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易达范文网 > 教案设计 >

石壕吏教案一等奖7篇

时间:2022-11-03 20:35:04 浏览次数:
导读: 石壕吏教案一等奖  《石壕吏》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读懂文章大意,积累一些文言词语。了解古体诗在节奏上的特点,能准确、有感情的进行朗读。达到熟读成诵。  2、在反复诵读中领会丰富的

篇一:石壕吏教案一等奖

  《石壕吏》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读懂文章大意,积累一些文言词语。了解古体诗在节奏上的特点,能准确、有感情的进 行朗读。达到熟读成诵。

  2、在反复诵读中领会丰富的内涵,体会作者的复杂思想情感和精炼的语言。

  3、体味战乱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感悟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

  二、重、难点 体味战乱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感悟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

  三、教学准备 提前预习、多媒体 四、教学方法:

  1、采用熟读为先,讲中有读,读中促讲的办法。

  2、自主、合作探究法。

  五、教学设计:

  一、导入 读对联,猜诗人:

  多媒体出示对联 1、世上疮痍 诗中圣哲,民间疾苦 笔底波澜。——郭沫若 2、草堂留后世,诗圣著千秋。——朱德 3、满眼河山,大地早非唐李有;一腔君国,草堂犹是杜陵春。——成都杜甫草堂对联 学生齐读 师:有谁知道这几幅对联所写的是哪位诗人? 生 1:杜甫 师:你怎么知道是杜甫? 生 1:因为“诗圣”是杜甫,还有“草堂”是杜甫在成都郊区的住所。

  师:这位同学的回答有根有据,不错。我们这节课一起学习杜甫的叙事诗《石壕吏》(出示 课题) 二、学习课文 (一)走进石壕村 同学们,让我们一起走进石壕村,看看这里究竟发生了一件什么事呢? 我们先来听听名家是怎么读这首诗歌的?学生点评。

  有谁愿意起来展示一下自己的朗读才华? 学生朗读一遍课文。其他学生注意听读,准备点评。

  指名学生点评,然后询问学生朗读诗歌要注意什么? 1、明确古诗朗读方法(出示投影) 第一步——读准字音,读得顺畅 第二步——把握节奏,停顿与重音 第三部——注意语速、语调,读出感情 为了更好地体会作者的情感,我们共同的了解一下有关的背景资料。(见课文注释) 2、指名学生读:

  师评价:

  3、早上我们预习了课文,同学们在预习的过程中,有没有还有那些字词感觉到理解的还不 清楚的? 4、翻译检查:出示 PPT.(PPT 上是第一段和最后一段的内容。)

   5、同学们,走进石壕村你看到了什么?

  (“有吏夜捉人”。是“捉人”,而不是“征兵”、“招兵”,已经表明差吏强抓老百姓当兵;

  前面又加上一个“夜”字,更表明差吏时常抓人,以致白天难以抓到,就趁夜深人睡来搞突然

  袭击,凶狠残酷。)

  (二)倾听石壕妇

  同学们,走进石壕村我们看见了“有吏夜捉人”,我们听见了什么呢?

  (老妇的苦苦哀求,差吏怒吼声)

  下面我们分角色朗读课文,我们听听老妇说了些什么?

  教师引导学生围绕“苦”理解分析课文。

  板书:老妇:

  啼

  (苦)

  (三)、补白石壕吏

  刚才有人说,还听见了差役的怒吼声,可课文中没有差役的说话啊?

  (出示填表题) 请同学们把吏呼的过程补充出来。(多媒体出示)

  县吏:汝家可有男丁否?

  老妪: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县吏:还有他人否?

  老妪:室中更无人。

  县吏:其真无人耶?

  老妪:惟有乳下孙。

  县吏:孙母现何在?

  老妪: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县吏:汝家必征一人。

  老妪: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官吏:

  呼

  (怒)

  学生看黑板,一个彷老太太的语气,同桌彷官吏的气进行对话练习。

  【这首诗题为“石壕吏”,内容虽写老太太的多,但无一处不再写官吏的凶狠野蛮。也就是

  明着写老太太,暗写官吏。这种方法叫“虚名实暗”法,也叫“藏问于答”(板书)】

  同学们再看看课文,还有那些不明白的地方,请提出来,大家讨论?

  (同学们,刚才我们讨论了老妇的苦,官吏的暴,是谁见证了这个过程呢?

  大家想一下,既然杜甫在现场,他的做法是不是有一些不合常理呢?如闻泣幽咽是谁在哭

  呢?官吏为何不抓杜甫?2、杜甫为什么一言不发,不制止呢?)

  三、小结:

  读《石壕吏》,要读到情难自抑,涕泪满襟,你才真正读懂了“诗史”的含义;读杜甫,要

  读到悲天悯人、忧患苍生的情怀,你才真正读懂了“诗圣”的份量!同学们,让我们带着对课文、

  对杜甫的理解,再一次齐读课文

  播放背景音乐,学生在朗读中结束新课

  四、作业

  1、背诵 课文。

  2、片段写作:把差役和老夫的对话用现代文写出来。

  五、板书设计

  石壕吏(杜甫)

  官吏:

  呼

  (怒)

   老妇:

  啼

  (苦) (藏问于答)

  杜甫:国难 民苦 (忧)

  六、教后反思:

  新课标对阅读教学的目标要求是:“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

  成良好的语感。”老师应特别关注学生的问题意识的培养,在对学生学习行为的正确引导下去提出

  问题、分析问题以至解决问题,那么学习活动,对他们来说就不是一种负担,一种累赘,而是

  一种享受,一种愉快的情感体验。

  本节课,在授课的过程中,我严格按照预设的环节进行上课,因为是文言文,学生对课文

  重点字词的理解可能有难度,为了能完成学习任务,必须要求学生课前充分预习,解决疏通文

  意关。本课预设的五个环节,我都按照预设一一进行了,我认为成功的地方在于:

  1、聚焦核心,直指悲苦。任何一篇文章都有它核心的东西,我们只有抓住了这个核心的东

  西才能有效地去解读文本,也才能领悟文章的精髓和作者的情感,课堂的探讨也才会有真正的

  意义。《石壕吏》的核心应该是反映战乱给百姓带来的各种各样的痛苦,所以设计教案的时候就

  应该紧紧围绕百姓的“苦”去做文章,从课堂反应来看,学生在从“苦”的探讨中,我们深切感受了

  老妪一家家破人亡的痛苦,看到了她们食不果腹,衣不蔽体的生活的艰苦,理解了她垂老别家

  的内心的悲苦。这些苦让学生看到战争给人民带来的巨大伤害,会激起与诗人共同的情感——

  对饱受战乱之苦的百姓寄予深切的同情。

  2、体验朗读,以心换心。阅读的最高境界就是把自己化作了文中的人物,与人物同欢笑共

  悲苦。课堂中学生已经认识到了吏的凶狠与妇的悲苦形成的鲜明对照,那么顺势让学生通过声

  音甚至表情呈现这种对比,不仅能够在更大程度上引起与人物的共鸣,体察人物的内心情感,

  还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把握朗读的语气语调。

  3、适时引导,指明方向。学生虽然是学习的主体,教师不应用自己的分析讲解去代替学生

  自己的阅读,甚至用霸权意识去取代和束缚学生的思维,但教师在课堂中依然应该发挥其组织

  者和引导者的作用,因为有了教师的组织和引导课堂才不会像一盘散沙,学生的思维发散、个

  性阅读才会有一个中心,学生的理解也才会朝着更全面更深入的方向迈进。就像在课堂中呈现

  

篇二:石壕吏教案一等奖

  《石壕吏》教学设计

  执教者:

  邹岗中学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在多层次的朗读中梳理情节,深入理解课文。

  2、体味语言背后潜藏的战乱之苦、家国之痛。

  过程与方法:

  在反复朗读的过程中理解文章内容,品味文中老妇人的语言,关注当时的社会现状。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味战乱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感悟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

  【教学重难点】 1、品味文中老妇人的语言,把握诗歌内容。

  2、理解作者忧国忧民的高尚情怀,感受作者对民生疾苦的同情。

  【课时安排】:1 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如果你真正关注过唐朝历史,这四个字一定会刺痛你的眼睛,因为那是一场生灵 涂炭、哀鸿遍野的战乱,那是一个浸泡眼泪、铺满鲜血的时代,在这个苦难的时代里,唐 代现实主义诗人杜甫用记录历史的真实笔录,用忧患苍生、悲天悯人的圣人情怀写下了著 名的三吏、三别,我们今天要来学习杜甫的三吏、三别中流传最广的一篇 ——《石壕 吏》。让我们翻开历史画卷,走进这个古老的石壕村。大家都知道,在中国近五千年的历 史长河中,唐朝曾是一个疆域辽阔、国力强盛、经济繁荣的朝代。

  那么你们知道唐朝由盛到衰的转折点是什么吗?(安史之乱) 对,安史之乱从公元 755 年开始,整整持续了八年,这八年,大唐土地上一直是狼烟四 起、战事连绵;这八年,整个大唐江山民不聊生、生灵涂炭。特别是公元 758 年的冬末, 郭子仪、李光弼等九位节度使的六十万大军兵败邺城,大唐政权更是危在旦夕。唐王朝为 补充兵力,便在洛阳至潼关一带,强行抓人当兵,人民苦不堪言。而就是这一时期,伟大 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根据自己的真实见闻,用记录历史的笔录,用忧患苍生、悲天悯人的 情怀写下了著名的三吏三别,用诗歌的形式向后人展示了那段充满战火和硝烟,浸满眼泪 和辛酸的历史。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其中最著名的一首--------石壕吏 二、走进石壕村 1、熟读诗歌 (1)学生自读。要求:标出生字、难字读音。

  (2)听读诗歌,划分节奏(多媒体播放音频朗读) 提示:五言诗节奏一般是二一二或二二一,个别句子情况特殊除外。

  (3)学生练读。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初步读出感情。

  龚 丽

   (4)检查朗读并评价。

  2、复述故事(提示:根据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要素进行) 大诗人杜甫走进石壕村究竟发生了一个怎样的故事呢?下面我们来讲述这个故事。在讲述 之前,请大家关注几对词语。暮——夜 ——有 幽咽——呜咽 独——只 请大家勾画出来。有些词语是诗中成对出现的,直接画个圈儿;有些词语与它配对 的,是我补充的,请注在这个词的旁边。

  (学生勾画,标注) 师:我们请一列的同学辨析这些词语。请第一位同学告诉我们,“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 人”。诗人傍晚就到石壕村了,却发现这些官吏们夜晚才来捉人,你觉得这两个时间上的 变化,能说明什么? 生 1:我觉得当时的官吏很着急地在捉人,所以等到夜里。因为夜里人们都回去休息了, 很好捉人。

  师:乘着夜色,悄悄潜入村里,别人都在睡觉,把握更大。看来捉人的官吏们心情是非常 急切的。是强迫的,是硬给拽走的。“捉人”让我们仿佛看见,别人在跑,他在追,追到 了,抓了就走。比“征兵”“抓丁”更能表现百姓当时的生活状态再加上一个“夜”字, 表明县吏“捉人”的手段狠毒:官府“捉人”之事时常发生,人民白天躲藏或者反抗,无 法“捉”到,于是就于人民已经入睡的黑夜,来个突然袭击。兵荒马乱、鸡犬不宁 再下一个同学,你看,“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怒”和“苦”同时出现在一 个句子里,你的感觉是什么?这两句极其概括、极其形象地写出了“吏”与“妇”的尖锐 矛盾 “独与老翁别”为什么不能说“只与老翁别”?“独”与“只”在这儿是一样的,只能与 老翁告别了,老妇不在家了。为什么要说“独”? 孤单凄凉的感受,这样一种悲伤的氛围 就渲染出来了,一个“独”字,意蕴丰富。表明昨暮投宿,老翁老妇双双接待,今晨登 程,只有老翁一个相送,老妇已被去承担那根本不应由她承担的徭役了。相送者、被送者 的凄惨心情都无法表述。言简意深,凄情绵绵无尽 三、倾听妇之苦 刚才我们走进了石壕村,我们看到石壕村里有这样一群人,那我们再来听听他们怎么 说吧。在这个石壕村里,主要说话的是谁呢? 生:老妇。

  师:我们来听听老妇人说话。我想请一个女同学来扮演一下。全体男生读 “吏呼一何怒”,全体女生读“妇啼一何苦”,我读“听妇前致词”,你就往下读,就 把老妇人的这段话读一遍,想想为什么要 男生读“吏呼一何怒”,应该用什么样的语气?女生读“妇啼一何苦”,用什么样的语 气?准备好,开始—— 1、请在文中找一个最恰当的字概括老妇的遭遇。(苦) 2、找出具体表现老妇“苦”的诗句,抓住关键词,说说老妇有哪些苦? 四、品读吏之怒 我们听到的都是老妇人一个人在陈述,她不可能是一个人在讲话的。你仔细看看就会 捉人——征兵、抓丁 怒——苦 且——自 无

   发现,这“一何怒”的官吏其实一直在逼问她,只是诗人没写而已。我们来想象一下,同 桌左边的同学做官吏,你用我们现在的语言来逼问老妇人,右边的同学用老妇人的原句说 就行。我们来展开这段对话,试试看。想象老妇面对吏怎样的逼问才有这样一番说辞?从 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什么?难道“呼喝何其之怒”的吏就此就沉默了?就洗耳恭听老妇的 “抒情独白”? 【这种“藏问于答”的表现手法,让我们进一步感受到悍吏的蛮横、凶 悍;老妇的悲伤、凄苦、无助。

  】 请学生仔细研读并作批注,准备表演。

  ( “藏问于答,明暗结合” ) 五、察作者之忧 【“夜久”二字,反映了老妇一再哭诉、县吏百般威逼的漫长过程,也表露出诗人对 他们的遭遇万分关心,彻夜难眠。关心百姓疾苦之情溢于言表。】那么,诗人那天到底是 怎样的一种心境呢?有人说,杜甫耳闻悲剧发生却一直躲着不出来,对石壕吏的暴行也始 终保持沉默,实在愧对“诗圣”的称号?你赞同这个观点吗?为什么?(朗读注释①)杜

  甫之所以伟大,在于他用一支诗笔,来描绘最底层、最苦难的百姓的生活。国 难当头,他不是写风花雪月,写江山美景,他的眼睛始终在看我们身边的最普通的百

  姓,这是最让我们感动的。永远装在我们的心中标出反映“安史之乱”发展的关键词,重 读“崩溃”、抽丁两个词,思考:这两个词说明了当时怎样的现状? 【“崩溃”、“抽丁”两个词,说明“夜捉人”式的征丁拉夫是是迫于情势,不可避 免的“覆巢之下,焉有完卵?”当一个国家陷入战争,人民的命运就与国家紧紧地连在了 一起杜甫非常同情一家人的遭遇,但又希望尽早结束战难,抽丁又很正常他在既忧国又忧 民中十分矛盾痛苦,无可奈何】 六、课堂结语

  一面关心国家的命运,一面同情百姓的遭遇。他的脉搏和着国家的命运一 起跳动,他的心灵和百姓息息相通。这就是诗圣的情怀——忧国忧民。他的诗 透露着浓浓的生活气息,那么真实、那么朴素,这就是诗圣之所以为诗圣的原 因了。郭沫若先生曾这样评价他:民间疾苦,笔底波澜;世上疮痍,诗中圣 哲。愿我们每一个人都能像诗圣一样,把国家和人民的命运放在心间。

  七、布置作业 <石壕吏》是名家名作,是各版本语文教材的必选课目,所以必须踏踏实实地上好这 课;如能以这篇课文为契机,激发学生对现实主义文言作品产生阅读兴趣,就善莫大焉 了。至于本课的设计思路简单地说就是由写作背景的“面”介绍进入这个作品的“点”学 习;由简单情节的熟悉到复杂深沉的情感把握;由感知到质疑到品味。《石壕吏》作为现 实主义诗人杜甫叙事诗中的杰作,篇幅不长,内容却十分丰富,情节性也较强。它以“耳 闻”为线索,按时间的顺序,一步步深入,从投宿叙起,以告别结束,整个故事有开始、 发展、高潮、结局,情节完整,并颇为紧张。这很符合级学生的阅读“口味”,学生在阅 读后对整件事情也有较深的感触,这是这首诗作为教学材料的一个优点。所以在教学时, 我从情节入手来引导学生熟悉文本,

  

篇三:石壕吏教案一等奖

  《石壕吏》教学设计

  《石壕吏》教学设计范文(精选 7 篇)

  《石壕吏》教学设计 1

  【教学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

  2、揭露官吏的横暴;

  3、同情人民的苦难。

  【教学重、难点】 体会老妇的话对表达文章中心的作用。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介绍背景导入,简介作者 1、介绍背景。

  2、简介作者。

  二、出示教学目标 三、整体感知 1、质疑,画出难懂的句子。

  2、谈谈你的初步感悟。

  四、看图理解课文 1、根据图画找出对应句。

  2、有人认为老妇的话不是一口气说出来的,而是吏一步一步逼问出来的。试 据此想象吏与妇对话的情景。

   五、说一说 用现代汉语说说下列句子的意思。

  六、复述课文──“走进石壕村” 七、合作探究 石壕村这户人家,留下的老翁、儿媳、幼孙三人以及老妪的命运将会怎样呢? 八、感受今天美好生活 欣赏音乐《家和万事兴》。

  《石壕吏》教学设计 2

  教学目标:

  1、了解诗人,积累文学常识。

  2、反复诵读,体会古体诗句式、韵律等特点。

  3、品读诗文,理解诗歌,体会巧妙构思及语言特点。(重点) 4、品析诗文,感受诗中的社会现实与诗人的情怀。(难点) 教学方法:诵读法、自主探究法、教师点拨法 一、新课导入 长达八年的安史之乱使唐朝由盛转衰,人民在这八年中饱尝的却是数不尽的疾 苦,道不完的灾难。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根据自己的真实见闻写就“三 吏”“三别”,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石壕村,倾听他痛心的嗟叹。

  二、走近诗人,知晓背景 以填空题的形式提示学生回答有关杜甫的文学常识,通过视频的形式大致了解 杜甫的人生轨迹,通过课本注释介绍知晓本诗的创作背景。

  三、诵读诗歌,感知音韵 1、反复诵读,感知古体诗的音形韵律特点 学生自读,教师纠正字音;

   播放音频,学生听读,把握节奏韵律;

  学生再读,感知内容,读出节奏和韵味。

  2、结合《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观察,明确杜甫创作的古体诗的特点。

  字数灵活,五言、二言、七言、九言句等;

  句数可多可少,可奇可偶;

  韵律多变,不究平仄。

  四、理解诗意,明确结构 1、结合注释,师生共同梳理诗歌大意。

  2、从内容上看,这是一首叙事诗。记叙的时间、地点、主要人物、事件分别 是什么? 明确:时间:晚上;地点:石壕村老妇人家中;主要人物:官吏、老妇人;事 件:官吏捉人。

  3、请你结合译文,用自己的话讲述诗歌中的故事。

  开端:诗人日暮投宿,遇到官吏深夜捉人;

  发展:老妇人开门哭诉,讲述家庭饱受战祸的现状;

  结局:老妇人被抓走,诗人与老翁告别。

  五、分析构思,体悟主旨 1、请分别用诗中的一个字,概括差役与老妇的形象? 明确:差役――怒(嗔怒,蛮横) 老妇――苦(艰难,悲苦) 2、老妇苦在何处? 明确:丧子之痛、家境困窘、年老应役。

  3、有人读完这首诗歌说老妇人致词中的内容是它主动一口气表达出来的,你 怎么认为? 明确:构思之巧――藏问于答(寓问于答)。

   诗人明写老妇,暗写差役,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他的思想矛盾。赞扬老妇人自 请应役的精神,含蓄揭露统治阶级爪牙的残暴。

  4、石壕吏粗暴地吆喝了些什么?(结合老妇的回答,发挥想象,补充石壕吏 的话)

  5、投宿这样一个家庭,见了这样一件事情,听了这样一段话,“我”制止了 吗?“我”说话了吗?你能体会出诗人怎样的心情?

  明确:A、内疚、自责。B、纠结、矛盾。

  六、体悟情怀,总结升华

  1、结合背景,明确诗人的情怀:

  上忧国难,下怜百姓。

  2、小结:

  郭沫若先生称颂杜甫:“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杜甫 以诗文为史,他颠沛流离却心系天下,真可谓诗中“圣杰”!愿杜甫精神长存,世 间再无战乱!(再读诗歌)

  七、作业布置

  1、背诵并默写《石壕吏》。

  2、发挥想象,增加细节,将《石壕吏》改写成一则小故事(不少于 300 字)。

  《石壕吏》教学设计 3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首诗,积累一些文言词语。如走、致词、裙、前途 等。

  2、在反复诵读中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体会诗人的复杂思想情感。

  3、了解写作背景及“安史之乱”给当时百姓造成的深重灾难,教育学生珍爱 和平幸福的生活。

  教学重点

   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首诗。

  2、在反复诵读中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体会诗人的复杂思想情感。

  教学难点 体会诗人的复杂思想情感。

  教学时数 1 课时 教与学设计 一、导入 1、播放视频材料。

  2、导语。

  二、教学 1、读一读 (1)读背景材料。让学生先读注释①,并看教材插图,了解写作背景。

  (2)学生自读。让学生圈点批注自己认为重要的或者不理解的字词句子,学 生交流后,教师以课件展示字词。

  (3)指名学生朗读。让其他同学做评价。

  (4)教师范读。强调感情。结合具体诗句做朗读指导(停顿、语速、语调方 面)。

  (5)学生齐读。

  (6)你读出了什么? 2、理一理 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学生读诗,教师适时讲解点拨,帮助学生疏通文 意,整体把握诗歌内容。

  “夜捉人”表现了当时怎样的社会现实?结合全诗,用自己的话,描述一下。

  3、想一想 (1)读后,你对诗歌及其诗人杜甫有什么话要说吗?

   (2)有人认为老妇的话句句都是差吏逼出来的。你如何认为? (3)题为《石壕吏》,作者为何不把差吏的话直接写出来? 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在合作讨论中探究问题。

  4、练一练 让学生有感情的朗读,可能的话,让学生试背。

  5、写一写 把《石壕吏》改写成一篇记叙文。若有兴趣,也可改写成一幕短剧。(提示 略) 三、结语 战乱将人民置于水深火热之中。封建时代社会的动荡,政权的更替,给人民带 来深重灾难。我们生活在和平年代,建设和谐社会是我们的责任。感恩社会,回报 社会,做一个有益于社会进步的人!(以歌曲《战争不是问题》做背景音乐,并以 课件展示结语,以营造情景,引导学生珍爱和平幸福的生活。) 附板书设计 石壕吏 杜甫

  《石壕吏》教学设计 4

  【教学目的】 〖知识与技能〗 学习通过叙述故事、刻画人物反映社会现实、表达思想感情的写作方法;学习 通过写景、定物抒发感情的写作方法。

  〖过程与方法〗 背诵和研讨。

  〖情感与价值观〗 体会作者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本课课时安排】

  

篇四:石壕吏教案一等奖

  《石壕吏》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杜甫诗歌的发展和“诗史”的特点;

  (2)、背诵《石壕吏》。

  2、过程与方法

  (1)、反复朗读,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

  (2)、分组讨论、交流,合作探究。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诗人情感,了解民生疾苦,感受唐王朝由盛而衰的

  变化过程。

  教学重难点

  1、 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

  2、 了解杜甫诗歌内容的发展和特点。

  教具准备:多媒体投影、课件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预习:

  1、 查工具书,读准下面加点字的音:

  逾(yu′) 戍(sh‵u) 老妪(y‵u)

  泣幽咽(y‵e)

  2、 熟读《石壕吏》,做到基本成诵。

  3、 大致理解诗歌的含义。

   一、 导课:

  从年青时朝气蓬勃到中年目睹战乱的杜甫,诗歌中吟咏

  的感情也发生了变化,让我们来读一读。

  二、 新授:

  1、背景介绍:

  公元 758 年,为平息安史之乱,唐将郭子仪、李光弼等 九位节度使,率兵二十万围攻安庆绪所占的邺郡(现河南省 安阳县),胜利在望。但在第二年春天,由于史思明派来援 军,加上唐军内部矛盾重重,形势发生了很大变化。在敌人 两面夹击之下,唐军全线崩溃。郭子仪等退守河阳(现河南省 孟西县),并四处抽丁补充兵力,杜甫这时刚好从洛阳回华州, 途经新安、石壕、潼关等地,根据自己目睹的事实,写了一 组诗“三吏三别”,《石壕吏》就是其中一首。

  补充: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

  三别《新婚别》、《无家别》、《垂老别》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自京赴奉先咏怀五 百字》

  2、有感情的朗读诗歌。(可先由教师范读或领读、学 生齐读、分组比赛等方式进行)

  3、课文分析:

  师:从内容看这是一篇什么诗?记叙的时间、地点、人 物分别是什么?

   (学生分组讨论、交流后教师归纳)

  体裁:叙事诗

  时间:暮

  地点:石壕村

  人物:老妇、老翁、官吏、诗人

  师:如果用原文中一句话概括全文,应该是那句?

  生:有吏夜捉人。(如有不同答案,教师可引导)

  师:为什么是“夜”捉人?老翁为什么要“逾墙走”?

  生甲:表明官府捉人之事经常发生,白天抓不到兵丁

  只能晚上偷袭;

  生乙:表明石壕吏抓人的手段狠毒,连老人也不放过。

  教师归纳:说明当时社会的黑暗和官府征兵的无度。

  师:两个主要人物出场各自是什么态度?

  生:“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板书:“呼”、“啼”、“怒”、“苦”(形成强烈的对照)

  师:加重了感情色彩,有力的渲染出县吏如狼似虎,

  并为下文老妇的诉说制造出悲愤的气氛。

  师:老妇人致词的内容包含哪几方面的意思?

  (1)、一家三男全部应征邺城,两个已死;

  (2)、目前家境的贫寒;

  (3)、老妇自请服役。

  师:自请服役时老妇人心里真实的想法是什么?

  (学生分组讨论,举手回答后教师补充)

   师:自请服役暗示掩护老翁、儿媳以及孙子的心理。

  师:有人读完文章说显然老妇人致词的三层意思是一 口气表达出来的,你怎么认为? 生:不是,是管吏再三逼迫的。

  师:明写老妇,暗写官吏的用意何在? 学生讨论后教师归纳:在表现手法上运用了“藏于问 答”,使内容更加集中精炼。更加突出战乱给人民带来的沉 重灾难,也反衬出官吏的凶暴蛮横。

  师:老妇人和官吏的性格各是怎样的? 老妇:勇于承担苦难 官吏:凶暴蛮横 师:请大家尝试思考这篇叙事诗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学生举手发言) 三、 课堂小结:

  石壕村这一户人家,三男被征,两男战死,老妇又被抓 走服役,留下老翁、寡媳、幼孙三人,在兵荒马乱中将何以 度日?等待老妪的又将是怎样的命运呢?诗人的心,是与受 苦难的劳动人民息息相通的。诗人抨击石壕吏的凶暴气焰和 冷酷无情,对安史之乱中人民遭受的苦难表示深切的同情。

  (学生再一次富有感情的齐声朗读课文) 四、 布置作业:

  1、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2、选用时作业设计。

  3、日记:尝试将本篇文章改写成一篇记叙文或一幕短 剧。(要求:按照剧本的格式抒写,写出人物的动作、语言、 表情等细节,选出优秀剧本进行表演。) 五、 教后反思:

  古文教学主要是让学生在情境感悟中体味诗人的酣畅 豪情,培养学生的语感,积累文言词汇,为以后进一步的学 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本课教学中要让学生多读,力求当堂背诵。通过教学 实践我感觉课堂容量太大,教材挖掘过深,没有留给学生足 够的思考时间,这样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兴趣。其次是教学方 法陈旧,创新不够,课堂讲的多,学生说的少,剥夺了学生 的主体地位,没有运用有效课堂教学模式。最后,在分组讨 论上只注重形式,效果却不佳。

  此外,感觉自己对教材的把握还不到位,各部分过渡 不够自然,课堂语言不够精炼,普通话有待提高。

  希望以后能从以上几个方面加以改进,不断进行探索, 创新实践,力争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篇五:石壕吏教案一等奖

  《石壕吏》教学设计

  【导入新课】

  杜甫是我国历史上屈指可数的几个伟大诗人之一,他出生在一个没落的封建 官僚家庭,一生经历了很大的转折,他从炫耀自己的家族转到关心国家命运,从 抒写个人的情感转到关心人民的疾苦,是艰苦的生活使他变得伟大,是多难的命 运升华了他的才华。公元 755 年,唐朝爆发了“安史之乱”,一时间山河支离破 碎,百姓流离失所。有着“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的杜甫亲身经 历了这场战乱,写下了著名的“三吏”“三别”。今天,让我们跟随诗人的脚步走 进石壕村,去重温那段兵荒马乱的历史,感受诗人心系苍生的情怀。

  【学习目标】

  1、了解杜甫及写作背景。

  2、通过诵读,把握诗歌内容。

  3、了解藏问于答的写法及诗人复杂矛盾的心理。

  4、了解战乱给人民带来的深重苦难,感受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

  【作者简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 河南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被世人尊为“诗圣”, 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他的约 1400 余首诗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备受推崇,影响深远。

  他的《登高》《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闻军官收河南河北》以及“三吏”“三别” 等,都是脍炙人口的名作。

  【背景链接】

   安史之乱从公元 755 年开始,整整持续了八年,这八年,大唐土地上一直是 狼烟四起、战事连绵;这八年,整个大唐江山民不聊生、生灵涂炭。特别是公元 758 年的冬末,郭子仪、李光弼等九位节度使的六十万大军兵败邺城,大唐政权 更是危在旦夕。唐王朝为补充兵力,便在洛阳至潼关一带,强行抓人当兵,人民 苦不堪言,而《石壕吏》讲述的这个故事是作者亲眼目睹的当时生活中真实的一 幕。

  【读音停顿】

  石壕吏 杜甫

  暮投/石壕(háo)/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yú)墙/走,老妇/出门/ 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听妇/前/致词:三男/邺(yè)城/戍(shù)。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 出入/无/完裙。老妪(yù)/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 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yè)。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疏通文意】

  暮. 投.石壕村,有吏.夜 捉.人.。老翁逾.墙 走.,老妇出门看。

   暮:傍晚

  投:投宿

   吏:差役

  捉人:抓壮丁

   逾:越过

  走:跑,逃跑

  译文:傍晚我投宿在石壕村,正碰上有差役在趁夜抓壮丁。老翁吓的翻墙逃

  跑了,老妇赶忙出门察看。

  吏呼. 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呼:喊,叫嚷 一何:多么

   啼:哭

  苦:悲苦,凄苦

  译文:差役的叫嚷多么暴怒!老妇哭得又是多么悲苦!

  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 偷.生.,死者 长.已.矣!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老.妪.力虽衰,请 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前:上前 男:儿子

  戍:防守

   附书至:捎信回来

   新:新近,刚刚

   存者:幸存的,活着的 偷生:苟且活着

   长已:永远的完结

   人:指男人

   有孙母未去:因为“有孙”,所以“母未去”

   裙:泛指衣服

   老妪:老妇

   从:跟从

   应:应征

  役:兵役

   犹得:还能够

  译文:只听见老妇上前对差役说话:“我三个儿子都到邺城防守了,一个儿

  子托人捎信回来说两个儿子最近战死了。幸存的暂且苟且活着,死去的人就永远

  的完结了。家里实在没有能打仗的男人了,只有一个吃奶的孙子。因为有孙子,

  所以他的母亲还没有离去,(可怜)她进进出出连件完整的衣服都没有。我虽然

  年老力衰,但请您让我跟您连夜归营,赶快去应征河阳的兵役,还能来得及给军

  营准备早饭呢。

  夜.久.语声绝,如.闻 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夜久:指夜深

   如:好像

  泣幽咽:低声的哭泣

   登前途:指向前赶路

  译文:到了深夜,说话的声音没有了,我好像听到有人低声地哭泣。天亮登

  程赶路的时候,只同那个老翁告了别。(老妇已被差役抓去服役了)

  【整体把握】

  1、这首诗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明确:讲述的是在安史之乱时期,作者夜宿石壕村时目睹差役在一村民家强行征 夫的故事。

  2、全篇是围绕哪两个字展开的?

  明确:捉人。

  3、这户村民有哪些家庭成员?他们苦命在何处?

  明确:儿子:三男邺城戍,二男新战死;

  儿媳:出入无完裙;

  孙子:尚在乳下;

  老妇:老年丧子,暮年从军;

  老翁:妻离子散,有从军之忧。

   4、划分结构,说说这首诗的写作顺序。

  明确:第一部分(1):致词的由来:有吏夜捉人。这是故事的开端。

  第二部分(2-3):致词的内容:重大牺牲、家中现状、自请应役。这是故事

  的发展、高潮。

  第三部分(4):致词的结果:独与老翁别。这是故事的结局。

  写作顺序:时间顺序。

  【合作探究】

  1、开头四句是故事的发生,交待了什么内容?哪一句预示有一场灾难降临?

  明确:时间:深夜;地点:石壕村;人物:老妇、老翁、捕吏、诗人;事件开端:

  吏夜捉人。

  预示灾难降临的句子:有吏夜捉人。

  2、“暮投石壕村”揭示了怎样的社会现状?

  明确:封建社会,旅客们都“未晚先投宿”,而作者暮色苍茫才投宿小村庄,可 以设想战乱不敢走大路,或者城镇已经荡然一空,无处歇脚,总之不仅点明投宿 时间和地点,而且和盘托出了兵荒马乱、鸡犬不宁的社会现状。

  3、怎样理解“有吏夜捉人”?

  明确:是“捉人”,而不是“征兵”、“招兵”,已经表明差吏强抓老百姓当兵;前 面又加上一个“夜”字,更表明差吏时常抓人,以致白天难以抓到,就趁夜深人 睡来搞突然袭击,凶狠残酷。

  这句诗起到渲染紧张恐怖的气氛、总领全文的作用。

  4、老翁为什么要“逾墙”?

  明确:家国之间难以两全,但必须保存男丁。

  5、“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这两句的用词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体现了诗 人什么样的感情?

  明确:“一呼”、一“啼”、一“怒”、一“苦”,形成了鲜明的对照。两个“一何”, 加强了感情色彩,既表现出 “吏呼”咆哮如雷,“妇啼”悲伤凄苦,又体现了诗 人强烈憎恨差役、深刻同情老妇的感情。

  6、“听妇前致词”是谁在听?

  明确:是诗人、官吏在听。

   7、老妇的苦啼申诉包含几层意思?

  明确:(1)老妇的三个儿子都上了战场,两个儿子已经战死,她家已为战争作出 巨大牺牲。

  (2)老妇家中只有一个吃奶的小孙子和因乳孙而未离去的没有完整衣服的一个 儿媳,家庭现状极其凄惨。

  (3)老妇为了避免年迈丈夫、乳孙、儿媳被捉,被逼得只能挺身而出,自请应 役了。

  8、老妇一家三男被征,说明了什么?三男已死二男,又说明了什么?

  明确:说明兵役之苛酷,战争之惨烈。

  9、老妇说“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有什么用意?

  明确:希望得到差役的同情,免于“捉人”。

  10、差役是否大发慈悲放过老妇了呢?请从书中找依据。

  明确:没有。

  从“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中的“独”字,知道老妇已被捉走。

  11、促使老妇急请服役的真正原因是什么?

  明确:掩护家人。官吏急于抓人,置老妇的苦苦哀求于不顾,因急而逼。在不断 逼问、逼迫之下,老妇只能急请服役。

  12、“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中“如”字用得很含蓄,假如有人在哭,那么 会是谁在哭呢?假如没人哭,作者为何有此感觉?

  明确:从“独与老翁别”中知道老妇已被捉走。老翁已经归家,那么那位吞声饮 泣,不敢放声痛哭的,自然是给孩子喂奶的年轻寡妇和家破人亡的老翁。还有家 家户户被抓走遗留的可怜百姓。还有杜甫。错觉出自诗人那忧国忧民之心

  13、杜甫为什么没有被抓走呢?

  明确:因为杜甫当时做的是华州司功参军,在免除军役的名单当中。

  14、杜甫为什么对悍吏捉人保持了沉默?甚至都没有安慰老翁呢?

  明确:从时代背景看,这场平叛战争关乎国家和民族的命运。所以杜甫支持并希 望它能够获胜!这难以避免地需要人民从大局出发,做出牺牲。

  他也很同情百姓在这场战争中流离失所,家破人亡的境遇,他也很憎恨官吏

   的残暴!但是一人之力无法改变当前局势,作者内心痛苦且无奈!

  15、诗中的老妇是个什么样的人?

  明确:聪明机智。老妇提出要自己和差吏去军营,避免了孙子、儿媳、老翁受到 伤害;

  勇于献身。不让老翁去,而是自己前往。

  总之,这位老妇人是中国古代劳动妇女的一个缩影,她身上具有聪慧、善良、 无私的宝贵品质。

  16、分析石壕吏的形象。

  明确:石壕吏开头出现,中间便隐入幕后,“捉人”“一何怒”可以看出官吏态度 蛮横,凶暴无比。

  17、归纳主旨

  明确:全诗通过诗人的见闻,详写老妇的痛苦申诉,描绘出战乱给人民带来的沉 重灾难,揭露了官吏的横暴,表露了作者对时局的忧虑,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也歌颂了石壕老妇勇于承担苦难的精神。

  18、老妇的话不是一口气说出来的,而是吏一步步逼问出来的。这是一种什么表 现手法?

  明确:这是“藏问于答,明暗结合”的手法。

  19、根据老妇的答话补充石壕吏的问话。

  石壕吏:________________ 老妪: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石壕吏:________________ 老妪:室中更无人。

  石壕吏:________________ 老妪:惟有乳下孙。

  石壕吏:________________ 老妪: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石壕吏:________________ 老妪: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明确:汝家有男丁否? 尚有他人否? 内室是何人? 一定还有人! 还有他人否?

   20、诗歌题为“石壕吏”,诗人为什么却没有正面描写“悍吏”?

  明确:(1)从作品形式美的角度来看,诗人虚实交映,藏问于答,不写差吏的追 问,而只写老妇的哭诉,从哭诉中写出潜台词、画外音,将差吏的形象融入老妇 的“前致词”中,有一种言有尽而意无穷的境界。

  (2)从当时的时代背景来看,虽然诗人一向憎恨统治阶级压迫人民的行径,但 目前这场平叛战争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命运,所以作者支持这场战争,并且希望 此战获胜。他同时也明白大敌当前,人民应当为此做出牺牲。正是出于这种考虑, 他对统治阶级爪牙的凶横残暴只是含蓄地予以揭露。

  【写作特色】

  (1)寓褒贬于叙事之中。

  全篇句句叙事,无抒情语,亦无议论语;但实际上,作者却巧妙地通过叙事

  抒了情,发了议论,爱憎十分强烈,倾向性十分鲜明。

  (2)藏问于答。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概括了双方的矛盾之后,便集中写“妇”,不 复写“吏”,而“吏”的蛮悍、横暴,却于老妇“致词”的转折和事件的结局中 暗示出来。

  (3)善于剪裁,叙事中藏有不尽之意。

  一开头,只用一句写投宿,立刻转入“有吏夜捉人”的主题。又如只写了“老 翁逾墙走”,未写他何时归来;只写了“如闻泣幽咽”,未写泣者是谁;只写老妇 “请从吏夜归”,未写她是否被带走;却用照应开头、结束全篇、既叙事又抒情 的“独与老翁别”一句告诉读者:老翁已经归家,老妇已被捉走;那么,那位吞 声饮泣、不敢放声痛哭的,就是给孩子喂奶的年轻寡妇了。

  【课堂小结】

  这首五言古诗通过作者亲眼所见的石壕的差役乘夜捉人的事,揭露封建统治 者的残暴,反映了唐代“安史之乱”引起的战争给广大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表 达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此诗在艺术上的一大特点是精炼,把抒情和议 论寓于叙事之中,爱憎分明。场面和细节描写自然真实。诗既明白晓畅又悲壮沉 郁,是现实主义文学的典范之作。

  【板书设计】

   【课堂检测】

  1、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石壕吏》中,寥寥十个字,不仅点明了投宿的时间和地点,而且和盘托出 了兵荒马乱,鸡犬不宁,一切脱出常轨的时代氛围的诗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石壕吏》中表现老妇自诉自解,意在使差役同情(或表现老妇口述生死, 暗含凄苦无奈)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石壕吏》中,表现人民长期深受兵役之苦(或表明捕吏凶暴,老妇凄苦) 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石壕吏》中表明老妇人确实被抓走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2)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3)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4)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2、下列对本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体现了老妇丧子的悲痛和含悲度日。

  B、“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暗示老妇人已被官吏抓走了。

  C、全诗主要塑造了一个盛气凌人的恶吏形象和一个饱受欺凌的老媪形象。其中, 恶吏是本文塑造的主要人物。

  D、本诗既抒发了诗人对人们的同情,也表达了作者对战争的谴责。

  答案:C

  3、诗人写此诗表现出他思想上的什么矛盾?

  答案:歌颂老妇勇于承担苦难的精神,表明他支持唐王朝进行的这场平叛的战争, 希望能取得最后的胜利。但他又写出老妇一家的悲惨遭遇,又表明他为战争给人 民带来了巨大的灾难而深感悲痛。

  

篇六:石壕吏教案一等奖

  《石壕吏》教学设计范文(精选 7 篇)

  《石壕吏》教学设计 1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首诗,积累一些文言词语。如走、 致词、裙、前途等。

  2、在反复诵读中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体会诗人的复杂思 想情感。

  3、了解写作背景及“安史之乱”给当时百姓造成的深重灾 难,教育学生珍爱和平幸福的生活。

  教学重点 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首诗。

  2、在反复诵读中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体会诗人的复杂思 想情感。

  教学难点 体会诗人的复杂思想情感。

  教学时数 1 课时

   教与学设计 一、导入 1、播放视频材料。

  2、导语。

  二、教学 1、读一读 (1)读背景材料。让学生先读注释①,并看教材插图,了 解写作背景。

  (2)学生自读。让学生圈点批注自己认为重要的或者不理 解的字词句子,学生交流后,教师以课件展示字词。

  (3)指名学生朗读。让其他同学做评价。

  (4)教师范读。强调感情。结合具体诗句做朗读指导(停 顿、语速、语调方面)。

  (5)学生齐读。

  (6)你读出了什么? 2、理一理

   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学生读诗,教师适时讲解点拨, 帮助学生疏通文意,整体把握诗歌内容。

  “夜捉人”表现了当时怎样的社会现实?结合全诗,用自己 的话,描述一下。

  3、想一想 (1)读后,你对诗歌及其诗人杜甫有什么话要说吗? (2)有人认为老妇的话句句都是差吏逼出来的。你如何认 为? (3)题为《石壕吏》,作者为何不把差吏的话直接写出来? 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在合作讨论中探究问题。

  4、练一练 让学生有感情的朗读,可能的话,让学生试背。

  5、写一写 把《石壕吏》改写成一篇记叙文。若有兴趣,也可改写成一 幕短剧。(提示略) 三、结语 战乱将人民置于水深火热之中。封建时代社会的动荡,政权 的更替,给人民带来深重灾难。我们生活在和平年代,建设和谐

   社会是我们的责任。感恩社会,回报社会,做一个有益于社会进 步的人!(以歌曲《战争不是问题》做背景音乐,并以课件展示 结语,以营造情景,引导学生珍爱和平幸福的生活。)

  附板书设计 石壕吏 杜甫

  《石壕吏》教学设计 2

  教学目标:

  1、了解诗人,积累文学常识。

  2、反复诵读,体会古体诗句式、韵律等特点。

  3、品读诗文,理解诗歌,体会巧妙构思及语言特点。(重 点) 4、品析诗文,感受诗中的社会现实与诗人的情怀。(难点) 教学方法:诵读法、自主探究法、教师点拨法 一、新课导入 长达八年的安史之乱使唐朝由盛转衰,人民在这八年中饱尝 的却是数不尽的疾苦,道不完的灾难。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

   根据自己的真实见闻写就“三吏”“三别”,今天我们就一起走 进石壕村,倾听他痛心的嗟叹。

  二、走近诗人,知晓背景 以填空题的形式提示学生回答有关杜甫的文学常识,通过视 频的形式大致了解杜甫的人生轨迹,通过课本注释介绍知晓本诗 的创作背景。

  三、诵读诗歌,感知音韵 1、反复诵读,感知古体诗的音形韵律特点 学生自读,教师纠正字音;

  播放音频,学生听读,把握节奏韵律;

  学生再读,感知内容,读出节奏和韵味。

  2、结合《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观察,明确杜甫创作的古体 诗的特点。

  字数灵活,五言、二言、七言、九言句等;

  句数可多可少,可奇可偶;

  韵律多变,不究平仄。

  四、理解诗意,明确结构

   1、结合注释,师生共同梳理诗歌大意。

  2、从内容上看,这是一首叙事诗。记叙的时间、地点、主 要人物、事件分别是什么? 明确:时间:晚上;地点:石壕村老妇人家中;主要人物:

  官吏、老妇人;事件:官吏捉人。

  3、请你结合译文,用自己的话讲述诗歌中的故事。

  开端:诗人日暮投宿,遇到官吏深夜捉人;

  发展:老妇人开门哭诉,讲述家庭饱受战祸的现状;

  结局:老妇人被抓走,诗人与老翁告别。

  五、分析构思,体悟主旨 1、请分别用诗中的一个字,概括差役与老妇的形象? 明确:差役——怒(嗔怒,蛮横) 老妇——苦(艰难,悲苦) 2、老妇苦在何处? 明确:丧子之痛、家境困窘、年老应役。

  3、有人读完这首诗歌说老妇人致词中的内容是它主动一口 气表达出来的,你怎么认为?

   明确:构思之巧——藏问于答(寓问于答)。

  诗人明写老妇,暗写差役,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他的思想矛 盾。赞扬老妇人自请应役的精神,含蓄揭露统治阶级爪牙的残暴。

  4、石壕吏粗暴地吆喝了些什么?(结合老妇的回答,发挥 想象,补充石壕吏的话) 5、投宿这样一个家庭,见了这样一件事情,听了这样一段 话,“我”制止了吗?“我”说话了吗?你能体会出诗人怎样的 心情? 明确:A、内疚、自责。B、纠结、矛盾。

  六、体悟情怀,总结升华 1、结合背景,明确诗人的情怀:

  上忧国难,下怜百姓。

  2、小结:

  郭沫若先生称颂杜甫:“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 笔底波澜。”杜甫以诗文为史,他颠沛流离却心系天下,真可谓 诗中“圣杰”!愿杜甫精神长存,世间再无战乱!(再读诗歌) 七、作业布置 1、背诵并默写《石壕吏》。

   2、发挥想象,增加细节,将《石壕吏》改写成一则小故事 (不少于 300 字)。

  《石壕吏》教学设计 3

  教材分析:

  “诗圣”杜甫的诗号称“诗史”。《石壕吏》是《三吏》中 的一篇,也是艺术成就较高的一篇。学习《石壕吏》有助于学生 体会以上特点。但理解《石壕吏》的思想内容即诗歌反映的社会 现实较易,体会蕴含在诗作中的思想感情就较难,尤其是这种感 情并未直接点明而又很复杂时更是如此。品味诗作的艺术手法和 精美语言就更是难上之难了。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石壕吏》的写作背景。

  2、通过朗读、把握《石壕吏》的思想内容与的作者情感。

  3、诵读至堂上背诵。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关注现实、关注民生的人文素养。

  教学重点:

   通过朗读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把握《石壕吏》的思想内容与的作者情感。

  教学方法:

  朗读法讨论法归纳法、赏析法、表演法、竞赛法等。

  教学准备:

  学生课前预习熟读诗作,提出疑问;教师搜集资料,制作课 件等多媒体课件。

  设计思路:

  《石壕吏》是杜甫的一首叙事诗,反映的是安史之乱时期老 百姓的痛苦生活,表达了作者对民生疾苦的同情,对朝庭无能黑 暗的批判,是杜甫现实主义诗歌的代表作。我把引导学生体味《石 壕吏》的思想内容与的作者情感作为重点,通过“朗读疏通整体 感知——揣摩模拟人物心理——短剧表演点评”一层层由浅入深 体味诗歌的内容、主题、人物到作者的思想感情,通过多次多元 的对话达到对文本的深透理解,培养学生关注现实、关注民生的 人文意识。

  教学过程:

   导入:

  同学们,今天老师领着同学们进行一次穿越,我们“梦回唐 朝”,去拜访一位大诗人——杜甫。

  一、《梦回唐朝》之第一站:走近作者。

  杜甫(712-770),字子美,唐朝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他的诗歌风格沉郁悲壮,语言瑰丽精确,成为我国古代现实 主义诗歌的高峰,杜甫则被后世尊为“诗圣”。

  他的诗作今存 1400 多首,真实深刻地反映了唐王朝由盛而 衰这转折过程中的种种社会现象,反映了人民的疾苦,谴责了统 治阶级的残暴,揭示了尖锐的社会矛盾,历来被誉为“诗史”。

  二、《梦回唐朝》之第二站:了解一段历史安史之乱

  公元 758 年,为平息安(安禄山)史(史思明)之乱,郭子仪、 李光弼等九位节度使,率兵 20 万围攻安庆绪(安禄山的儿子)所 占的邺郡(河南安阳),胜利在望。但在第二年春天,由于史思明 派来援军,加上唐军内部矛盾重重,形势发生逆转,在敌人两面 夹击之下,唐军全线崩溃。郭子仪等退守河阳(河南孟州市),并 四处抽丁补充兵力。

  759 年(唐肃宗乾元二年)春,已经四十八岁的杜甫,由左拾 遗贬为华州司功参军。他离开洛阳,历经新安、石壕、潼关,夜

   宿晓行,风尘仆仆,赶往华州任所。所经之处,哀鸿遍野,民不 聊生,这引起诗人感情上的强烈震动。根据目睹的现实,写了一 组诗:“三吏”“三别”、

  三、《梦回唐朝》之第三站:拜读一首诗《石壕吏》 (一)明确学习目标。

  1、熟读这首诗。

  2、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

  3、背诵这首诗。

  (二)读诗 1、读准字音。

  2、读出节奏。(五言:二、三停顿) 3、读出感情。(语调要低沉、悲愤沉郁) 1)、读准字音。

  逾(yu)邺(ye)戍(shu)老妪(yu)咽(ye) 2)、论诗 1、论思想内容。

  2、论写作特色。

   3、论遣词造句。

  四、《梦回唐朝》之第四站:拓展延伸 春望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1、本诗首联作者写春望所见。一个“____”字,使人怵目 惊心;一个“深”字,让人________。虽是写景,但实为抒感, 寄情于物,托感于景。

  2、后三联写诗人内心感受,突出了诗人怎样的渴望? 五、课堂检测 1、表明战争惨烈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

  2、表明“老妇”一家贫困生活的句子是:____________。

  3、《石壕吏》哪句话写出了官吏的凶狠:_____________。

  4、《石壕吏》中表明老妇人被抓走的诗句是:_________。

  六、背诗

   1、化整为零,步步为营。

  2、按图索“意”,读图背文。

  七、告别唐朝。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 寒士俱欢颜”!战争会给人民带来巨大的灾难。我们要珍惜和平, 保卫和平,不让:“三吏”“三别”的悲剧重演! 八、布置作业。

  1、阅读杜甫“三吏”“三别”的另外五篇__, 用心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把《石壕吏》改写成一篇记叙文。

  [提示]石壕吏和老妇人是诗中的主要人物,要立于善于运 用想像来刻画他们各自的动作、语言和神态;还要补充一些事实 上已经发生却被诗人隐去的故事情节。

  《石壕吏》教学设计 4

  【教学目的】 〖知识与技能〗 学习通过叙述故事、刻画人物反映社会现实、表达思想感情 的写作方法;学习通过写景、定物抒发感情的写作方法。

   〖过程与方法〗 背诵和研讨。

  〖情感与价值观〗 体会作者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本课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重点】 差吏夤夜捉人的凶残,老妇形象的凄苦,她家遭遇的悲惨, 诗篇社会意义的深刻,诗人对苦难人民的同情。

  【板书设计】 石壕吏 杜甫 差吏夜里捉人吏呼怒妇啼苦 家庭凄惨被逼自请应役老妇被捉惨别老翁 反映战乱现实同情苦难人民 【教学过程】

   一、由教学过的赞美古代巾帼英雄的《木兰诗》,引出将教 学的反映战乱中人民苦难的《石壕吏》(板书诗题)

  二、结合注释①简介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和诗人情况

  这首诗创作于唐肃宗乾元年(759)。当时唐军60万在 邺城被叛军打败,唐王朝为了补充兵力,便在四处大肆抓人当兵, 人民苦不言。杜甫在安史之乱爆发以后,曾被叛军俘虏,夹在难 民当中奔走,和人民一起负荷着时代的痛苦,思想感情和人民贴 得更紧。这一年,他从华州往洛阳探视,在返回华州途中亲见差 吏将老人、少年、结婚才一天的青年,都统统抓去当兵,心情沉 痛激愤,就创作出了《三吏》、《三别》。这组诗篇镜子般地反 时的战乱社会现实,《石壕吏》是《三吏》中的一篇。

  三、要求学生参看注释,理解词义、句意、全诗大意

  四、指定学生一人朗读全诗。要求读音准确,读出节奏

  五、引导学生分析这首诗

  1、指定学生朗读第1段后,引导学生分析这一段。

  ⑴第1段哪一句是关键句?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在诗 篇中起着什么作用?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暮投石壕村”,由诗人投宿地点,点明故事发生的地点, 表明诗人目击耳闻了故事的始末(板书:目击耳闻)。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有吏夜捉人”是诗篇的关键句。是“捉人”,而不是“征 兵”、“招兵”,已经表明差吏强抓老百姓当兵;前面又加上一 个“夜”字,更表明差吏时常抓人,以致白天难以抓到,就趁夜 深人睡来搞突然袭击,凶狠残酷。这一句揭开了故事的序幕,故 事也循此而展开(板书:凶残夜捉揭开故事序幕)。

  ⑵三、四句表明了什么情况?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表明差吏夜间抓人,连老翁 也一样抓走,已经屡见不鲜;所以老翁夜间一闻捶门声音,就顾 不得年迈体衰、腿脚不灵,赶紧爬墙逃走,而由老妇出门应付。

  这深刻地揭示出战祸连绵、差吏残酷抓人、人民睡卧不得安宁的 情景,揭示了老妇一家悲惨遭遇的社会环境。

  2、指定学生朗读2、3段后,引导学生分析这两段。

  ⑴第2段两句诗的用词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体现了诗 人什么样的感情?在这两段中起着什么作用?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一“怒”, 一“苦”,形成了鲜明的对照;两个“一何”,加强了感情色彩:

  既表现出“吏呼”咆哮如雷,“妇啼”悲伤凄苦,又体现了诗人 强烈憎恶差吏、深刻同情老妇的感情。这两句诗统领老妇苦啼申 诉的记叙(板书:苦啼申诉)。课本编者把这两句诗独立成段, 也是意在强调吏之怒、妇啼之苦和统领后文的作用。

  ⑵第3段只是叙述了老妇的苦啼申诉。差吏是在一直静听老 妇的苦啼申诉而没有怒呼咆哮吗?这是一种什么写法?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差吏决不是一直静听老妇的苦啼申诉而没有怒呼咆哮。这里 是实写老妇的苦啼申诉,虚写差吏的怒呼咆哮,以实现虚,在老 妇苦啼申诉几层意思之间暗含着差吏的怒呼咆哮。

  ⑶老妇的苦啼申诉包含几层意思?从中体现着什么样的进 程?

  回答,教师明确:

  老妇的苦啼申诉包含三层意思,从中体现着老妇不断苦啼申 诉,差吏不断怒呼咆哮的进程。

  ⑷第一层申诉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 者长已矣”,表明老妇的三个儿子都上了战场,两个儿子已经战 死,她家已为那场战争作出巨大牺牲,论理论情都不应再到她家 捉人了。“且偷生”,表明“存者”也生命毫无保障,更无生趣;

  “长已矣”,表露了对死去亲人的无限哀思。老妇沉痛地申诉这 些,意在唤起差吏的恻隐之心,高抬贵手。但是差吏不为所动, 继续怒呼,逼着要人,逼出老妇进一步的苦啼申诉。

  ⑸第二层申诉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表明老妇家中只有个吃奶的小孙子一个孤儿,和因乳孙而未去的 衣服破烂的一个寡媳,家庭情况倍极凄惨(板书:家庭凄惨)。

  老妇申诉这些,意在唤起差吏的怜悯之情,开一面。但是凶狠差 吏仍然不为所动,继续怒呼,逼着要人,甚至要捉走寡媳,逼得 老妇说出下面的话。

  ⑹第三层申诉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表现出老妇为了避免年迈丈夫、乳孙寡媳被捉,被逼得只能挺身 而出,自请应役了(板书:被逼自请应役)。

   3、指定学生朗读第4段后,引导学生分析这一段。

  ⑴这一段前两句的遣词造句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从寡媳低微悲苦的哭泣声, 暗示出老妇已被捉走(板书:老妇被捉)。“夜久”,反映出差 吏不满足于捉走老妇,百般威逼,老妇再三啼请自己应役的漫长 过程,“如闻”,表现出诗人一直在关切倾听幕惨剧的发展,彻 夜未能入睡。

  ⑵后两句的遣词造句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呼应 开篇的“暮投”,一个“独”字,表明昨暮投宿,老翁老妇双双 接待,今晨登程,只有老翁一个相送,老妇已被去承担那根本不 应由她承担的徭役了。相送者、被送者的凄惨心情都无法表述。

  言简意深,凄情绵绵无尽(板书:惨别老翁凄情绵绵无尽)。

  4、引导学生分析这首诗的写作特点,社会意义。

  诗人怎亲以目击耳闻者的身份写出这首诗?产生着什么样 的艺术效果?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开篇句“暮投石壕村”,为以目击耳 闻者身份叙述故事作好了铺垫;结尾段“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

   咽”,表明一直在关切倾听故事的发展:表明了诗人确是故事的 目击耳闻者。除中间主体部分用两个“一何”表达憎恶差吏、同 情老妇的强烈感情以外,通篇都只是平实地叙述故事情节、人物 语言,再没有什么议论抒情的诗句。通过故事情节、人物语言, 展现出老妇一家的悲惨遭遇,塑造出老妇的凄苦形象,控诉了官 府捉人的凶狠残酷,反映了黑暗渗淡的战乱现实,表现了对苦难 人民的深刻同情(板书:反映战乱现实同情苦难人民)。

  5、指定学生一人朗读全诗,要求缓急得当,读出沉痛凝重 的感情。

  〖布置作业〗

  背诵、默写这首诗,进一步品味平实叙述当中的深刻内涵。

  〖课后反思〗

  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发挥他们的主体能 动作用和创新精神的原则,在自主合作、探究中通过各种形式的 诵读,体会诗中的爱国深情。

  《石壕吏》教学设计 5

  【教学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

  2、揭露官吏的横暴;

   3、同情人民的苦难。

  【教学重、难点】 体会老妇的话对表达__中心的作用。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介绍背景导入,简介作者 1、介绍背景。

  2、简介作者。

  二、出示教学目标 三、整体感知 1、质疑,画出难懂的句子。

  2、谈谈你的初步感悟。

  四、看图理解课文 1、根据图画找出对应句。

  2、有人认为老妇的话不是一口气说出来的,而是吏一步一 步逼问出来的。试据此想象吏与妇对话的情景。

   五、说一说 用现代汉语说说下列句子的意思。

  六、复述课文──“走进石壕村” 七、合作探究 石壕村这户人家,留下的老翁、儿媳、幼孙三人以及老妪的 命运将会怎样呢? 八、感受今天美好生活 欣赏音乐《家和万事兴》。

  《石壕吏》教学设计 6

  【教学目标】 1、熟读成诵,能借助注释及工具书积累并理解诗中相关词 语的含义。

  2、品析关键词句,体会诗人在巧妙的叙事中所表达的对百 姓疾苦的同情以及对悍吏的谴责。

  3、了解战乱给人民带来的深重苦难,感受诗人忧国忧民的 情怀。

  【教学重点】

   在诵读课文的基础上,把握诗意,体会诗人在巧妙的叙事中 所表达的感情。

  【教学难点】 品味诗歌语言,联系作者经历,感知一个饱经忧患、忧国忧 民的诗人形象。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回顾旧知 1、读对联,猜诗人。以评价杜甫及其诗作的对联导入。

  2、学生回忆已经学过的杜甫的诗歌,并交流有关杜甫的资 料。

  二、朗读全诗,整体感知 1、读准字音,理解字词,读懂大意。

  2、教师示范诵读,学生朗读。

  3、概括这首叙事诗的主要内容,并补充介绍作者写作本诗 的时代背景。

  三、品读诗歌,重点研读 1、思考:诗歌题目是《石壕吏》,可是诗中提到“石壕吏” 的句子只有两句,主要篇幅却是在写老妇人的诉说,为什么?

   提示:细读老妇人“致词”的十三句诗,想一想老妇人的话 中包含了几层意思?

  老妇人面对官吏怎样的逼问才有这番“致词”的? 讨论交流,想象并补充官吏的问话,从中可以感受到什么? 2、思考:除老妇人的“致词”外,诗中还有哪些诗句让我 们感受到当时兵荒马乱、民不聊生的社会状况?结合关键语句进 行分析。

  四、再次诵读,感悟情感(完成表格,归纳小结) 五、布置作业,拓展提升 1、熟读成诵,掌握关键字词的含义 2、把本诗改写成一篇记叙文。(提示:发挥想象,合理补 充故事情节,注意对人物进行具体的外貌、语言、动作等描写, 适当加上环境烘托。)

  《石壕吏》教学设计 7

  【教学目标】 1、在诗歌赏读中,理解诗歌的内容和情感。

  2、理解课文侧面烘托的写作手法。

   【教学重难点】体会老妇人的凄苦之情。把握诗人的矛盾心 情。

  【教学方法】诵读、讨论与鉴赏相结合。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师:上一节课,大家刚学习了《春望》,今天我们共同来背 诵这首诗,好吗? (检查背诵) 师:我们知道《春望》这首诗抒发是作者在安史之乱发生后 对“国破”的担忧和伤感,安史之乱共 8 年,其中第四、五是战 争最为激烈,人民生活最为艰难时刻,这时杜甫恰好目睹了这一 切,于是他怀着一颗忧民之心创造了大量的现实主义组诗,今天 我们共同来学习其中的一首。

  (师板书《石壕吏》) 二、师生共同解题 师:请大家大声读出标题 生齐读

   师:大家想一想吏是什么意思。

  生回答 师:那石壕又是什么意思。

  生回答 师:同学怎样知道石壕是地名的? 生课文注释 1 有介绍。

  师:同学阅读非常仔细,认后我们在阅读中要充分利用注释, 其实注释 1 还有别的作用啊! 师:那这个标题的意思应该怎么说? 生齐答 三、整体感知:

  师:很显然,杜甫是在写关于石壕吏的事情,那石壕的官吏 们做了什么事情呢?请同学大声诵读第一段,并从中找出答案 来? 生齐声朗读! 师:发现答案了吗? 生有吏夜捉人

   师:板书吏夜捉 师:吏为何要捉人啊! 生要“急应河阳役”。

  师:不错,河阳发生战役了,可是有战役未必一定要捉人, 更不必夜里捉人啊? 生因为当时战事紧张,回找抽丁补充兵力。

  师:你怎样知道这个背景! 生课文注释 1 有介绍! 师:那就请聪明的你,读给同学听一听吧! 师:的确如此,我们要善于利用注释,因为读诗要“知人论 世”,我们读诗一定要在“知世”的基础把握主题! 师:那第一段中,吏找到人吗? 师:那官吏会善罢甘休吗? 师:哦,原来“吏呼一何怒”,那老妇人有何反应? 师:第三段是老妇人哭诉痛苦的内容,我先范读一回,然后 同学自由朗读。

   师:我们读后初步感受了老妇人的“苦”,那同学们可以从 文中找一个字词或一个句子,来仔细体味其中苦的滋味。

  生自由讨论,或同桌,或邻近座位讨论。

  师:巡视,与学生亲切交流,点拔,启发、展示。讨论成果

  师:大家讨论十分积极,哪位同学先来谈一谈,好吗?

  可能会出现:

  1、“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非常凄苦,老妇人刚刚连 丧二子,十分悲惨。

  2、“三男邺城戍”也写出老妇人的苦,因为她的三个儿子 都上了战场,走上了前线,老妇人肯定为他们生命担忧,而且这 个家庭生活也没有了着落。

  3、“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这一句话,老妇人不仅 命运悲惨,生存也十分艰难。

  4、“老妪力衰……炊”这句,读起来也让人心酸,老妇人 虽然力气衰弱,但自己还请求上前线,赶快去给士兵煮早饭,真 是十分可怜。

  5、“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值得人可怜,老妇人家 里再也没有别的人了,只有一个吃奶的孙子,战争让这个家庭已 经支离破碎了。

   6、“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也让人心酸,也让人同 情,活者的人只能苟且偷生,死的人就算了啊!

  师:学生发言积极,把握非常准确,那让我们带着这份深深 的同情来朗读这一段吧!

  生齐读(语调十分沉郁) 师:同学们读得十分到位,而且有些同学已经能够背诵了, 其他同学想不想也会背诵啊! 四、背诵指导 师:那老师今天教你们一招,你们可以采用问答的方法。大 家知道吏和妇是对话的过程,但__没有写吏的问话,我们可以想 像出来啊。同学现在想象一下,吏有可能会问了什么? 1、你们家人都到哪里去了? 2、你们家还有别的人吗? 3、那你打算怎么交差呢? 师:那现在大家可以同桌之间一人扮演官吏问,一人扮演老 妇回答啊!然后再交换角色! 生开始互助问答,扮演角色背诵。

  师生背诵。

   师:这个不幸的家庭是令人怜悯的,饱受苦难的老妇人是令 人同情的,然而老妇人的诉说打动了官吏吗?

  师:是啊!如此不幸,最终还是难逃此劫啊!可见石壕吏 是……(故作停顿)

  五、写作手法分析 师:同学们回答很准确,你们感受体会十分到位,作者虽然 没有正面批判官吏,但读者却深刻领会到这一点,作者是采用一 种什么样的写法才取得这样的艺术效果。

  侧面烘托。

  作者通过对老妇人苦难的深刻刻画来侧面烘托出官吏的冷 酷无情,体现作者对官吏的批判。

  六、教师总结 忧国忧民是杜甫诗歌永恒的主题,在《春望》中体现是他的 “向来忧国泪,寂莫洒衣巾”,在《石壕吏》中表现是他的“穷 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那请我们带着杜甫这份“爱民之心, 知民之苦”来试着背诵这首诗吧! 师生齐背。

  七、布置作业

   1、请同学们背诵默写《石壕吏》。

  2、请同学们以“石壕吏”的角度来叙述这个故事。板书设 计:

  石壕吏

  杜甫

  吏夜捉呼怒

  老妇啼苦

  “我”忧国忧民

  教学反思:

  可取之处:放开手去,相信学生。相信学生对文本的解读能 力,放开手让学生去挖掘文外之意。《石壕吏》开头“暮投石壕 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古人评之“起有 猛虎攫人之势”,而我所要做的,就是引导学生去分析汉字这个 “无底洞”,挖掘字里行间的文外之意。学生几乎“暮”、“村”、 “吏”、“夜”、“捉人”、“逾墙”、“走”一字都未放过, 敏锐地发现了其背后潜在的台词。难能可贵得是,对于老妇毛遂 自荐般“诚意”的应征,学生也能体悟出潜在的台词:我们都到 这个地步了,你们还来抓丁,还有天理吗!

   不足之处:实际教学过程中环节指向不明。在读人——名家 对话环节,让学生找出作者情感流露的语句,本意是让学生找课 文的最后四句“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等前途,独与老 翁别”,从中分析作者的情感倾向。但由于自身的疏忽,遗忘了 妇致辞中同样能看出作者情感流露的语句,这样一来,学生分析 致辞的部分居多,作者的情感从状老妇的凄苦亦可见之。这样一 来,前后的两个环节虽各有侧重,不免还是陷入了分析妇之苦的 循环。

  

篇七:石壕吏教案一等奖

  《石壕吏》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通过诵读,把握诗歌内容。

  2.了解杜甫及写作石壕吏的背景。

  过程与方法:

  1.品味文中老妇人的语言,关注当时的社会现状。

  2.了解诗人的现实主义精 神和忧国忧民的情怀。

  情感态度价值观:

  理解作者忧国忧民的高尚情怀,感受作者对民生疾苦的同情,对黑暗朝廷的批判, 培养学生关注现实,关注民生的人文意识。

  教学重点 品味文中老妇人的语言,把握诗歌内容,关注当时的社会现状。

  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忧国忧民的高尚情怀,感受作者对民生疾苦的同情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中国是诗歌的国度,唐朝是诗歌的繁盛时期,出现了两位伟大诗 人。

  一位是诗仙李白,另一位是诗圣杜甫。上节课我们一起学了杜甫前期的 两首诗,感受了杜甫博大的胸怀与凌云的壮志,今天我们学习他的现实主义诗中 的代表作《石壕吏》。

  二.作者回顾:

   1.学生介绍:杜甫杜甫字子美,自称少陵野老 或杜陵野客,著有 《杜工部集》, 他写了不少反映当时现实的诗篇,被称作诗史。

  2.老师补充:现实主义诗的特点是诗作与社会历史重大事件紧密相连,反映社会 现实状况,杜甫所处的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其转折点就是著名的 “安史 之乱”,“三吏”“三别”是杜甫现实主义诗中的代表作。分别是《新安吏》《石 壕吏》《潼关吏》《新婚别》《无家别》《垂老别》 三.自读课文,小组合作,理解诗意 1.小组长按照组内成员水平分解翻译理解任务 2.组内成员分别对照自己任务查阅资料或工具书,理解诗意 3.成员在组内交流汇报,组长对成员完成情况作出评价、指导 4.选取两个小组汇报自己的讨论结果,进行评比,优胜组得星一颗 四.齐读课文,整体感知(指导:注意体会情感,带上情绪,思考下列问题)

  小黑板出示:

  1、这是一首叙事诗,作者用诗的形式记录了自己归家途中亲眼所见的一件事。

  这件事发生在什么时间、地点?主要人物是谁? 2、发生了什么事(用原文回答)? 有吏夜捉人 3、眼前所见的悲惨情形,诗人用一句话概括就是?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五.探究提升(方法: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下列问题,再进行全班交流,回答问题 最积极的小组得星一颗) 1、一何怎么理解?苦该如何解释?(朗读这句话话,读出人物内心感受)

   “凄苦”,悲痛欲绝 2、妇人无限凄苦的啼哭什么?她苦在哪?(请给这部分内容分层并进行概括) 老年丧子之苦,贫困潦倒之苦,被迫服役之苦 4、面对境遇如此悲惨的老妇人,官吏的表现呢?怒该怎么理解? 5、怒气冲冲的一呼(呵),差役的什么形象特点就呼之欲出了? “蛮横、冷酷、凶狠、粗暴” 6、差役的冷酷还具体表现在哪些地方? (1)“夜”“捉”人:第一,表明官府“捉人”之事时常发生,人们白天躲藏 或者反抗,无法“捉”到;第二,表明县吏“捉人”的手段狠毒,在人们已经入 睡的黑夜,来个突然袭击。

  (2)致词”内容明显地表现出多次转折,老妇人的答话不是一口气说出来的, 而是官吏一步步逼问出来的。

  (3)独与老翁别。尽管身世悲惨,命运不幸,但是老妇人还是被带走了 六.激趣表演:(师生对答朗读,抱砖引玉。再找两个小组即兴表演,进行评比) 试根据人物形象想象吏与老妇对话。

  石壕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老妪: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石壕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老妪: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

  石壕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老妪: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石壕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老妪: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

  七.主旨探究:

  7、一个老妇人能有多大本领呢,差役为什么还要抓走她?这反映了什么? 8、文中哪里有所体现了战争的残酷? “三男邺城戍,~~~~二男新战死”。战争伤亡惨重,兵荒马乱,家国破碎,民 不聊生。(介绍背景:758 年,为平息安史之乱,唐将郭子仪、李光弼等九位节 度使,率兵二十万围邺郡,胜利在望。但在第二年春天,形势发生了很大变化。

  在敌人夹击下,唐军全线崩渍。郭子仪等退守河阳,并四处抽丁补充兵力。杜甫 这时刚好从洛阳回华州,途经新安、石壕、潼关等地,根据自己目睹的事实,写 了组诗:“三吏”“三别”) 9、眼前是凋敝的家园,耳畔是百姓的哀啼,此情此景,忧国忧民的诗圣杜甫表 达出怎么样的心声? ——这篇叙事诗,通过对石壕村一家人被强迫征兵以致家破人亡的悲惨遭遇的 描述,反映了唐代的安史之乱给广大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表达了对劳动人民的 深切同情。“三吏”“三别”的主旨都深刻写出了民间疾苦及在乱世之中身世飘 荡的孤独,表达了作者对倍受战祸摧残的老百姓的困苦和对老百姓的同情。

  八.拓展提升:

  你还知道哪些反映民生疾苦的诗人和诗作? 例子: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或者生女犹得嫁比邻,生男埋没随百草。— —《兵车行》 九.板书 县吏(呼)——蛮横

   年迈丧子之苦 同情百姓 老妇(啼)——凄苦 贫困潦倒之苦 不满官吏 被迫服役之苦 七 结语:

  白班或小黑板显示 第一幅: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 第二幅:诗史数千言,秋天一鹄先生骨;草堂三五里,春水群鸥野老心 。

  
本文链接:https://www.gxcjt.com/jiaoansheji/9720.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热门标签
Copyright © 2024 易达范文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桂ICP备20004951号-1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Top