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易达范文网 >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2023年我和我祖国征文感受家乡新变化优秀范文【精选推荐】

时间:2022-11-08 15:10:09 浏览次数:
导读: 近十年的光景只见江苏医院江苏中学江苏幼儿园党校人民大会堂广电传媒中心霍城县福利院霍城县敬老院江苏工业园区北山坡绿化工程薰衣草种植基地等极大改善了城乡面貌改善了人们的生活环境改善了当地的办学条件加上国家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3年我和我祖国征文感受家乡新变化优秀范文【精选推荐】,供大家参考。

2023年我和我祖国征文感受家乡新变化优秀范文【精选推荐】

 近十年的光景只见江苏医院江苏中学江苏幼儿园党校人民大会堂广电传媒中心霍城县福利院霍城县敬老院江苏工业园区北山坡绿化工程薰衣草种植基地等极大改善了城乡面貌改善了人们的生活环境改善了当地的办学条件加上国家对咱们新疆的惠民政策又解决了老百姓看病难收视难住房难贷款难行路难养老难子女上学难等问题群众幸福指数大大提高

 我和我的祖国征文感受家乡新变化优秀范文

 我重视祖国的利益,甚于自己的生命和我所珍爱的儿女。烈士之 爱国也如家。开展爱国卫生运动,提高全民健康素质。环境卫生,从 我做起。下面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收集整理的我和我的祖国征文感受家 乡新变化优秀范文 5 篇,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篇一) 我爱我的家乡霍城 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书写着她永不停息的 对美好幸福的追求,展示着她永不磨灭的对民主富强的探寻。她延绵 的历史,灿烂的文明从来就没有中断过。

 时光荏苒,十几年前的记忆历历在目,记忆中家乡的路是泥泞的, 坑坑洼洼的,走夜路是黑漆漆的一片;灌溉农田的水渠也是灌溉中自然 冲出来的水道,需要经常组织村民清理;家里吃的水、用的水要去几百 米以外的河坝里拿着扁担去挑、赶着马车去拉,天气好了是清水,天 气不好了便是浑浊的水;盖一栋房子要用光家里所有的积蓄,冬天在学 校上课都是架炉在烧煤炭取暖。那时候的总感觉家乡特别渺小,像一 个小方块,只要十分钟就能把霍城的柏油路转完,每次去亲戚家,那 凹凸不平的巷道又窄又脏十分难走,骑着自行车更是颠簸不堪,要是 遇到雨天就更倒霉了,坑坑洼洼的地面到处都是积水,一不小心就会 被对面来的车辆溅得浑身都是泥水,简直太无奈了。那时候家家户户 的垃圾都是堆在家门口的不远处,发出阵阵的臭味,大路两旁是看不 见一个垃圾桶的,遍地的垃圾像是长在小城脊背上的芒刺,特别刺眼。

 很多人印象中的新疆就是巍巍天山、荒茫大漠上,一队骆驼,一曲 羌笛杨柳、几声的凄美的胡笳,和翩翩起舞的维吾尔族姑娘,其实我们 新疆早已不是昔日的样子了。在党的正确领导下,在国家各项惠民政 策的眷顾下,我们的霍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现在霍城已经修筑 了好多条宽阔的柏油路,特别干净,连一点尘土也没有,满县城都是 环保垃圾箱,人们的环保意识增强了,再也不乱丢垃圾了;路边铺了人 行道,道边矗立着伸臂式太阳能路灯;街道两旁商铺林立,商品琳琅满

  目;十字街头屹立的红绿灯透射着文明的光芒,两旁全是绿化带,里面 种着一棵棵风景树,树下是傲然怒放的鲜花,朵朵红、黄、紫多色鲜 花构成一幅幅美丽的图案,散发出阵阵清香,令人赏心悦目,曾经就 像墨汁般漆黑的夜晚,如今当明亮的路灯同马路一路伸展时,夜晚就 已成为一个虚设的名词,路灯、霓虹灯把县城的夜晚装扮得绚丽多 彩……

 拥挤的小巷和很多低矮的房屋已经逐渐消失……当成片的高楼拔地 而起时,我仿佛听到这座小城拔节的声音。近十年的光景,只见江苏 医院、江苏中学、江苏幼儿园、党校、人民大会堂、广电传媒中心 、 霍城县福利院、霍城县敬老院、江苏工业园区、北山坡绿化工程、薰 衣草种植基地等极大改善了城乡面貌、改善了人们的生活环境、改善 了当地的办学条件,加上国家对咱们新疆的惠民政策又解决了老百姓 看病难、收视难、住房难、贷款难、行路难、养老难、子女上学难等 问题,群众幸福指数大大提高。

 如今家乡还在不断地发生变化,新型发展的轻工业、旅游业,不 仅解决了大批人的就业,还让老百姓鼓起了腰包,透过这些场景,我 真切地感受到一种变化,一种活力,一种生机,触摸到的是一股现代 化的都市气息:我的家乡越来越美,越来越靓了。是党的正确领导改 变了霍城往日的陈旧,使我们的家乡迎来崭新的气象。

 不仅是县城,在农村也是一样有着翻天腹地的变化,自从十九大 召开以来,党和政府加大了对农村经济建设的支持力度,农村土地规 范治理,村里开垦的山地大部分都种上了绿色植被,这样不仅避免水 土的流失,也大大改善了我们村的生态环境,树立生态文明理念,形 成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

 看到家乡一天比一天美丽,看到祖国一天一天富强,作为一名国 家公职人员, 一定要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不断学习,增强工作 的动力和自觉性,要意识到我们责任的重大、使命的光荣,有担当, 才能有作为,有担当,才能有成效,在工作中实现我们的人生价值, 是我们的光荣责任和神圣使命,在本职岗位上扎实工作,实实在在地 作出自己的贡献,做到牢记职责,不辱使命。让世界所有人都惊叹。

  让我们的祖国展翅飞翔,祖国母亲的明天一定会更加灿烂美好!我爱我 的家乡——新疆霍城,我更爱我的祖国母亲。

 (篇二) 家乡厕所的变迁 记得小时候,在我的老家随县柳林古城乡下,很少有人说“厕所” 一词。上学读书后才知道,厕所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茅司”。

 上世纪 70 年代初,我的老家到处都是破破烂烂的土砌瓦盖的屋子, 离每家屋后两三丈远的荒地上或“阳沟”里(农村房屋后面的排水沟), 都会埋上一个较大的陶缸,有的用树棍、草坯、草绳在茅缸后侧搭个 棚子,这样,前面是房,后面是棚,没人“看见”,便成“茅司”了; 有的干脆就是一个露天“茅司”,缸口敞开,无任何遮挡,一年四季, 臭气熏天,偶尔遇上调皮捣蛋的孩子,一不小心就有掉进“茅司”里 “泡澡”的经历。

 上小学的时候,父亲煞费苦心,在对房屋翻盖时,把“茅司”前 移到与猪圈并排的外侧,借着猪圈的一面墙,再用土坯砌上两面墙, 形成三面墙,然后用山上的松木把相对的两面墙连接在一起,上面用 稻草铺顶,对没有砌墙的一面特地挂上母亲熬夜编好的一条稻草帘子, 这样一间安全可靠、温暖舒适的土厕所就建好了。由于方便时比原来 舒服多了,我常常会幸福地带上一本小人书“占着‘茅司’不拉屎”, 害得大人要经常喊几遍才肯出来。印象中,母亲常低声念叨:“茅司” 又满了。于是,母亲就用“浇瓢”把粪便舀到粪桶里,再挑到田间或 菜地里浇庄稼。

 初中毕业那年,一次回家,我忽然发现一个“奇迹”:隔壁幺叔 家的“茅司”突然大变样,居然是用红砖砌的墙,黑瓦盖顶!母亲说, 你幺叔真有“本事”,把“茅司”的“缸”换成了“坑”,全都是水 泥、砂子与砖头砌的,这要花多少钱啊! 我好奇地跑去看,但见幺叔家的茅坑大大的、深深的,容量比我 家的茅缸要大两三倍呢!还有,中间用木板隔开,分男女入厕,厕帘则用 雪白的双层蛇皮袋缝制,结结实实,清清爽爽。我们像看“稀奇”一 样地欣赏着幺叔家的“茅司”。幺婶笑着对我说,你喜欢就过来“上”

  吧。可母亲听见了,低声提示说:“肥”给了人家,自家菜园子还要 上粪呢!

 记得那是上世纪 90 年代,随着新农村建设步伐的加快,我的家乡 也在急剧地变化着。一幢幢别墅连在一起,让人认不出来这里究竟是 村庄还是集镇。跟着变化的便是室外厕所,砖墙瓦顶、瓷砖贴面,标有 “男、女”字样的木门告诉人们对号入厕,已完全与城市的公共厕所 一样。

 今年清明节回老家祭祖,发现村民家里也建起了室内卫生间,瓷 砖贴的墙面,带盖的蹲便式抽水马桶,用时翻盖,用罢冲净盖好,清 洁卫生,一尘不染。听老乡们说,这些都得益于“美丽乡村建设”和 “厕所革命”带来的新气象。他们还向我打听,哪儿有卖那种会自动 亮灯的智能马桶,坐上去后,不仅会对屁股进行自动按摩,还有优美 音乐播放,你离开的时候,会自动冲水,自动为你冲洗屁股,连卫生 纸也给省了哟!

 所见所闻家乡的这些变化,真让人感叹时代的进步与变迁。

 (篇三) 湾里“桥”变看发展 六岁那年,从小寄养在外婆家的我被父亲接回湾里上学堂。走了 20 多里的山路,到达家乡小镇已近中午。父亲说,今天咱们不用翻山 越岭了,直接蹚河回家赶午饭。

 这条河叫厦铺河,源自群峰秀丽的幕阜山脉,沿巍巍太阳山顺流 而下,蜿蜒逶迤,将家乡蛟滩湾与厦铺镇南北隔水相望。平时乡亲们 要想出趟远门,除了父亲说的蹚水过河,但凡到了寒冷季节,唯有绕 弯越过数里远的山崖泥巴路,抵达镇上东面最远的古桥,起码也得小 半天的工夫。

 初春时分,河水开始解冻,父亲担心我身体受寒,没有选择赤脚 蹚水,而是找了一处狭窄的浅滩,准备“汀步”过河。这“汀步”取 自河中天然鹅卵石,大约半米远一个,似桥非桥,似石非石,因无架 桥之形,却有渡桥之意,于是乡亲们又称之为“跳石”。

 每逢开学报到的日子,父亲一边担着柴火和书桌,一头挑着粮食

  和被褥,不再冒险过“汀步”,就干脆脱掉布鞋,高高卷起裤腿,深 一脚浅一脚地蹚水过河。由于水比较深,我个子又小,只好傻傻地愣 在河边,等着父亲将东西送过岸后再折回来背自己。有一回无意中瞧 见他那双冻得煞白的大腿,蓦地我眼中有股热流禁不住溢出。而父亲 装作没事一样,只轻轻地说,过了这道河,外面就有桥了。

 当时,我无法理解父亲话中的真正含义,却知道生活的困苦艰辛。

 说起来在改革开放以前,父亲还是公社大队会计,多年来一直藏着一 个汽车梦,总想着有那么一天开上汽车自由奔驶在全国各地,后来田 地分到户,他更加忙里忙外,将所有心思全扑在家里的责任田上,再 也没去碰触那个遥远的愿望。其实在他心里,或许开车并不是最关键 的,重要的是觉得有桥就有路,有路就有希望,家乡的河水对他而言, 始终是一道无法跨越的天然屏障。

 那一刻,我揣着父亲的梦想,好像一下子长大了。我暗暗下定决 心,以后一定要蹚过这道河走出大山,努力寻找属于自己的那座 “桥”。

 转眼已是立秋,河水日见冰凉,村湾的叔伯们上山砍杉木,劈成 一根根厚实平整的木头,四五根拼凑成一块“大板凳”,再用两根圆 木架起人字形桥桩支撑着桥面,一个个“大板凳”相继拼接起来,这 样简易搭建的“板凳桥”横跨河岸南北,尽管人走在上面有些摇摇晃 晃,却极大方便了两边百姓相互来往和生产耕作。每当夕阳西下, “板凳桥”看起来犹如一道倒挂天际的美丽彩虹,总能勾起人们无限 的乡愁,也激发了我对外面世界的好奇和憧憬。

 家乡的河道险峻,水流湍急,每到汛期山洪暴发,肆虐的洪水夹 带着上游的残枝断木奔泻而下,“板凳桥”虽有铁索相连,但还是很 容易冲垮打散。这时候,如果正赶上农忙,乡亲们只能眼巴巴地看着 对岸的庄稼望河兴叹了。

 70 多岁的廖国传老人曾经就是一位专门搭建“板凳桥”的匠人, 每每念起往昔,总禁不住地感叹,年年周而复始的“搭建—冲毁—搭 建”,祖辈们世世代代都是这么过来的。

 在我上中学时,望江岭水电站开始建设,家乡许多村湾都变成了

  库区。虽然下游的河水逐渐变得平缓,但河床反而更深更宽了,于是 风行几十年的“板凳桥”就这样退出了历史的舞台。

 过了不久,镇政府运来一艘不大不小的木船,权当两岸村民过河 的“渡船”。说起“渡船”,全凭人工操作,一根长长的普通竹子, 就是撑船摆渡的工具,插入水中稍一用力,左一下,右一下,不断推 动着木船在水中前行。河水碧波荡漾,人坐在船舱里晃晃悠悠,恍若 置身江南水乡,现在想来倒不失浪漫惬意。相比“板凳桥”,“渡船” 更似一座移动的人桥,根本上用不着专门的船夫,也容不得半点心急 烦躁,年年需要修补,岁岁需要打磨,用它的青春韶华印证着乡亲们 的耐性和纯朴。

 十多年前,在当地政府和交通部门的帮助下,全湾乡亲们有的捐 钱,有的出力,终于携手兴建起一座平坦宽阔的“石拱桥”。通车仪 式那天,我特地从外地赶回来采访,用相机镜头记录下一个个扬眉吐 气、苦尽甘来的场景。碰巧遇见远近前来瞧热闹的乡邻,大家几乎异 口同声的说,看来这回蛟滩湾可以彻底摘掉“交瘫弯”的穷帽子了。

 果不其然,这下桥通行路顺畅,湾里的绿水青山瞬间变成了“金 山银山”,平时并不值钱的树木竹子也成了行销各地的“香饽饽”, 许多乡亲顺势而为,纷纷网上销售土特产,争做种养殖专业户,兴办 农家乐旅游,家家户户盖起了漂亮气派的小洋楼,出入都是小轿车, 村庄到处洋溢着欢声笑语,俨然一副生态宜人的山区新农村景象。

 前不久,母亲在电话中兴高采烈地说,自从大桥通车后,这些年 家里翻新了旧房子,不仅买了车,还添置了不少像大城市那样的时髦 家具和名牌电器,这回你弟弟的婚事再也不用发愁了。

 光阴似箭,转眼间我已至中年,但不论人在何方,家乡的桥始终 盘踞在我的脑海里挥之不去,它的古今融合,它的形态万千,留下了 世事沧桑和时代变迁的深深烙印。曾经的“汀步”一去不复返,却依 然勾勒出人与自然的山水画卷;“板凳桥”潮起潮落,诠释了生命轮回 的永恒意义;“渡船”来来往往,记载着时光流逝的岁月长河;“石拱桥” 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

 如今,家乡伴随着改革开放的大潮,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喜人变化,

  蛟滩湾现已成为闻名荆楚的通山山歌文化之乡,一首首欢快嘹亮的山 歌唱出了乡里乡亲的幸福日子,唱出了新时代发展的最强音。更令人 欣慰的是,小小的厦铺河上陆续建起了十多座牢固美观的钢筋混凝土 大桥,它们和一条条从家门前通过的高速公路紧密相连,延伸到大山 外面更远更广的天地。

 (篇四) 故乡的小路 好几年未回寿县老家了,这次借在合肥开会的机会,终于可以回 老家看看了。下了飞机便迫不及待地搭上了新桥机场直达寿县的班车。

 只一个多小时的路程就到了家乡的镇上,刚下车只见等在路边的 堂弟大步上前,紧紧地握住我的双手,顿时兄弟的深情厚谊像一股暖 流流遍了全身。

 “上车吧”,堂弟指了下停在路边的小轿车。

 “这是你的车吗?” “是啊”。

 “等一下,我买双雨鞋”。

 “买雨鞋干什么,现在都是水泥路了,保证你不会湿鞋”。

 “前几年回来砂石路不才通到村部吗,离家还有二里多土路呀”。

 “那是老皇历了,现在大小村庄都通水泥路了”。

 “那好,我们走路吧,老弟混的不错呀,当上了村长还有了小车 子”。

 “小车子算个什么呐,现在本地的年轻人差不多都有”。

 说实在的,看天气予报家乡下了好几天的连阴雨,我有心理准备 来家和稀泥的,听堂弟的一席话心中宽松了许多。

 车子下了省道平稳地行驶在村干道上。只见路上各型电动车穿梭 来住,一派繁华景象。

 村公路修的确实漂亮,不仅是水泥路面,而且比原来的砂石路面 加宽了许多。十来分钟后车子转向一条窄一些的水泥路支线,又行了 两分钟停在一排整齐的楼房前。这些楼房造的非常好看,顶层设计还 带有欧陆风情,毫不逊色于城市。

  “这是哪呀”? “嗨!到家啦”。堂弟高兴地大喊。

 “远志呀,可回来啦”。

 二大爷第一个迎上前来。紧接着家里的人和邻居们呼啦一声围上 来问长问短,那个亲热劲感动的我嗓子发哽眼圈发湿。是啊这纯朴的 乡风民俗,厚道的邻里之谊,在城市里是永远享受不到的。

 自从我把父母亲接到北京生活,已有好几年未回老家了,未想到 家乡变化如此巨大。我问二大爷:“我家的房子呢“?“在后边呀,我替 你保管的好好的,你爸来电话说不许拆,好做个念想啊”。

 “都进屋坐吧”!两个堂弟媳热情地招呼大家。我随二大爷进了屋, 好家伙!两张大桌拼在一起,菜都上了桌了。二大爷说:“冬天日短,一 会天就黑了,叫他们快来吧”。人陆续到来了,本郢子的人沾亲带故 的每家都有人来。大家见到这么丰盛的菜肴都啧啧称赞,二大爷说 “这顿饭她妯娌俩忙乎了一整天了,今个大家好好热闹热闹。

 这顿接风宴真是气氛热烈,大家觥筹交错笑语喧天。平时不大沾 酒的我也频频举杯开怀暢饮。

 席间有位表弟媳说:“秀才大哥走南闯北见多识广,给我们说说国 外的新人鲜事好不好?“好”!大家齐声赞同。“现在国外也没有什么 新鮮事,他们有的我们全有。不过有件事很新鲜,就是外国人改变了 对中国的看法。现在国外只要你说是中国人,他们都会竖起大姆指, 用生硬的中国话说“中国一一牛 B“,你们说开心不”? “开心!太开心了”。大家齐声赞叹。

 接风宴在欢快的气氛中结束了,客人们陆续散去。我告知二大爷 要去外面走走。

 出了家门信步踏上熟悉又陌生令我魂牵梦绕的乡间小路。这条路 太熟悉了,特别是中学的六年都是在镇上读的,每天七、八里路全是 步行。一到阴雨天,路上稀泥滑烂,家乡的土质忒粘,稀泥陷的多深, 待走到学校已是大汗淋漓气喘吁吁。到了天睛太阳一晒,那被拖拉机 碾压的乱七八糟的路面如坚硬的乱石,狼牙交错怪峰突兀,令人行走 艰难。有位同学打趣说“我们的上学路好像红军长征,先走烂泥地后

  过狼牙山”。

 后来上了大学很少走这段路了,听堂弟说直到十来年前才修了通

 往村部的砂石路。而目前的水泥路全是党的十八大以后由上级出资陆 续修筑的。

 今夜的月亮因接近月半,又是雨后初晴,月光分外皎洁明亮。路 旁碧绿的麦苗,青翠的油菜像是被镀上了一层水银,显得蒼翠欲滴分 外妖绕。

 因为工作关系走遍了全国各地,是何原因使我对家乡的小路情有 独钟?是不是在外面看的多了司空见惯而不足为奇?这全然不是,这是 我对党和政府关心人民群众生活的举措感到敬佩而发自内心的感叹!

 一路信步徜徉,不觉己到了村部。哦,我已走了二里多路了。忽 然一道雪亮的灯柱从后面射来,一辆电动三轮车在身后嘎然而止。

 “远志呀,天不早了,马上要上冻了,回家吧“。原来是二大爷 接我来了。“好咧”,我应答一声,打开车门上了二大爷的车。这车 挺漂亮的,有三个座位,位子软和和的。四面都是玻璃窗视野开阔。

 “二大爷,你的车不孬似小轿车呀”。“现在的车越造越好了,还有 四轮四座的,差不多每家都二张,另一张是带斗的拉东西的,还有蓬 斗两用的,主要是因为路好啊,没有路车再好也是白板”。“二大爷, 你把车子开慢些,让我好好看看故乡的路”。“嗬,你这是效仿古人 秉烛夜游呀”。二大爷上过初中,教过小学,当过大队干部,说话文 诌诌有板有眼的。“哈哈哈哈”叔侄俩开心地放声大笑。二大爷声若 洪钟,震得车窗微微作响。

 (篇五) 休宁古城池,山水相间,江城辉映,穿越时空,宛若神秀。

 自唐天宝九年(公元 750 年),时任官吏在休宁县海阳镇所在地“高 筑墙”,建起了“九里三十步”城墙。至此,这里便成为古徽州中背 靠松萝山、金佛山,面临横江水,四面方整开阔地带的一座古城池, 它传承着龙凤呈祥之风水,吸取着日月光辉之灵气。成为全县政治、 经济、军事、文化厚重的中心,千百年来,休宁文人乡贤倍出,为国 家培育出 19 位状元和“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明代开国重臣朱

  升等一批栋梁之材。

 我生活至今 72 载,亲历着这座古城池的沧桑巨变。

 明清年间,这座小城,虽然有东西南北四条街道,但其实是一部

 西街的浓缩史。西街全长 600 米,宽 4 米的石板路,两旁粉墙黛瓦, 幽深的古巷,沿街木板拼门,琳琅满目的店铺商品,川流不息的过往 行人,夹溪河中船来舟往,宛如一幅“清明上河图”,演绎着休宁千 百年的风雨沧桑史。由于解放前战乱不断,休宁小城也一度萧条过。

 1949 年 4 月 28 日,古老庄重的休宁小城西街城墙大门,焕发出 开天辟地的勃勃生机,这一天,状元古城锣鼓喧天,鞭炮齐鸣,市民 夹道欢迎解放军威武之师入城。次日,是休宁人民永远记入史册的难 忘记忆,在旧县衙城楼上,响起铿锵有力的声音,庄严宣告休宁县人 民政府正式成立了,饱经战乱之苦的该县人民从此站了起来。

 时光荏苒,岁月峥嵘。随着新中国成立后,休宁县和全国各地一 样,发展了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文化。尤其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休 宁古城得到翻天覆地的变化,区域面积由解放初期不到 3 平方公里, 逐年扩大到近 10 平方公里。常住人口由解放初期 1 万余人,增加到 5 万多人。城区“万幢高楼”平地起,南北大街、滨江路、黄山南路、 齐云大道等“六纵五横”12 条主干道和经济开发区规模框架已经形成, 一大批基础设施相对完善,在城市东区的徽匠学校、中心幼儿园、海 阳二中、海阳二小、东华技工学校、外国语学校、休宁党校、图书馆、 体育馆、中医院、水南板块的新教育学校以及城西凤凰山两侧的熊猫 动物园和晨山学校等一大批教育、文化、体育设施相继建成。

 与此同时,整个城区呈现出“绿的海阳”,公园绿化、马路边绿 化、小区绿化、亭院绿化、居民阳台绿化已成为时尚,一批星级新宇、 学而等酒店相继建成。扩建了二水厂,供水范围扩大到万安和川湖等 周边农村。由于来至铜陵、宣城双回路供电系统,大大提高了城区供 电稳定指数。从**年 2 月 21 日起,相继开通了城市 4 条公交线路,实 现了休宁与黄山中心城区和高铁北站无缝对接。

 当下,休宁县还以争创“全省文明示范县”和“园林县”为抓手, 掀起县城品质提升行动新高潮,加速泰柯公司、车田城中村等 7 个地

  块 1000 亩土地收储。精心谋划科技馆、旅游集散中心、市民休闲广场 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提升横江路等 5 条道路,新建五城路、文昌西 路、贯通机场路。确保三板桥河、县前河、万全河水环境综合治理。

 打造城西文旅休闲区。围绕提升开发区承载能力,实施蓝田路穿铁路 工程,贯通新塘路、科技路、新安路、学子路衔接工程建设。打造休 宁屯溪协调发展经济带,开工建设春江翡翠城、华邦美好家园、滨江 画苑、红帆酒店竣工运营,将县城横江两岸打造成美丽宜居风景线。

 如今,休宁县以全力争创全省文明示范县的契机,状元古城名片 不断彰显,市民素质不断提高,大街小巷处处洋溢着文明新风尚,市 民生态宜居环境大为改观,就拿我本人来说,小儿时,住的是经租房, 参加工作后搬进了职工宿舍和单位购置房,退休后又住上宽敞的连体 别墅。现在市民自觉遵守禁放烟花爆竹。许多退休老人和市民经常到 横江公园、体育场晨练,在图书馆阅读书籍和报刊,到文化馆、博物 馆、老年大学和社区参加各种丰富的文化、科技、娱乐活动。每当夜 晚,许多爱好舞蹈的群众在各个小区、街道广场跳起欢快的广场舞, 使整个状元古城呈现出“名山秀水、文化休宁”的浓厚氛围。

 我们是在县委大院坐的中巴,同行的一位老师提议我们几个在县 委大院一座历史悠久的楼房前留了影。老师说在 1930 年中国制茶专家, 现代茶业奠基人之一胡浩川厂长出国考察前曾在这座楼房前合影,距 今有 89 年了,这次我们也是去探访红茶源里,算起来都是跟红茶有缘 的。

 中巴车开了半个多小时到了祁门县平里镇古街,只见平里镇街道 两旁均建成了古楼阁的模样,形成一排徽韵十足的红茶古街。古街上 有祁红文化展示区、祁红文化休闲区、祁红文化体验区、祁红文化博 物馆等,我想古徽州的人们,或许就是这样在这古街上徜徉着,讨价 还价着,买卖声不绝于耳......

 慢慢走过古街,我们来到了梅南公园,据说公园距今已有 400 多 年的历史,进门处一座古桥保存完好,仿佛在向我们诉说这里悠久的 历史。走进梅南公园,只见公园内有许多古树群,树木繁茂,草地绿 绿的,还有许多玫瑰花恣意地开着,靠近河边,有亭台可以歇息,是

  一个游玩的好去处。去的时候有一些老年人在练太极,一群女人在练 瑜伽,空气清新,环境优美,形成一幅人与自然和谐的画面。

 顺着河边我来到了祁红古埠码头,只见几艘红船在清澈的河中央 行驶着,导游告诉我,这是祁红小镇实施的祁红水街项目,高品位建 设以“水主题”的乡村旅游景观带,恍惚中,我仿佛看到了在古时有 许多茶商正在码头卸货装货,好不热闹......

 春天最让我依恋的还是油菜花海。平里的油菜花海成片成片的, 黄灿灿的,透露出泥土的气息。金灿灿的油菜花海、蓝蓝的天,几个 孩童在油菜花地里奔跑着,紧握着手中的线,放着风筝……一幅多么美 好的画面!“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正是此情此景的写照。

 田里的油菜花像迎接阳光一样含笑绽放着,用它独有的金黄色彩,倾 倒了每一位爱好摄影的游人。我们往田间走去,田里的油菜花金黄金 黄的,一簇一簇,一层层,一片片,给我们带来了春天的希望。阵阵 的花香,泥土的气息,在空中飘散、在心间弥漫。

 来到平里,自然要说到祁门红茶。祁门红茶创始人胡元龙出生在 这里的贵溪村,他参与创办祁门县第一家公立小学——梅南小学,民 国政府曾在这里建立中国第一家茶叶改良场。**年 11 月祁红故里文化 博览园项目落户该镇,将平里镇党委政府定位为“红茶源里好人家”。

 光绪元年,胡元龙不断探索改进制茶工艺,终于创制了似花、似果、 似蜜的“祁门香”。1915 年,“祁门香”从阊江出发,远涉重洋,参 加巴拿马太平洋万国博览会,并获金奖,从此,祁门红茶开始蜚声中 外。伴随着祁红的声名鹊起,平里、贵溪、胡元龙、胡云霞,培桂山 房、春馨茶庄这些原本名不见经传的地名、人名、茶庄载入了史册。

 我们来到贵溪村,沿着小巷七弯八拐,来到一幢挂着“胡元龙故 居”牌子的老房子前。胡元龙故居建于 1850 年左右、又名“大夫第”, 面积约 220 平米,三间两层砖木徽派建筑的楼房。房子分为前、后厅, 后厅有天井,前厅简洁,后厅紊乱。屋内很阴暗,除了天井漏进一点 光外,很难看到光亮。交谈得知,胡元龙故居现为胡春娟夫妇居住, 她是胡元龙第四代曾孙女。胡元龙曾对子孙说:“书可读,官不可 做”,并撰厅联一对曰:“做一等人忠臣孝子,为两件事读书耕田。”

  也许是深受胡元龙这种轻视功名、注重农耕思想的影响,秉承着先祖 “忠臣孝子”的质朴本色,矜持着先祖“读书耕田”的坚守,他的后 人才会没落到今天如此般的困境。**年在祁门县有关部门的关心支持 下,胡元龙故居得到了全面的修缮。随着对祁红文化的重视,胡元龙 故居现在已作为祁红文化的旅游点来打造,每天前来瞻仰的人络绎不 绝......

 在这样一个江南小镇,采茶姑娘是最为优雅俏丽的。我们一行来 到平里镇生态茶园,平里的茶园成片成片的,展现在我们眼前的是碧 绿的一片,层层叠叠的茶树密密集集地像在排着队伍,又像是在迎接 着我们的到来。沿着山路拾级而上,茶稞青翠欲滴,散发着清香。茶 园边有几株桃树开花了,与茶园相映成一片茶园美景,身在这样的美 景自然免不了留影,人在桃花中,身在茶园里,这是怎样的一种美景, 我不禁艳羡起当地的村民来。

 上山了,只见山上十几个采茶姑娘穿着清新显眼的采茶衣,蓝天 白云之下,采茶姑娘站在层层叠叠的茶海里采着茶叶,初春的茶叶才 刚刚冒出一点嫩芽,一枝一牙,采在手里乐在心里,既是劳动也是享 受着丰收的喜悦,这样的情景让我们的心也变得神驰起来。

 “祁红特绝群芳最,清誉高香不二门”。一代伟人邓小平在黄山 视察时曾说“你们祁红世界有名”!作为一名祁门人,我为我家乡拥有 这样绚丽多彩的祁红文化而感到自豪,更对平里镇成为祁红文化名镇 充满信心......

  
本文链接:https://www.gxcjt.com/zhuantifanwen/gongwenfanwen/11369.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Copyright © 2024 易达范文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桂ICP备20004951号-1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