失,破坏生物的栖息地。

城市扩张使得土地资源短缺,土壤结构被破坏,生物的栖息地缩小,致使城镇周围的生物多样X受到威胁。

排放废气使大气受到污染,产生温室效应、酸雨,臭氧层被破坏,威胁动植物生存,损害人体健康。

石油泄漏造成海洋污染,导致鱼群死亡、一些珍贵的海生资源丧失。海洋生物死亡后产生的毒素通过食物链毒害人体。

3.教师小结:这些人为的因素往往会对自然环境造成严重的破坏,而这种破坏往往是不可逆转的,对生物的生存产生了严重的影响,所以我们一定要与自然和谐共存,与动植物和谐共存。

活动三:查找资料,分析评估鱼类洄游时人们设计的鱼道是否合理 1.教师引导:随着人们认识的提高,人们越来越意识到保护自然、保护生物的重要X,因此人们在进行活动时都会考虑到生物原本的生存环境。比如说鱼类。

2.出示课本54页上面的一段文字:
有些鱼类需要在不同的水域进行周期X的迁徙,以保证它们的正常繁殖或越冬,这种行为被称为洄游。随着人们对河流资源的不断开发利用,越来越多的隔流建筑物修建在自然河流中,如拦河筑坝修建的水电站,这往往会阻断、破坏鱼类独自迁徙的洄游通道,大大影响鱼类赖以生存的环境,导致鱼类的减少甚至灭绝。目前,人们多采用建设鱼道的方法来缓解这种状况。鱼道是供鱼类洄游通过水闸或大坝的人工水槽。

3.学生独自读一读,初步了解鱼类洄游的概念,以及人们针对鱼类洄游应对的办法。

4.提出要求:查找相关资料,分析评估下面哪种鱼道的设计更合理? 5.出示课本54页的上面两幅图片,一幅是横隔板竖缝式鱼道示意图,一幅是原生态式鱼道示意图。

6.学生观察图片并读一读下面的文字,了解两种鱼道的特点、总体结构,并想一想这两种鱼道哪一种设计更为合理? 7.学生分小组活动,结合课前查找的相关资料,对两种鱼道进行分析评估,选出设计更为合理的一种,并说说自己的想法。

全班交流,预设:
原生态式鱼道将鱼类通行的自然鱼道与人工鱼道相结合,更符合鱼类习X,能提高过鱼效率。例如鱼道全长10千米,其中自然鱼道6千米,人工鱼道4千米,两类鱼道有效结合给鱼类提供了更适宜的水流条件,更接近自然条件,能达到更好的效果。

横隔板竖缝式鱼道,能以调整过鱼孔的形式、位置、尺寸来适应不同习X鱼类的需要。其结构简单,维修方便,近代鱼道大都采用这种形式。

8.教师小结:这两种鱼道设计,他们都有各自的优点和缺点,没有绝对的好与坏,在日常生活中,人们会根据实际情况做出相应的选择。

活动四:拓展活动,在藏羚羊迁徙的路上修建铁路时,应该怎样评估设计方案的合理X 1.出示藏羚羊的图片,问:同学们,你们认识这种动物吗? 认识。

知道他们叫什么吗? 藏羚羊。

大家知道藏羚羊生活的环境吗? 藏羚羊在中国主要分布于青海、_____、_____、四川四省区海拔3700―5500米的高山荒漠草原。这些区域植被稀疏,并均为高原草本植物。此外,这些区域气温较低,许多地方年被雪覆盖期超过6个月。在青藏高原独特恶劣的自然环境中,为寻觅足够的食物和抵御严寒,经过长期适应,藏羚羊形成了集群迁徙的习X,并且其身体上生长有一层保暖X极好的绒毛。

2.教师引导:藏羚羊是我国一级保护动物,现在要在藏羚羊迁徙必经之路规划修建一条铁路,你认为如何评估铁路的修建方案?要从哪些方面去评估呢? 3.全班交流,预设:
①尽可能绕避;
②根据藏羚羊的迁徙规律等,在相应的地段设置通道,以保障藏羚羊正常生活、迁徙和繁衍;
③通道形式有桥梁下方、隧道上方等;
④听取野生动物专家、环保部门、当地牧民的建议。

4.下面请大家根据我们刚才考虑的一些方面的要求来设计一条铁路,画出设计方案。

5.学生分小组活动,在藏羚羊迁徙必经之地修建一条铁路,画出设计方案。

6.全班交流,各小组展示本小组的设计方案,说一说自己这样设计的想法以及原因,其他同学进行评价,对设计比较好的方面进行肯定,对设计不太合理的地方提出自己的看法和修改意见。

7.各小组针对同学们的评价再次修改完善自己的设计方案。

8.全班交流,评出最优设计奖。

三、课堂总结 环境的变化会对生物产生很大的影响,所以我们人类在利用科技改善生活的同时,也要采取一定的措施去保护环境,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才是社会持续发展的根本。

第一单元《冷和热》
第一课《冷热与温度》
1.物体的冷热程度叫(温度)
2. 光凭感觉是无法准确判断出物体的温度的:(温度计)可以准确测定物体的温度。

3. 3.温度计的使用方法:①温度计是易碎品,使用时要轻拿轻放。拿温度计时,用拇指、食指和中指捏住上端。②在测量液体的温度时,温度计下端的液泡要完全浸没在液体中,不能碰到容器的底和侧壁。③要等温度计的液柱不再上升或下降时才能认读,并且要让视线与温度计液柱的顶端保持水平。

4.—杯热水的降温规律是(由快到慢) 5.生活中常见的温度计有(电子水温计)、(电子体温计)、(干湿温度计)、(红外线感应温度)等。

第二课《热胀冷缩》
1.酒精灯的使用方法:①打开灯帽,将灯帽竖放在灯旁。②用点着的火柴从灯芯下端自下而上斜向点燃酒精灯。③把被加热物体放在火焰的外焰上加热。④加热完成后,用灯帽自灯芯右上方斜向盖灭火焰,然后取下灯帽再盖一次。

2.绝大多数物体在受热时,体积会(膨大)受冷时,体积会(缩小)。这种现象叫作(热胀冷缩)。

3.生活中物体热胀冷缩的现象有:①圈的乒乓球放到热水里能够复原。②夏天架电线时,电线不能拉得太紧。③轮胎在夏天容易爆胎等。

第三课《水受热以后》
1.冰受热后从固态变成液态,这种现象叫作(融化)。

2.冰融化过程中的温度变化情况是:融化前温度(持续上升),融化时温度(保持不变),融化后温度(持续上升)。

3.在一般情况下,水受热后,体积会(变大),当温度升高到(100℃)时,水会沸腾,并产生大量气泡,此时温度将(不再升高)。水沸腾时的温度叫作(水的沸点)。

第四课《水遇冷以后》
1水蒸气遇(冷)后从气态变成液态,这种现象叫做(凝结)
2.在一般情况下,当温度降低到(0℃)时,水会结冰。水结冰时,体积会(膨胀). 3.水是在自然界中能以(液态)、(气态)、(固态)三种状态存在的物质。当外界温度发生变化且达到一定程度时,水会从一种状态转变为另一种状态。

第二单元《地球、月球与太阳》
第五课《地球》
1.古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根据月食的形状变化推测地球是(球形)物体。2.1961年,人类发射了第一艘载人宇宙飞船,宇航员(加加林)从太空看到了地球——一颗蓝___的星球。

3.像地球这样,自身不发光,围绕太阳运行,且质量足够大的天体,被称为(行星)。

4.(地球)表面有液态的水,温度适宜,是太阳系中目前唯一已知有生物,特别是有高级智慧生物的行星。

5.从太空拍摄的地球照片,照片上白___部分可能是(云层、冰川);蓝___部分可能是(海洋);咖啡___部分可能是(山地、沙漠);绿___部分可能(耕地、森林和草原)。

第六课《月球》
1.400多年前,意大利天文学家伽利略用自己制作的望远镜观察月球,看到了月球表面众多的(环形山)、(高地)和(“月海”). 2.月球表面的环形山大部分是由(来自宇宙的流星撞击)而形成的。

3.在宇宙中,环绕行星运行的天体被称为(卫星).(月球)围绕地球运行,是地球的卫星。

4.世界上第一个登上月球的宇航员是美国的(阿姆斯特朗). 5.月球上没有(空气)和(水分),缺乏生命存在的必要条件。

6.月球自己并不发光,但能够反射(太阳光)。

第七课《太阳》
1. 太阳是一个自身能发光、发热的气体星球,天文学家把太阳这样的星球称为(恒星)。

2. (太阳)是银河系中一颗普通的恒星,是离地球最近的一颗恒星。

3. 太阳离地球约有(1.5亿)千米。

4.阳光照射到地面上,阳光与地平面的夹角就是(太阳高度角),可以表示太阳的高度。

第八课《太阳钟》
1. 一天中,阳光下物体影子方向的变化规律是(由西到东),影子长短的变化规律是(由长变短再到长)。

2.太阳的(位置)和(高度)决定了影子的方向和长短。

3.—天中最短的影子出现在(中午)。

4.古代人早就注意到太阳的移动与阳光下物体影子的变化有关系,而且这种变化是有规律的,于是制造出了计时工具。这一类计时工具在西方被称为(“太阳钟”),在中国被称为(“日晷”)。

第三单元《昆虫》
第九课《庞大的“家族”》
1. 至今,科学家已经发现了约150万种动物,其中数量和种类最多的是 (昆虫),约占动物总数的80%。

2.昆虫的身体分为(头)、(胸)、(腹)三部分,头部有(一对触角), ____部有(三对足), 多数有一或两对(翅)。

3.(甲虫)是数量最多的昆虫,它们身体外部有硬壳,前翅质地坚硬,角质化。

4.身边常见的昆虫有(蜜蜂)、(蝴蝶)、(蚂蚁)、(蜻蜓)、(螳螂)等。

第十课《养昆虫》
1昆虫的一生在(形态)、(生活习X)方面会有很大的不同,我们可以通过饲养昆虫来了解它。

2.蚕卵是(椭圆)形的,呈(淡灰)___,中间凹陷。刚出壳的小蚕,全身乌黑,布满细毛,形似蚂蚁,因此叫(蚁蚕) ,只有两三毫米长。

3.蚕的一生分为(蚕卵)、(蚕,即幼虫)、(蛹)、(蚕蛾,即成虫)四个阶段。  第十一课《探究昆虫的奥秘》
1.除了通过观察、分析和整理观察日记,我们还可以通过(实验)探究昆虫更多的奥秘。

2.尽可能多的提出问题,因为提出问题是科学探究活动的(起点)。

3.选择能够(研究)的问题,实验设计要(合理)。

第四单元《繁殖》
第十二课《用种子繁殖》
1.种子是有(生命) 的。一粒种子就是一个新生命,只要落在适合的环境里,它就能生根、发芽,长成一株新的植物。

2.蚕豆是(双子叶)植物,种子是由种皮和胚组成的,胚包括(胚根)、(胚芽) 和(子叶) 。

3.玉米是(单子叶)植物,种子的胚由(胚乳)、(胚根)、(胚芽) 和(子叶)构成。

4.无论种子怎么摆放,发芽后总是根(朝下),芽(朝上) 5.有(空气)、(适当的温度)和(水),种子才能萌发。

6.植物传播种子的方式有很多:蒲公英借助(风力) 传播种子;椰子依靠(水力)去“旅行”;鬼针草依靠(人类和动物)传播种子;野樱桃靠(鸟类或其他动物)传播种子;凤仙花传播种子的方式是(自身“_____射”) . 第十三课《用根、茎、叶繁殖》
1. 植物除了用种子繁殖外,还可以用(营养器管)来繁殖。

2.宝石花、芦荟是用(叶)进行繁殖;胡萝下、红薯是用(根)进行繁殖;吊篮、菊花是用(茎)进行繁殖。

3. 人们利用有些植物的根、茎、叶在自然条件下就能够进行繁殖的特X,创造了(扦插)和(嫁接)等人工营养繁殖的方法。

第十四课《动物的繁殖》
1.在自然条件下 ,大多数动物通过 (雌雄结合)产生后代。

2 动物的繁殖包括(求偶)、(交配)、 (生产)以及(哺育)等一系列复杂的行为,这些行为都是动物与生俱来的本领。

3. 动物求偶的方式多种多样,如(雄蛙鸣叫)、(孔雀开屏)、 (角马搏斗)、(_____涂鱼“跳舞”)等。

4.像 鱼和鸟那样产卵或下蛋的繁殖方式叫(卵生)。像人、马、猫等哺乳动物那样直接生出小动物的繁殖方式叫(胎生)。

第五单元《生物与环境》
第十五课《生物与非生物》
1.有生命的物体称为(生物) 2.所有的生物都会生长变化,会繁殖、会对环境变化作出反应,几乎都需要水、空气、温度、阳光。

3.生物的生存离不开(非生物)。

第十六课《动物的庇护所》
1.和我们人类一样,动物也有自己的家,如(松鼠的洞)、(燕子的窝)、(黄鳝的穴)、(蜜蜂的巢)等。

2.大自然为植物提供了生存所需要的水、空气、温度、阳光和土壤 ,还为动物提供安家所需要的(各种材料)。

3不同的生物生活在不同的(环境)里。

第十七课《环境变化以后》' 1.生物要依赖(环境)生存,大自然中的非生物因素总是在不断地变化,为应对某些变化,生物有自己适应(环境)的方式。

2.当季节更替时,生物适应环境的方式很多,如(雷鸟会变换羽毛颜___)、( 北极狐的毛___和毛量会发生变化)、( 麻雀的脂肪和毛量会发生变化)、( 秋季一些树木的叶子会变黄、 飘落)等。

3.自然环境在不停地发生变化,有缓慢的、有规律的(气候变化),也有急速的(天气变化), 还有海啸、火山喷发、陨石撞击这些(灾害X事件)。4、环境的变化,除了自然原因以外,还有(人为)原因,如(砍伐森林)、(城市扩张)、(工业污染)、(海洋污染)等。当生物无法适应环境变化时,等待它们的只有( 死亡) 5.有些鱼类需要在不同的水域进行周期X的迁徙,以保证它们的正常繁殖或越冬,这种行为被称为(洄游)。鱼道是供鱼类洄游通过水闸或大坝的(人工水槽)。

新苏教版(2021年春)小学四年级下册科学 单元测试卷+期中期末试卷(含答案)
第1单元 冷和热 测评卷 时间: 60分钟 满分: 100分 一、填空。(每空1分,共20分) 1.用来测量空气的温度和湿度的是_________温度计. 2.绝大多数物体在受热时,体积会_________;遇冷时,体积会_________.这种现象叫作_________. 3.冰受热后从固态变成液态,这种现象叫作_________. 4.在一般情况下,当温度升高到_________摄氏度时,水会沸腾.并产生大量气泡。水沸腾时的温度叫作_________. 5.水蒸气遇冷后从气态变成液态,这种现象叫作_________. 6.在一般情况下,当温度降低到_________摄氏度时,水会结冰。水结冰时,体积_________. 7.水是在自然界中能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种状态存在的物质。当外界_________发生变化且达到一定程度时,水会从一种状态转变为另一种状态。

8.小红同学在科学课上把温度计放进盛热水的杯子中。发现温度计里面的液柱会__________.液体温度计就是根据_________的X质制成的。

9.用酒精灯给铜球加热。加热前.铜球能通过铜环,加热后铜球不能通过铜环,说明铜球加热后体积会_________,再把加热后的铜球放入水中_____,铜球又能通过铜环,说明铜球受冷后体积会_________. 10.拿一个试管.用气球皮把试管口蒙住,并用橡皮筋扎紧,把试管插入盛有热水的烧杯中,气球皮会_________.把试管插入冷水中时,气球皮会_________ 二、选择。(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里)(每小题2分,共20分) 1.物体的( )叫温度。

A.大小 B.轻重 C.冷热程度 2.冰是属于水的三态中的( )。

A.气态. B.液态 C.固态 3.做实验时,如果酒出的酒精在酒精灯外燃烧,我们应该( )。

A.用湿抹布扑灭火焰 B.用嘴吹灭火焰 C.用水浇灭火焰 4.冰开始融化的温度是( )。

A. -5℃ B.0℃ C.10℃ 5.用壶烧水时,我们会发现,烧一段时间后,水会溢到壶外,是因为( )。

A.水受热体积变大 B.热气把水挤出来了 C.壶中的水增多了 6.热水变凉的过程中,温度的变化规律是( )。

A.先快后慢 B.先慢后快 C.均匀下降 7.水沸腾时继续加热,温度会( )。

A.不断上升 B.保持不变 C.逐渐下降 8.将一个压瘪了的乒乓球放在热水中,它能很快鼓起来,下列与这种现象完全相同的是( ) A.给自行车加气,轮胎会鼓起来 B.在空中飞舞的塑料口袋,它会鼓起来 C.将气球套在装有开水的小口玻璃瓶上,气球会鼓起来 9.啤酒瓶和饮料瓶里的啤酒、饮料都不会装满,这是因为( )。

A.节省成本 B.为了美观 C.预留了热胀冷缩的空间,防止胀裂 10.做水的沸腾实验时,下列现象按照出现的先后顺序是( )。

①杯子底部产生气泡,温度上升 ②气泡越来越大,温度更高 ③水翻滚,温度最高,而且不再上升 A.①②③ B.①③② C.②①③ 三、明辨是非。(正确的画“√”.错误的画“X“)(每小题2分,共20分) 1.烧水时从壶嘴处冒出的“白气”,是水蒸气遇冷形成的极小的小水滴。( ) 2.早晨树叶上的露珠和冬季说话时嘴周围的“哈气”,都是凝结现象。( ) 3.冬天里天空飘下的雪花是固体状态的水。( ) 4.在不断地对烧杯中的水加热过程中.观察到只有在水沸腾时水面处才会冒出泡泡。( ) 5.夏天自行车轮胎的气不能打得太满,否则会因气体热胀而爆胎。( ) 6.冬天自来水管冻裂,是由于冬天气温低,把管子冻裂的。( ) 7.热胀冷缩会导致水泥路面破损.所以热胀冷缩对人类没有一点好处。( ) 8.把冰放在手心里摩擦可以加快冰的融化。( ) 9.一般情况下,冰融化时温度始终保持在0C,完全融化成水后温度才继续上升。( ) 10.测量水温时,可以把温度计从水中拿出来读数。( ) 四、请将下列状态和正确的过程连接起来。(8分) 蒸发 冰变成水的过程 融化 水蒸气变成水的过程 凝固 水变成冰的过程 凝结 水变成水蒸气的过程 五、简答题。(21 分) 1.一杯热水会逐渐变凉.你认为热水变凉的过程是怎样的呢?温度为什么会这样变化? (10 分) 2.如何点燃酒精灯?如何熄灭酒精灯? (11 分) 六、实验探究题。(11 分) 如图所示.该实验装置是用来观察水沸腾时的现象和水在沸腾时的温度变化。

1.本实验中,是用________来给水加热,用________来测量水温。.(填仪器名称) 2.从图中可以读出此时的水温是_______℃,水___________(选填“开 始”或“漫有开始“)沸腾,水沸腾时的温度是_______℃。

3.当水沸腾时,可以观察到水中会有________产生.水面上会产生________,水温________(选填“下降”“不变”或“上升“)。

4.当水沸腾时,若在烧杯口套上一个被挤瘪的塑料袋,则塑料袋会________,因为水变成________时,体积会________(选填“变小”“不变”或“变大”)。

参考答案 一、1.干湿 2.膨胀 压缩 热胀冷缩 3.融化 4.100 水的沸点 5.凝结 6. 0 会膨胀 7.液态 气态 固态 温度 8上升 液体热胀冷缩 9.增大 缩小 10.胀鼓 凹进去 二.1C 2.C 3.A 1.B 5.A 6 A 7.B 8.C 9.C10. A 三、1.√ 2.√ 3√ 4.X 5.√ 6.X 7.X 8.√ 9.√ 10 X 四、 蒸发 冰变成水的过程 融化 水蒸气变成水的过程 凝固 水变成冰的过程 凝结 水变成水蒸气的过程五.1.温度是随着时间延长而逐渐降低的。温度下降呈先快后慢的规律。热水刚倒入杯中时。与周围环境的温度相差很大,热量散发得很快。当逐渐与周围环境的温度变小时。热的散发速度就减慢了。

2.打开灯帽,将灯帽竖放在灯旁,用点着的火柴从灯芯下端自下而上斜向点燃酒精灯。熄灭酒精灯时用灯帽自灯芯右上方斜向盖灭火焰,然后取下灯帽再盖一次。

六、1.酒精灯 温度计 2. 96 没有开始 100 3.气泡 白气 不变 4.膨胀 水蒸气 变大 第2、3单元 测评卷 ................时间: 60分钟 滿分: 100分............... 一、填空。(每空1分,共20分) 1.生活在海边的人们发现.当帆船回港时,总是先看见________,后看见________。由此,人们开始认为海面________。

2.古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根据________的形状变化推测地球是球形物体。

3.像地球这样,自身不发光,围绕太阳运行,且质量足够大的天体,被称为________。

4.月球上没有________,没有________,缺乏生命存在的必要条件。月球自己并不发光,但能够反射_________。

5.阳光照射到地面上,阳光与地平面的夹角就是_________。

6.古代人早就注意到太阳的移动与阳光下物体影子的变化有关系,而且这种变化是有规律的,于是制造出了计时工具。这一类计时工具在西方被称为“____________”,在中国被称为“___________”。

7.至今.科学家已经发现了约150万种动物.其中数量和种类最多的是 __________,约占动物总数的__________。

8.昆虫的身体分为头、胸.腹三部分,头部有____________,____部有____________,多数有一或两对_________。

9.昆虫的一生在_________方面会有很大的不同。

10.除了通过观察,分析和整理________,我们还可以通过_________探究昆虫更多的奥秘。

二、选择。(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里)(每小题2分,共20分) 1.( )是太阳系中唯一一颗发光、发热的恒星。

A.地球 B.月球 C.太阳 2.月球上有( )。

A.茂密的森林 B.美丽的嫦娥 C.环形山 3.阳光下空旷处竖直铁棒的影子,每天( )最短。

A.中午时 B.日出时 C.日落时 4.满月到下一次满月的时间大约是( )。

A.两个月 B.半个月 C.一个月 5.小明测得一棵小树在阳光下的影子长4米,过1小时再去测量,小树的影子长5米,小明测量的时间是( )。

A.上午 B.下午 C.晚上 6.下列图片中能表示中秋节月相的是( )。

7.下列三种动物中有一种动物身体的基本构造与其他动物不同,这种动物是( )。

A.蝗虫 B.蜻蜓 C.蜘蛛 8.下列昆虫的生长发育过程与蚕最相似的是( )。

A.麻雀 B.蝗虫 C.苍蝇 9.下列关于养蚕的方法,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小蚕出卵后要及时用毛笔或羽毛轻轻地把它刷到桑叶上 B.为了保持空气清洁,应当在养蚕的房间里放空气清新剂 C.小蚕吃的桑叶要新鲜并保持干燥 10.关于蚂蚁的生活习X,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用触角和同伴进行交流 B.总是一群蚂蚁-起生活一起活动 C.适合生活在寒冷、潮湿的环境中 三、明辨是非。(正确的画“√”,错误的画“X“)(每小题2分,共20分) 1.太阳和月亮差不多大。( ) 2.一天中,阳光下同一-物体的影子长短有变化.影子的方向没有变化。( ) 3.月相变化农历上半月由缺到圆,下半月再由圆到缺。( ) 4.月球是地球的行星,地球是太阳的卫星。( ) 5.十五的月亮看起来很圆,所以说月球的表面是很平整的。( ) 6.蜗牛、蝗虫和蚂蚁都属于昆虫。( ) 7.蚂蚁、蚯蚓的生活环境类似。( ) 8.蚕的生长发育需要适宜的温度、水分、氧气和食物。( ) 9.为了防止蚊子叮咬蚕宝宝,要经常在饲养蚕宝宝的室内喷洒灭蚊剂。( ) 10.我们可以用拍照。画图.写观察日记、制作标本等方式记录蚕的生长过程。( ) 四、将图中蚂蚁的各部分结构与正确名称用线连起来。(10 分) 五、简答题。(20 分) 1.写出在养蚕过程中对你印象最深或有趣的一件事。(10 分) 2.观察月相,我们发现每月的月相变化都有规律。请写出七夕和中秋节我们看到的是什么月相?并写出一个月的月相变化规律。(10 分) 六、实验探究题。(10 分) 在探究动物世界的学习中,我们养殖了蚕宝宝。通过养蚕活动,你一定对蚕有了更多的了解吧。

1.刚孵出的小蚕要放到桑叶上去,最适合使用的工具是( )。

A.镊子 B.毛笔 C.筷子 2.我们在养蚕的纸盒上扎小孔的原因是让蚕宝宝( )。

A.吸收水分 B.感受光线 C.呼吸空气 3.剪开蚕茧,我们能看见里面除了蚕蛹,还有一小块物体,该物体是( )。

A.蛹的粪便 B.蚕变成蛹时蜕的皮 C.没吃完的桑叶 4.小蚕从蛹里出来后就变成了蚕蛾,蚕蛾属于昆虫,它有着和其他昆虫一样的身体结构,身体分为头、胸、__________,头上有______对触角,胸上有______对足。

5.蚕的一生要经历四种不同的形态,请在图中写出蚕四种形态(卵、蚕、蛹、蛾)的名称。

参考答案 一、1.船帆 船身 不是平的 2.月食 3.行星 4.空气 水分 太阳光 5.太阳高度角 6.太阳钟 日晷 7.昆虫 61% 8.一对触角 三对足 翅 9.形志 生活习X 10.观察日记 实物 二.1.C 2.C 3.A 4.C 5.B 6.B7.C 8.C 9.B 10.C 三.1.X 2X 3√ 4.X 5 X 6.X 7.X 8√9.X 10.√ 五、1.蚕卵是椭圆形的,出壳后样子像蚂蚁蚁,慢慢的,蚕宝宝越来越大。有一天,它不吃也不动,我以为它死了,第二天一看,它蜕下了一层皮,还长大了很多,颜___也变浅了。蜕了4次皮后。身长有6厘来了,排完最后一次粪便后,它不吃桑叶了,身体变得洁白,有些透明。它开始摇头晃脑地练习吐丝啦。(答案合理即可) 2.七夕节是农历七月初七。月相是上弦月;
中秋节是农 历八月十五。月相是满月,月相变化的顺序是:上蛾眉月一上弦月一渐益凸月一满月一渐亏凸月一下弦月一下蛾眉月。

六.1.B 2.C 3.B 4.腹 一 三 5.①蚕 ②卵 ③蛹④蛾 苏教版科学四年级下册期中综合能力测评 时间: 60分钟 满分: 100分 一、填空。(每空1分,共16分) 1.用温度计测量水的温度时,温度计的__________不能离开被测量的水。

2.相同体积的90℃的热水和20℃的冷水相比,__________重。

3.在室内将一支温度计从室温下的酒精中取出.温度计的示數短时间内将会___________。

4.凝结是水蒸气遇冷后从__________变成__________的过程。

5.在地形图和地球仪上,一般用蓝___表示__________。地球上水资源丰富,大多数是以__________形式存在。

6.太阳是一颗恒星,能够__________、__________。月球__________ 光源,它能__________太阳光。

7.月球表面凹凸不平的地形,我们称之为__________,现在一般认为它是由__________形成的。

8.刚孵化出的蚕呈黑褐___,一般只有两三毫米,像蚂蚁。所以叫__________。

9.对比实验中,除了对比因素不同以外,其他的因素要__________。

10.昆虫的头部都有一对像“天线”的__________,能感触物体.嗅到气味,还能平衡身体。

二、选择。(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里)(每小题2分,其18分) 1.物体的冷热程度叫( )。

A.温度 B.气温 C.体温 2.温度计液面( )时就可以读数。

A.上升 B.下降 C.平稳 3.把一个踩扁但没有破裂的乒乓球浸没在热水中恢复原样,利用的原理是( )。

A.热传递 B.热胀冷缩 C.热辐射 4.液体大都具有( )的X质.气体和固体也大都具有这样的X质。

A.热缩冷胀 B.热胀冷缩 C.热传导 5.地球表面陆地面积比海洋面积要( )。

A.大 B.小 C.一样大 6.太阳是太阳系的中心,它可以为我们带来( ) A.光和热 B.水 C.空气 7.农历上半月.月亮的亮面在( )。

A.左侧 B.右侧 C.正上方 8.在饲养蚕宝宝的过程中,下列做法正确的是( )。

A.及时记录新发现 B.喂沾有水的桑叶 C.三天喂食一次. 9.蚕的一生从虫变成了蛾,形态发生了变化,这样的动物叫_____动物。下面属于_____动物的是( )。

A.蝴蝶 B.猫 C.小鸟 三、明辨是非。(正确的画“√”,错误的画“X“)(每小题2分,共20分) 1.当温度计遇冷时,液柱就会下降。( ) 2.正确读取温度计示数的方法是仰视温度计液柱的液面。( ) 3.在用温度计测量热水的温度时.待温度计的液柱静置较长时间后读出的温度会更加准确。( ) 4.水只有在温度达到100C时才会沸腾。( ) 5.现代卫星拍摄的地球照片证明了地球是球形的。( ) 6.麦哲伦的环球航行证明了地球是球体。( ) 7.太阳和月球本来就是一样大的,所以我们看到它们也是一样大的( ) 8.还没有孵化的蚕卵也是有生命的。( ) 9.所有昆虫的一生都要经过蛹的过程。( ) 10.蚕在蜕皮期间不吃不动,说明它已死掉,应该及时扔掉。( ) 四、连线题。(11 分) 1.为蚕宝宝建造一个舒适的家。(5 分) 在盒盖上扎一些小孔 防止蚕宝宝受伤 在天气干燥时酒一些水 有利于空气流通 把嫩桑叶切碎 提供合适的湿度 经常清除粪便和残叶 保持“房间”清洁 用羽毛把蚕刷到桑叶上 有利于蚕宝宝进食 2.把水、水蒸气、冰与它们各自的特点用线连起来。(6分) 水 固态 没有固定的体积和形状 水蒸气 液态 有一定的形状和体积 冰 气态 有一定体积.没有固定形状 五、简答题。(22分) 1.在吃冰棍时,发现冰棍下面有许多白雾,这是怎么回事? (11分) 2.一天之中,阳光下物体的影子长短一直相同吗?为什么? (11 分) 六、实验探究题。(13分) 在四年级教室里有一块“蚕宝宝天地“,蚕宝宝们在这里独自自在地生活。同学们经常来观察蚕宝宝.还做了详细的记录,请和他们一起完成下列问题: 1.我们看到蚕卵( )。

A.很小,都是淡灰___的 B.米粒大小,都是淡红___的 C.很小,有黄___、淡红___、紫黑___ 2.蚕宝宝身上的小黑点是用来( )。

A.呼吸的 B.吃食物的 C.爬行的 3.蚕的幼虫在生长过程中,身体会发生变化,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到一定阶段,蚕会蜕皮 B.蚕会吐丝结茧 C.蚕会由短变长,由细变粗,由黑变白.体表长出细毛 4.蚕蛾的身体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部分,头部有________对触角,____部有_______对足。

5.请将蚕的生长变化图片按顺序排列(填写序号)。

6.在饲养蚕宝宝时,我们的记录方法有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期中综合能力测评参考答案 一、1.液泡 3. 20℃的冷水 3.下降 4.气态 液态 5.海洋 液态 6.发光 发热 不是 反射 7.环形山 来自宇宙的流星撞击 8.蚁蚕 9.保持一致 10.触角 二1.A 2.C 3.B 4.B 5.B 6.A 7.B 8.A 9.A 三1√ 2.X 3.X 4.X 8.√ 6.√ 7.X 8 √ 9.X 10.X 五、1.是因为冰棍的温度很低,使空气中的水蒸气凝結成小水滴,所以才会出现白雾。

2.影子的长短不是一直相同的。因为太阳高度角不同,影子的长短和方向都会发生变化。

六.1.C 2.A 3.C 4.头 胸 腹 一 三 6.填写记录表、写现察日记、摄像、拍照、画图等 第4单元 繁殖 测评卷 时间: 60分钟 满分: 100分 一、填空。(每空1分,共25分) 1.植物主要靠__________繁殖后代,还可以靠__________进行繁殖。

2.大蒜可以用__________进行繁殖,红薯可以用__________进行繁殖,小麦可以用__________进行繁殖。

3.野葡萄的种子主要靠__________传播,椰子的种子主要靠__________传播,柳树的种子主要靠__________传播,豌豆的种子主要靠__________传播,苍耳的种子主要靠__________传播。

4.“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描述的是青蛙的繁殖行为中的__________行为。

5.为减少农___使用,林业部门决定“筑巢引雀“,通过生物防治的形式,保障农产晶绿___化.目前这一举措已取得明显成效。人工筑巢是为了满足鸟类的__________行为。

6.常见的动物繁殖方式有__________和__________,像人类这样直接生出后代的方式叫__________.,像蚕蛾这样产卵的方式叫__________。

7.有些植物的根、茎和叶脱离母体后,能生根发芽,长成与__________一样的新植株.这种繁殖的方式叫作__________。

8.种子内有胚根和胚芽,胚根会长成植物的__________,胚芽会长成植物的__________和__________。

9.“无心插柳柳成荫“ ,插柳就是把__________插入土壤里进行繁殖的方法。

10.将下列繁殖活动按照其发生的顺序排列。(3分) A.产卵B.育雏 C.求偶 D.筑巢 E. 孵化F.交配 正确的顺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选择。(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里)(每小题2分,共20分) 1.俗称的“豆瓣”是指大豆中的( )。

A.胚 B.子叶 C.胚芽 2.种子萌发时先长出根,并迅速向( )生长。

A.下 B.上 C.随机 3.借助风传播的果实和种子,具有( )等特点。

A.圆形、散落时能滚动 B.轻、带翅或绒毛 C.带刺或汁多味美 4.下列用叶繁殖后代的是( ),用茎繁殖后代的是( )。

A.宝石花 B.月季 C.红薯 5.胎生动物一般都用( )的方式喂养小动物. A.哺乳 B.放养 C.找食物 6.下列不属于鸟类繁殖行为的是( )。

A.筑巢 B.求偶、交配 C.胎生、哺乳 7.蜻蜓点水(如图)实质上是雌蜻蜓在( )。

A.嬉戏 B.求偶 C.产卵 8.下列动物的繁殖方式跟大熊猫相同的是( )。

A.喜鹊 B.蝙蝠 C.蜜蜂 9.在观察鸡蛋的结构时,下列做法错误的是( )。

A.先用筷子搅拌内部,再观察结构 B.先观察生鸡蛋外壳,再观察内部结构 C.将熟鸡蛋切开,仔细观察各个部分 10.“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这句话表明( )。

A.生物能够繁殖后代 B.不同生物之间的关系. C.生物体能适应环境 三、明辨是非。(正确的画“√”,错误的画“X“)(每小题2分,共20分) 1.任何一粒种子都有胚和胚乳。( ) 2.植物传播种子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与植物果实和种子的结构有关系。( ) 3.植物只能靠种子进行繁殖。( ) 4.动物都是用哺乳的方法喂养小动物的。( ) 5.动物的后代都是由妈妈直接生出来的。( ) 6.多数绿___开花的植物可以通过种子进行繁殖,除此之外,有些植物还可以用根.茎、叶进行繁殖。( ) 7.鸟类的卵大多有较坚硬的卵壳,它属于卵生动物.( ) 8.“一年之计在于春”说明所有的种子只能在春天播种。( ) 9.莲、椰子借助水力传播种子,这与种子轻重有关,与其生活环境无关。( ) 10.鸡产下的蛋和蚕蛾产的籽都属于动物产的卵。( ) 四、连线题。(8分) 1.将下列动物与其相应的繁殖方式用线连起来。(4分) 大象 燕子 蜗牛 从卵里孵化出来 苍蝇 猴子 由母亲直接生出来 兔子 蜻蜓 猫 2.不同植物的种子有不同的传播方式,请根据它们的特征连线。(4分) 自身传播 轻、带翅或绒毛 水传播. 成熟的果实能自动_____开 动物传播 能浮在水面.随水流传播 风传播 带钩或者果实鲜艳、美味、多汁 五、简答题。(16 分) 1.动物的哪些活动是在为繁殖做准备?请写出两种。(8 分) 2.观察各种植物的种子说说它们有什么相同的结构特点。(8分) 六.实验探究题。(11分) 探究种子的萌_____况 问题:把蚕豆种子按不同的方式摆放.根都会向下生长吗? 实验步骤: ①选几颗蚕豆种子在水中浸泡几小时 ②将种子摆放在纱布和瓶壁之间,有正放的.有倒放的,有横放的 ③将纱布弄湿后贴在瓶壁内 ④把瓶子放在温暖的地方.几天后.观察种子的萌_____况 ⑤取一玻璃瓶,向瓶内倒水,使水面距瓶底大约1厘米 以上是被打乱的实验步骤,请你根据图示排序:____________;(填序号) 实验现象:种子在萌发时,先长出根,根迅速__________生长,然后长出芽__________(茎、叶),芽__________生长。

实验结论:无论种子按什么方式摆放,__________都是__________ 的,__________都是__________的。

第4单元参考答案 一、1.种子 根、茎、叶 2.茎 根 种子 3.动物 水 风 自身_____力 动物 4.求偶 5.繁殖 6.胎生 卵生 胎生 卵生 7.母体 营养繁殖 8.根 茎 叶 9.茎 10.D C F A E B 二、1.B 2.A 3.B 4.A B 5.A 6.C 7.C 8.B 9.A 10.A 三1.X 2.√ 3.X 4.X 5.X 6.√ 7.√ 8.X 9.X 10.√ 五.1.动物的繁殖包括雌雄的识别、筑巢、求偶、交配、生产、对后代的哺育等一系列复杂的过程,这些行为都是动物的本能。鸟筑巢、雌雄动物交配、蜻蜓点水都是在为繁殖做准备。

2.通过观察植物种子发现,种子的大小不同,形状各异。但是种子都是由种皮和胚组成的,种皮起到保护作用,胚是有生命的,在适宜的条件下可以发育成一株植物。

六、实验步骤:①⑤③②④ 实验现象:向下 向上 实验结论:根 向下生长 芽 向上生长 第5单元 生物与环境 测评卷 时间: 60分钟 滿分: 100分 一、填空。(每空1分,共28分) 1.蚂蚁的巢穴一般在_________,出入口大多是一个_________的小土丘,像火山那样中间有个_________。

2.蚯蚓是一种生活在_________中的动物,喜欢生活在__________中。

3._____使用_________与周围的植物混在一起,颜___形状与环境_________,能起到很好的_________作用;用_________填塞树枝的缝隙起到保暖作用。

4.造成环境变化的人为原因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不同的动物,它们的生活环境不同。比如松鼠、长臂猿等生活在_________;鲤鱼.鲫鱼生活在_________。

6.自然界中的物体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没有生命的,称为_________。一类是有生命的,称为__________。

7.大自然为植物提供了生存所需要的_________、_________、温度、阳光和土壤,还为动物提供安家所需要的_________。生物的生存离不开这些_________。

8.植物与动物所具有的形态结构,使它们与_________相适应。

9.生活在北极圈内的北极狐,除鼻尖外.其余部分的毛发全是白___的,这样不容易被其他__________所发现,有利于捕食和逃避敌害;北极狐身体的颜___又叫_________。

10.科学家关注大自然,并力求解答自然界无数的“为什么”.他们都具有一些其同的素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二、选择。(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里)(每小题2分,共16分) 1.下列属于生物为了适应环境变化而做出改变的是( )。

A.植物进行光合作用 B.鸭子游水 C.变___龙变成岩石颜___ 2.观察小动物的家时,不能做的事情是( )。

A.伤害小动物 B.保护小动物的家 C.不干扰小动物的活动 3.下列选项中,( )不是动物可能藏身的自然环境 A.树洞 B.马路 C.石缝 4.雨后,我们经常能在草丛里、墙角_____暗处发现蜗牛的身影。这说明蜗牛喜欢生活在( )的环境中。

A._____暗、干燥 B._____暗、潮湿 C.潮湿、炎热 5.下列选项中,( )不是动物和植物的共同点。

A.会生长,繁殖.死亡 B.需要水和空气 C.会运动. 6.下列环境变化中,( )属于有规律的气候变化。

A.海啸 B.秋天变凉 C._____ 7.横隔板竖缝式鱼道的特点是( )。

A.自然鱼道与人造鱼道相结合 B.更加贴近自然条件 C.能调整鱼孔的形式、位置、尺寸 8.下列关于植物共同点的描述中,不正确的是( )。

A.植物都需要阳光、水分和空气 B.植物都会生长和死亡 C.植物在水中不能生存 三、明辨是非。(正确的画“√”,错误的画“X“)(每小题2分,共20分) 1.秋天,所有植物的叶子都会变黄。( ) 2.动物.植物和人类的生存都离不开空气,但水中的鱼不需要空气。( ) 3.植物和动物都属于生物,它们都是有生命的物体。( ) 4.摘下来的绿叶是没有生命的.( ) 5.天空中的云会移动,它是有生命的。( ) 6.城市的设施比较健全便利.我们可以无限进行城市扩张。( ) 7.生长在水下的动植物不需要阳光。( ) 8.修建铁路时为了节省材料,降低成本,可以直接从羚羊的迁徙之路穿过。( ) 9.石笋会“长高“ ,会长出小石笋,所以石笋是有生命的。( ) 10.有些树木虽然秋天不落叶,但它们同样也有生长和死亡的完整过程。( ) 四、填图题。(6分) 请在下面的思维图中写出动物和植物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五、连线题。(6分) 将下列动物与它们的家用线连起来。

狗熊 麻雀 蜗牛 野兔 海豚 野鸭 大海 草丛 灌木丛 堤岸 屋檐下 石洞 六、简答题。(18 分) 1.如何找到蚂蚁的窝? (9 分) 2.一棵树在一年四季有哪些变化?这些变化说明了什么? (9分) 七、实验探究题。(6 分) 奇奇准备做一个一分钟摆动60次的摆,用秒表测试后发现一分钟摆动了65次。

1.奇奇做的摆摆动______(选填“快”或“慢”)了。

2.奇奇猜想摆的快慢可能与_________有关。因此,他设计了下面的实验: 实验材料:铁架台1个、10cm、15cm、20cm长的棉线各一根,铁垫圈一个,秒表一个。

控制不变的因索:摆锤的轻重、摆幅的大小。

改变的因素:摆线长度。

实验方法:分别将10cm、15cm、20cm长的棉线和铁垫圈组成的单摆进行30秒内的摆动次数测试。

3.实验记录如表,请你帮奇奇把表格补充完整。(保留整数) 4.实验结论:摆的快慢与摆线长短有关。

摆线越长,摆动越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奇奇又研究了擱锤轻重与摆的快慢的关系,他发现摆动的快慢与摆锤的轻重( )。

A.无关. B.有关 C.不确定 第5单元参考答案 一、1.地下 拱起 洞 2.泥土 潮湿的泥土 3.树枝和草 相近 隐蔽 泥和羽毛 4.砍伐森林 城市扩张 工业污染 海洋污染 5.树林里 水里 6.非生物 生物 7.水 空气 各种材料 非生物 8.生活环境. 9.动物 保护___. 10.对世界充满好奇 不盲从___威 重视证据 持之以恒 二.1.C 2A 3.B 4.B 5.C 6.B 7.C 8.C 三.1.X 2.X 3.√ 4.X 5.X 6.X 7.X 8.X 9.X 10.√ 六.1.可以把面包屑或白糖等甜食放在蚂蚁面前,然后沿着蚂蚁行进的路线,找到蚂蚁窝。

2.一棵树在一年四季不断变化.主要表现在发芽、生长、开花、结果、落叶等方面.这说明了植物的变化是生物的特征之一,且树在冬天落叶也说明了植物通过这种方式来适应季节的改变。

七、1.快2.摆长3. 83 65 4.摆长越短,摆动越快 5.A 期末综合能力测评卷 时间: 60分钟 满分: 100分 一、填空。(每空1分,共26分) 1.物体的_________用温度来表示,常用_________作为温度的标准 单位。

2.一般情况下,物体受热后体积会_________,遇冷后体积会_________,这就是一般物体具有的_________的X质。

3.冰、水、水蒸气虽然_________不同,但都是同一种物质。

4.像蚂蚁样、蝴蝶、蜜蜂这样的动物,它们的身体部分分为_________、____部、腹部三部分,头部有一对_________,____部有三对足,凡是具有这些特点的动物都是_________. 5.太阳每天东升西落,影子的方向和太阳的_________有关系,影子的长短和太阳的_________有关系。

6.月球是地球的卫星,它本身不能发光,它在圆缺变化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形状叫作_________,它变化的周期大约是_________. 7.蚕的一生要经历卵、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四种形态。

8.在自然条件下,大多数动物通过雌雄结合产生后代。动物的繁殖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以及_________等一系列复杂的行为。

9.自然界的物体分为_________和_________两大类,生物的共同特征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10.在探究种子发芽所需要条件的实验中,我们用两个不漏水的盒子、几条纸巾、一些优质的绿豆种子当材料。将纸巾放在两个盒子内,在纸巾上各放3粒绿豆种子。向其中一个盒子中的纸巾上滴上适量的水后,将两个盒子都放在相同的环境中。这个实验探究的是种子发芽是否需要_________。

二、选择。(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里)(每小题2分,共20分) 1.关于太阳、月球和地球描述正确的是( )。

A.太阳上有火山 B.地球上有丰富的液态水 C.月球上没有水,但有风 2.哺乳动物的特征描述正确的是( )。

A.全身长羽毛 B.吃母亲的乳汁长大 C.妈妈孵化长成小动物 3.下列关于太阳和物体影子描述正确的是( )。

A.永远在同一方向 B.太阳位置高.影子短 C.照射不同侧面,影子的形状相同 4.蛋黄上的小白点是( )。

A.卵白 B.卵黄 C.胚 5.早晨上学时看见月亮刚好落山,这时应该是( )。

A.农历十五前 B.农历十五 C.农历十五后 6.下列测量水温的方法能得出准确数值的是( )。

7.到月球上去旅行.我们必须要带的是( )。

A.空气 B.水 C.以上都有 8.动植物最终会死亡,但却没有灭绝。这是因为它们会( )。

A.生长 B.繁殖 C.运动. 9.悬铃木种子的传播方式是( ) 。

A.水传播 B.动物传播 C.风传播 10.如果有一天太阳消失了,那么无法在地球上生存的生物( )。

A.只有人类 B.只有人类和绿___植物 C.地球上所有有生命的物体 三、明辨是非。(正确的画“√“,错误的画“X“)(每小题2分,共20分) 1.水蒸气是白___的气体。( ) 2.云、雾、雨、露、霜、冰是大自然中水多姿多彩的化身。( ) 3.酒精温度计是根据液体的热胀冷缩的X质来测定温度的.( ) 4.鱼卵和蛇卵一样,都有卵壳。( ) 5.日晷是我国古代的一种计量时间的仪器。( ) 6.蚕在生长过程中,有时会“眠“ ,“眠”时不吃也不动。( ) 7.昆虫、鱼类和鸟类一般都是卵生动物。( ) 8.人和动物寿命的长短与生活环境无关。( ) 9.同一时间,操场上不同位置的物体在阳光下影子的方向基本相同。( ) 10.蚕的雄蛾和雌蛾交配后,雌蛾产卵繁殖后代.( ) 四、连线题。(10 分) 将下列物体与所属种类及繁殖方式用线连起来. 鳄鱼 生物 猫 卵生 石笋 非生物. 天鹅 胎生 蝙蝠 五、填图题。(8分) 下列动物哪些是昆虫,哪些不是昆虫,请在昆虫下面的括号里画“√”。

六、实验探究题。(16分) 小兰同学用自己制作的日暑探究阳光下物体影子的变化规律,下表是她记录.的影子变化数据。

1.从表中发现,_______时影子最短。16时以后,物体的影子将_______(选填“大于”“小于”成“等于”)60厘米。

2.从实验中可以知道.决定同--物体影子长短的是______________。

3.小兰在实验中还发现太阳的位置和影子的方向有关。太阳在东边.影子就会出现在物体的__________。

4.小兰在观察记录的同时,给旁边一棵树拍下了五张照片,根据影子变化特点,按时间顺序排列正确的是_______。(3分) 5.从上述观察记录中可以发现,不同时间阳光下同一物体的影子的变化规律是什么? (8 分) 6._____雨天.我们可以用手电简代替太阳完成实验.这种实验方法叫作( )。

A.模拟实验 B.观察实验 C.对比实验 期末综合能力测评参考答案 一、1.冷热程度 摄氏度 2.膨胀 收缩 热胀冷缩 3.状态 4.头部 触角 昆虫 5.位置 高度 6.月相 一个月 7.蚕 蚕蛹 蚕蛾 8.求偶 交配 生产 哺育 9.生物 非生物 生长发育 繁殖 对环境变化做出反应. 10.水分 二.1.B 2.B 3.B 4.C 5.C 6.A 7.C 8.B 9.C 10. C 三1.X 2.√ 3.√ 4.X 5.√ 6.√ 7.√ 8.X 9.√ 10.√ 五、懸蟀(√)蝴蝶(√) 蚊子(√) 瓢虫(√) 蜜蜂(√) 六、1. 12 大于 2.太阳的高度 3.西边4. b d a c e 5.物体影子的长短、位置和方向都会随太阳的位置变化而发生改变。

6. A 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在开学初班主任主要抓好以下六件工作。

  1、做好学生报名注册工作,做到心中有数。注册登记,是班主任和学生的第一次会面,也是班主任了解学生的一个窗口,做好这项工作有利于今后班务工作的开展。

  2、开好第一次班会,创造良好的第一印象。班主任开第一次班会(必要时可让学生家长参加),目的在于树立形象、指导未来、明确制度,在第一次班会上教师的态度要诚恳,期望要真诚,要求要具体。可以先进行自我介绍,然后,用真诚的态度对学生说:“我有幸任你们的班主任,我感到很高兴,我希望同学们支持我的工作,共同把我们班建设好”。寥寥数语道出一片真诚,会融洽师生感情。

  3、以身作则,搞好第一次卫生大扫除。这是进一步融洽师生关系的机会。班主任在劳动中与学生接触,可以进一步了解学生。同时使学生认为班主任老师平易近人,言行一致,堪为师表,有利于树立班主任工作威信。

  4、搞好班组建设,选好班组干部,发挥班组干部的积极能动作用。在班级建设中,班干部的作用非同一般。因此,班主任在选配班组干部的过程中,要注意充分发扬民主。这样既表明了班主任民主公正管理班级的态度,更为班集体形成良好的风气奠定了基础。

  5、搞好第一次考勤工作,保证纪律的严明性。开学之际,工作头绪多,纷乱无章,且经过一个假期,有的学生难免表现散漫。因此,班主任要及时进行纪律检查。同时根据班上的实际情况,拟定《德育评估细则》,在教育过程中做到有规可依,使学生的教育经常化,系统化。

  6、开好第一次家长会。开学之初,有经验的班主任不会忘记在忙中召开第一次家长会。这是把学校教育同家庭教育相结合的机会。因此,在第一次家长会上,班主任老师要简明扼要地向家长介绍本班各科教师的情况。然后开诚布公地向家长表明你教育学生的决心及本班奋斗的目标,积极争取家长的支持。

本作品来源于互联网,已重新整理、排版,可直接编辑、打印,亦可直接使用。如果喜欢请给予好评,同时欢迎您提出宝贵意见和建议,谢谢!

本文链接:https://www.gxcjt.com/zhuantifanwen/gongwenfanwen/27090.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相关推荐:

热门标签
Copyright © 2024 易达范文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桂ICP备20004951号-1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