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与中国共产党理论创新”学术研讨会上发言(6篇)(范文推荐)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在“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与中国共产党理论创新”学术研讨会上发言(6篇)(范文推荐),供大家参考。
目录
讲清“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要用好四种力量 1
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 1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原创性贡献的理论论域 2
党的领导是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的根本保证 3
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 4
深刻把握我国发展具有的“五个战略性有利条件” 4
讲清“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要用好四种力量
讲清“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是高校思政课的内在要求。大学生正处于人生的“拔节孕穗期”,心智逐渐健全、思维最为活跃,要使其深刻领悟“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须综合用好四种力量。
一要用好真理力量。既要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解答大学生的思想困惑,更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铸魂育人,让大学生在真理的强大力量中明确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的科学理论根基。
二要注入历史力量。既要让学生从百年党史中深刻把握“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的深层原因,还要充分挖掘、合理运用xx这座城市所拥有的独特资源,使大学生全面理解“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的历史逻辑。
三要融入实践力量。通过国情社情调研实践、经典文化阅读实践、正能量分享实践、思政学术聆听实践、网络案例评阅实践、红色文化参访实践等活动,让学生切身体会到“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的实践逻辑。
四要浸入情感力量。讲清“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还要以情感的力量打动学生。要合理利用一定的情境,以境染情、以境触情、以境陶情,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产生情感共鸣。真信才有真情,真情才能动人,用好情感力量,才会让学生从心底对“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产生深刻认同。
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
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人理想信念的灵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我们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境界。
从内容维度探析结合的融汇互通。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唯物史观上都强调人的物质生活是精神生活的基础;
在认识论上马克思主义辩证法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变易之道都体现了人类对世界万物的精妙哲思;
在方法论上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知行合一理念有异曲同工之妙;
在价值论上共含了天下大同的社会理想和集体主义的道德导向。
从历史维度厘清结合的发展脉络。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主要是改造旧的传统文化价值观念,让更多的群众接受马克思主义;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毛泽东同志明确提出要“古为今用、洋为中用”;
改革开放时期,邓小平同志创造性地赋予了“小康社会”新的含义;
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和阐发,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从现实维度把握结合的时代意蕴。要坚持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新境界,不断赓续中华民族的精神血脉,在继承中实现创造性转化,在实践中实现创新性发展。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原创性贡献的理论论域
理论的生命力在于不断创新。作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用马克思主义观察时代、把握时代、引领时代,为推动马克思主义创新发展作出了中国的原创性贡献。立足“新飞跃”“新时代”“新矛盾”论域,阐释这一原创性贡献的科学内涵,对于揭示“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因为马克思主义行”的真谛,真正把马克思主义这个看家本领学精悟透用好,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
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马克思主义进入中国,既引发了中华文明的深刻变革,也走过了一个逐步中国化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先后实现了三次历史性飞跃,产生了三大理论成果,即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回应了当代中国的时代课题。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今这一时代的理论产物,是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回答了当代中国改革开放实践问题而形成和发展的新的理论形态。党的xx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以高度的理论自觉创造性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提出了若干原创性的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集中体现在“十个明确”和“十四个坚持”上,呈现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最鲜亮的中国特色。
指明了当代中国社会建设的根本着力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以全新的视野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对建设未来社会的矛盾转化作出了“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的新判断。这一重大判断,充分彰显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马克思主义的“当代中国”特征,既深刻揭示了当前我国社会发展状况和人民生活状况的时代特点,更集中指明了推动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焕发生机、事业不断向前发展的根本着力点。
党的领导是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的根本保证
人民民主是中国共产党始终高举的旗帜。党的xx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深化对民主政治发展规律的认识,提出全过程人民民主的重大理念。理解这一重大论断,应从三个维度来解读:
全过程人民民主,是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人民追求民主、发展民主、实现民主的伟大创造。全过程人民民主是对人民民主在实践操作层面形成的新形态的一种理论概括,是一种全链条的民主、全领域的民主、全覆盖的民主。百年征程,一部中国共产党的奋斗史,就是团结带领人民创造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历史。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为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提供正确方向保证、牢固思想保证、坚强力量保证。只有依靠党的领导,才能保证人民民主的理念、方针、政策切实贯彻到国家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确保人民群众的思想认同不断增强,全过程人民民主健康有序发展,确保党和国家的领导权掌握在忠于马克思主义、忠于党、忠于人民的人手中。
中国共产党对民主始终不渝的追求与胸怀天下的情怀,为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注入新活力。发展民主是中国共产党始终不渝的追求,在不断推动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中实现民主新发展;
胸怀天下是共产党人的情怀,中国共产党人提出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包含着全人类对民主的共同追求,赋予了民主理念全新的世界意义。
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的《决议》强调,党领导人民成功走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已被实践证明是中华民族通往光明未来的康庄大道,我们必须坚定不移沿着这条道路走下去。
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中国共产党的理想追求。1921年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标志着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有了领航者。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1956年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标志着我国踏上了独立自主探索现代化的新途。1978年实行改革开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探索出一条适合中国发展的道路,正在创建一种“人类文明新形态”。2021年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全面完成,中国式现代化的道路越走越宽。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超越了资本主义文明的文明新形态。中国式现代化道路遵循了“整体性文明形态”逻辑,不是单维度的现代化,而是全面现代化,是从经济现代化到全面现代化、从物的现代化到人的现代化跃进,其关涉的是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五位一体”的整体性文明新形态。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遵循了“天下一家”的文明逻辑。中国共产党始终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以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以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既是“走自己的路”,也是走人类文明发展之路,既解决了中国问题,又为解决人类问题提供中国智慧与中国方案。
深刻把握我国发展具有的“五个战略性有利条件”
马克思主义“行”在于能指导解决中国实际问题。2022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作出我国发展具有“五个战略性有利条件”的重大论断。这是着眼于中华民族的整体和长远利益,站在统筹“两个大局”的高度,对影响中国发展的关键优势作出的战略判断。
这一重大论断将领导力量与制度优势、经济发展与社会环境、顶层设计与群众实践、物质力量与精神力量有机结合,揭示了“两个大局”交织激荡下对我国发展具有关键影响的全局与局部、机遇与挑战等复杂要素及其相互关系。“五个战略性有利条件”统一于中国梦的奋斗目标、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现实追求,凝结着以坚强领导汇聚发展力量的经验、以制度建设破解发展难题的经验、以雄厚基础厚植发展优势的经验、以安定环境保障发展安全的经验、以精神力量激活发展动力的经验。
运用好“五个战略性有利条件”才能赢得战略主动。要深刻领会“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
要促进制度建设和治理效能更好转化融合,发挥好“中国之制”蕴含的领导优势、力量优势、速度优势和目标优势;
要以新发展理念引领高质量发展,看到中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不会改变;
要以风险防范保障发展安全,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防范化解各类风险隐患,维护社会大局持续稳定;
要以精神之光照亮前行道路,以高度的历史自信,将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转化为奋进动力。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